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常生龙先生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己先变成孩子,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个法宝。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致力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群体,以至于自己就成为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童心未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平。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以身示范,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指挥者。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老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用于永正老师的三个法宝时,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做一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人”字的外形像极了一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生活中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教参,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会慢慢多起来。
2、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三、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大量的,广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2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由常生龙所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读书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寂寞。下面是我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些感受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
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教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3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4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书——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专家教师,由这样读书成癖的专家教师谈读书,没有比他更有说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从读书的身体力行中所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好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也为他所读的书作了最适切的推荐和导读。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一份难得的文化“福利”。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心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目的计,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计,则还是老老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比,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语文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句老掉牙的老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一句为无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大实话。他转述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认知本该为所有的教师所具备,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被所有的教师自觉践行。于是,教学中源自读书少、底子薄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常态。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就只能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我们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自然就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就缺乏自信和开放心态。于是,束手束脚,亦步亦趋,功利化教学日益严重。阅读的匮乏必然导致思考匮乏。思考匮乏,从大处看,必然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知匮乏;从小处看,必然导致对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能力的匮乏。在教学实践中,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则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泛化、无根化。因为教学常常处于无根状态,诸如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等种种教学的尴尬局面就层出不穷。自己所读不多,所思不深,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浅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就会渐渐丧失,教师离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恐惧也就不远了。
作者引述程红兵老师的观点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与学生形不成“知识落差”。我以为这是切中肯綮的批评。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从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中找到足够证明这种批评的事实依据并不难。事实上,因为学科性质等因素,不读书的非语文教师可能更多,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首先作出反思:不读书,何以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探究乐趣和师生互动共进的生命感的课堂?不读书,又何以在互联网时代做一名自信有底气、幽默有活力、敢于敞开心扉应对学生挑战的专业化教师?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两件小事,以说明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事实就是如此。任何无视“前人的力挺”而懒于和前人对话,惰于向前人汲取营养的后来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弯路,甚至无路可走。
二、功夫在诗外
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其中胼手胝足、不遗余力者必有大收获。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在教育的意义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教育准备的事;“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教育准备的事。教育的准备,我认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为重要,“利其思维”比“利其器”更为重要。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厚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之要害,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弄成“两脚书柜”,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和学生形成“知识落差”,应该追求和学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维落差”和“视野落差”。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该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维海拔,拓展更广的人文视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意义上做一名教师,而不仅仅在职业的意义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职业意义上的教师,我们也还是需要与学生保持相当的思想/思维/视野落差,才不会早早地陷入职业危机。
作者援引吴非老师的话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为了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道”的高度诠释了“功夫在诗外”的意义,而在“术”的层面,读书当然也是实践“功夫在诗外”的主要途径。读书在“术”“道”两个层面对教学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应该感谢长期的文学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包括实践)。最起码,阅读让我不会轻易相信教学参考书,更不会满足和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我更愿意尝试在教学中发挥独立思考的优势。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包括旧诗和书评写作)本来是作为一项业外的爱好而占据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自发期的时候,并不显见其对职业的助力,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愈见成熟,其不计后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产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让我的教学因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不受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规定性的制约。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不计后果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相对狭窄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上,忽略了与教学相关度更高的专业阅读,我的教学也常常缺乏来自专业阅读的有益营养,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发挥有余,理性的规律寻找和整合不足。现在看来,这是我亟需改进的地方。
当然就算如此,我仍然无意于过分强调读教育教学专著对于教学的功利意义,事实上也不会因为多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教学。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正如食物对人的作用一样,是一个长期浸润、兼收并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淀”到“创生”的转化过程。正像人们不会过分迷信来自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庞杂的、去功利心的阅读;我希望做一个阅读上的“杂食”者,并收获阅读本来意义上的快乐。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建立起一种类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关系。
另外我想强调,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发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读书于教师,又不是充充电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给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华的生命运行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以自觉地兼收并蓄为本质特征,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响力——我希望以身体力行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三、读书即生活
作者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
作一点简单的逻辑推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没有“真正的阅读”,人类生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丑陋”。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承担实现这个“为了”的责任的教师,其阅读的意义有多大。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转化促进学生的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培养“优美”(完善)的人的终极目标。这就是阅读于教育的意义。愿以此与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转述的高万祥老师关于阅读的另一个阐述是,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是经典阅读;而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他还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非常认同这些阐述,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经典阅读方面为学生作出应有的示范,特别希望能够继续自觉地投身于文学写作,并更多地重视学术写作,既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为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导师。基于这样的自我期许,我很乐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5
当捧起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时心中不禁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本书分为五个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厚重,领略阅读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第67—74页的两个板块:(阅读,是为了活着),(名师成长之路)。书中提到:“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一个教师之所以称得上名师是因为他始终能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实践。作为一名刚任职的语文教师经常会觉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其实都不过是把读书当做是一种负担的由头罢了。就连薛瑞萍老师都说过:“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这让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能仅仅依赖教材、教参等去“教”学生,而更应该抽出时间“多读书”以积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让读书如同吃饭一样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经常会羡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乐梅姐的文采。她们的脑容量似乎很大,无论你问到哪方面的知识她们都能张口就来,并且来有所依。之所以“羡慕”的原因无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说出来也不及她们的一半好。这其实就是因为她们在平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处于一种较“饥饿”状态,时不时去汲取一些营养和精华更好的去沉淀自己。这也正是她们在公开课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怎样提及都不为过,单从部编版一年级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亲子阅读栏目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了,从孩子都开始抓起了,更何况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呢!
作为语文老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借口将阅读抛诸脑后。寒假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标题,还以为是写读书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的书,读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一些读后感。都说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他将阅读当作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自己的精神样貌里,从而让自己心灵成长。
这本书有一个标题最让我铭记于心,就是第75—78页的《教师要挺直腰板儿》。是啊,教师只有挺直腰板儿,做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可是能挺直腰板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有渊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日积月累去沉淀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阅读。其次需要的是“爱”,只有真正的用心去爱学生的人,学生才会去爱你。发自内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强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型。让孩子不仅喜欢上课更爱老师这个人。让自己在课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儿熠熠生辉,也只有这样坚持做自己才能在这个人云亦云的复杂社会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要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读者。作为一名刚步入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更是要坚持阅读,并在书中进行圈点勾画,及时将所思所悟表达出来,做一名上进的好青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老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香气,少一点胭脂气。”所以,书还是一定要读的,并且要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读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和最好的路径!所以,好好阅读,坚持阅读,享受阅读吧!新的学年,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6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起初是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因此我觉得这就是我这篇读书心得最好的题目,也是我最深刻的感触。题目中有两个词“读书”和“修行”。
“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那么阅读对于老师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修行”——修养德行。我们普遍认识这个词是在宗教中的修炼,而且当下这个词越来越火,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思维导向,崇尚金钱地位,崇尚神的力量。换句话也可以说拜佛求神也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而非注重修行的真正内涵,单纯修养德行。面对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孩子们已经被逼在没出生的时候就要接受各式各样的培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普通人疲于奔命,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更体面。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因此当下有许多现象让我们感觉痛心失望,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文化信念在哪里,怎么能变成这样。当有些事情触及到个人利益,我们又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普通人想到的是寻找一种信仰的寄托,让一切厄运变成一种神秘的力量。于是得意的人不断疲于奔命,失意的人求神拜佛,怨天尤人。(这里“失意的人”指的是感觉不幸福的人,也许是大明星,大老板,也可能感觉不如意)内心的成长和充实没有人提及和承认,也许有许多心灵成长的书籍,但是就我周围的人(教师群体)看相关书籍的很少(也许我的圈子太小了)。我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和《舍得让爱你的人受苦》,觉得对我启发很大,是一个记者朋友推荐给我的。我想如果作为培育心灵教师职业的人都不重视心灵成长,而不是急功近利,就是求神保佑的话,对于正在成长、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基于此真正“修行”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与修行,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教师没有阅读,教育将是空洞的,课堂将是晦涩的,职业生涯将是敷衍的,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他们培育希望,唤醒天性;教师是最需要改变和成长的群体,他们温暖心灵,帮助成长。阅读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和成长,修行的本质就是改变和成长,因此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本书向我们推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找到困惑和难题的路径或答案,帮助我们在前人的力挺下站的更高、行的更远。下面谈一谈书中的两个触发我思考的观点。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家已经渐渐重视到传统文化教育,品格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近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热搜词,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着手,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到十八个基本点。其中把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作为重要的两大要素,这是之前没有充分关注到的。那么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当如何应对呢?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首先教学就是创造。
(一)于永正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些都反映了教育本质的把握。成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孩子有很大不同,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教养、德行来影响、感化孩子,做智慧的教育者。于永正老师提高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儿。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们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穿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我特别想与大连的教育管理的领导进行一场交流,请他们真正在普通基层学校带上一天,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生活。如果能赶上重大考试备考前的时间段,那就更加淋漓尽致了。不夸张的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副要把教室底坐穿的架势,其中深意每一个基层教师都深有体会,不必深入描述。为了什么呢?成绩。小学四年级要参加全区统考,统一批卷,老师们在小学阶段就要盯住成绩,因为从上到下非常重视,各种会议反复总结。老师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他们一方面心疼孩子,希望给孩子一个愉快放松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不得不忍痛让孩子一遍又一遍读着、背着、写着,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孩子成为不了精英,他们只想成人,真心希望学校真正成为帮助成长,培养人的地方。而不是培养学霸,精英和天才的地方。请把孩子游戏的时间还给孩子。
(二)夏昆著《教室里的电影院》
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电影还不是很普及,我很少看电影。但是看过的电影印象都非常深刻,尽管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选择更加丰富了,我觉得一部好电影真的是一本好书。
夏昆固执的认为:“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相关的知识。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这美的东西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都会因此而精彩。”
核心价值观中十八个基本点中明确提出了审美情趣的培养,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关键在重知识,轻文化,速食主义已经蔓延到了教育,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应该是心的感动。而电影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一书,以真促善,以美导善,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就是成人之美吗?教育需要成全,而真正的成全绝不是单方面的。在美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和学生一起被播种,被呵护,被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我通过这本书作为启发,我发现有许多电影与地理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把电影再延伸一下到影视素材,这些都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没得熏陶,从而更加激发兴趣进行学习。
第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够更好的享受生活。
(一)唐娜.沃克.泰尔斯顿著《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想要学习某件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也是个体在做出学习决定时所产生的念头。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我非常感兴趣,就是自我系统的作用。作者说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强调大脑的认知系统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学习并不是从大脑的认知系统开始的。具体流程可简化为:信息→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也就是说,如果自我系统不认可这一信息,认知系统就永远不可能收到它。关注学习,着手一项任务并完成这项任务的.动机,是大脑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的固有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一些流程让学生学习的动机自然而然的产生。
自我系统是如何认定学习任务的价值呢,首先它会判断这个学习任务对自己是否重要,其次它会衡量自己是否有本领去学习它,再有它会关注周围人群的关系是否有利于完成学习。如果都能提供学习支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产生了。
元认知系统受自我系统控制。如果说自我系统属于“我想做吗”,元认知系统就属于“我会怎样”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教学情境的作用,目的就在于营造让学生关注有效学习信息的分为,帮助学生把感官获得的信息经过上述流程推送到认知系统。这时我想到了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论”有效学习远远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那么简单,它永远伴随着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情感因素决定着知识学习效果。
(二)埃克哈特.托利著《当下的力量》
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上的著名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很多人认为每天的负面情绪(C)是有某件事(A)引起的,常常会把很多精力放在去解决A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本书《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办法。
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否认当下,并试图逃离当下。思维和时间密不可分,过去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在人的头脑中重现;未来可能的事情,常常会在人的头脑里盘算;唯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思维却很少关注。在新旧之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只有当下的此情此景最为真实。如果能把我当下,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
读到这里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受到,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成长,让生活变得更幸福。
书中还提到创造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创造和思维的关系,作者的想法我第一次听到,让我很是震惊。他认为思维具有攻击、防范、收集、存储、分析的特点,但是思维不具备创造性。真正的艺术家,很多人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的。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源自无思维的状态。爱因斯坦就讲过这样的话:“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绝大多数人不具备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思维,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培根曾评价说:“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和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和科学。”爱因斯坦也有自己的体验总结出:“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我想到了大陆漂移说提出者魏格纳,伟大的假说是在病床上偶然的机会发现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树下欣赏美景想到的,等等。而当下提出的高效课堂,只注重课堂的容量含量效率,而忘记了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些“无思维”的空灵时光,我想久而久之,就连教师自己也会忽视当下的力量,让思维左右自己,使得自己疲于奔命。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想课堂中的“留白”对于学习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重视,教师用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关注当下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不仅关乎于创造力,更关乎于能否享受生活。当你上下楼梯的时候,密切注意你的每一个步伐和动作,甚至于你的呼吸;当你洗手的时候注意每一个相关联的感官知觉:谁的声音和感觉、你手部的动作、肥皂的气味等;当你上车的时候,关好车门之后暂停一会,观察你的呼吸。这种存在感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平和与宁静,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
此书不但告诉我们“当下”的巨大力量,它更够让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更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并不想或者没有能力成为伟大的人,那么为什么要活在当下呢?那就是更好的享受生活,让生活过得充实幸福。与此同时还告诉我们如何活在当下,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教育难道不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
(三)张贵勇著《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名师成长历程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阅读。
这一观点又回到了本册书的核心观点,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读书对于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阅读,手机控总有时间关注朋友圈,想读书永远都有时间,阅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而今天的师生处于信息化社会中,快节奏,高效率的崇尚,让阅读也变的快捷化,碎片化,浅阅读的流行,从纸页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阅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阅读的专注和深入度。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它的专注度。只要足够专注,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赛第二季16岁的武亦姝击败了北大博士陈更,擂主彭帅,夺得总冠军。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孩子的知识储备和临场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的承认在面对这样的比赛和竞争中,需要表现出的专注。其实未见得武亦姝就是比其他人厉害,关键在于她能够专注于诗词本身,而非比赛的输赢。彭帅的多次失误恰恰说明了他太想赢了。对于专注度的培养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那么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只要爱上阅读,很自然的全情投入,物我两忘,使人乐而忘忧。
因此让我们爱上阅读,阅读就意味着幸福。
第三学校——让学生变笨的地方
最后一个观点,也非常触动我来自于约翰.霍特著《孩子为何失败》。书中提到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为努力、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复杂的语言系统,对于自然界不同失误明晰的判断、协调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的体魄等,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长进。特别重要的是,孩子们学得很愉快,很自主,也没有心理负担。但进入学校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自于课程的压力,来自于教学的麻烦,来自于测验的负担,来自于管理的恐惧。有人认为,教育使孩子越来越聪慧。但事实上,人本来就是会提问,会回答,会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他们变笨。也有人认为,学校和教师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其实很多时候,不做比做好,做了反而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依恋度。还有人认为,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知识,学生一定要学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
看到这里我真的热泪盈眶了,教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和教师是在做着摧毁学生一生的事。
以上是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有激情、热情、温情、悲情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教师,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仅让自己的课堂丰富有趣,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充实,更让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无论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还是对待阅读本身带给自己幸福与快乐。作为一个母亲,我是多么渴望学校教育更有一些改变,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更多的人将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那么教育是什么,我非常认可最后《孩子为何失败》的作者,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约翰.霍特说的这句话“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学的心,满足那份求知的渴望。”希望更多的教师,校长,教育决策者,专家能够认同这一点。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7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们能够与世间各种美景相遇;在读书时,我们也能够与最美的风景邂逅。读书,是让灵魂旅行,让心灵沉淀的最好方式。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似乎有了阅读的方向,也让我在教学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开。就如作者所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他,给他启迪。”常老师的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爱上阅读,学会反思。下面,我将从以下两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这个标题“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平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辱骂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己,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8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读书,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名师工作室开班当天,我从导师手里接过这本她精心挑选的书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开启了我的“修行”之旅。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的更远。”
他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五个专辑阐述自己从这些书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我于这本书,最为动心处在于“迈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迈考特是位内心与言行一致的教师,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正因如此,他才让孩子们感到这位教师是如此真实、可信,才愿意在他的面前敞开心扉,愿意和他一道学习。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反思自己,好像做得并不是很好。
在教学方面,迈考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约翰去商店”话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创设故事情节,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法知识;从孩子们伪造的请假条中发现写作新方向,用“给上帝写请假条”为题,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公园,带着食物、食谱即兴表演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
他的课堂处处创造惊喜,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将教育的风筝线牢牢地牵在手中。在“名师成长之路”篇幅中,作者引用王崧舟的话“教师专业成长是读书→底蕴→教学的转化,前者是积淀的过程,后者是创生的过程;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举例多位名师告诉我们成长没有捷径,虽各人成长历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阅读。
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诚对待幼儿,事事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才不会失其本心。还要坚持阅读,让自己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拥有教育的智慧,通过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变得自信、富有个性的发展,以此共勉。
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9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很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博客读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教育局局长,却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船长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
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相信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船长的这份坚持和毅力而肃然起敬!那么,这本书,就是从500多篇读后感、200多万字中挑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20万字!这是怎样的精选,怎样的精华?做为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师,因为船长就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读书,去思考,去撰写。
他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还没真正走进书本,我就被这五个观点吸引:正如船长所说,“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学校即社会;做为教育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原则,需要归纳教育策略,我们需要理论做支撑,所以,理论是我们的支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育的变革,一股脑儿地冲刷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去接受。
这本书中呈现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欢和认同,比如:第2至5页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的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第27至30页道格·莱莫夫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的“设定高的学习期望”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31至34页海姆·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第67至70页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的“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第79至82页蔡兴蓉著的《下辈子还教书》中的“语文教师的使命”;第105至108页罗恩·克拉克著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中的“给予高期待,收获大进步”、“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第138至141页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第142至145页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的“新教育”、“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师”等等。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至55页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我记得在几年前和科组老师备课时,老师们都反映这届五年级学生属虎,调皮得很,学习习惯差,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也不好,想要针对这些问题开个级会教育学生。我想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于是,这次级会,全级五百多学生就听我讲故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我至今都无法忘记,他们被故事中苏东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苏小妹点醒后的哑然深深吸引,在他们的心中,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大文学家,居然也会有语言不文明的时候。
然而,通过才华出众的苏小妹说的“佛印大师心中如佛,说出来的是美言;苏东坡心中有屎,吐出来的是粗话”时,学生们都会联想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而自惭形秽;但是当自己发现能和大文学家一样犯错误时,内心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苏东坡一样改正的。正如船长在文中所说,“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疗作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相信每位老师或家长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的礼物。”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故事,可以带给孩子诸多力量……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明的是120至123页高万祥著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中,船长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习惯;二是满腔热忱;三是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要求老师自身拥有阅读的习惯。一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是通过阅读,能“让老师拥有思想”,“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作者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热忱,也是我一贯推崇的思想。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当中来,才会不知疲倦、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爱教学。船长在此文中,也强烈地表达他的观点:“热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热忱是行动的动力”,“一个充满热忱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并有着浓厚的工作兴趣;不论工作有多么艰辛,历经多少磨难,或者需要多少训练,都会用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去认真执行”。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船长在自序中向大家呼吁。感谢船长付出的辛勤劳动,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智慧书——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可以随时到书中找到答案;让老师们拥有了一本动力书——每天可以翻翻,洗涤自己心中的尘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0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由常生龙所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读书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寂寞。下面是我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些感受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
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教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1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2
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先生新近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上市不到三个月,广受读者热烈关注,曾创下当当网等网站月销售第一的记录。教师们读过此书后撰写的的读后感,也频见各类媒体报端。每每读到关于此书的各类书评,我的心里就多一份紧迫,也多一份歉疚。因为,我很幸运地在此书刚上市之际,就收到赠书。更荣幸地是,我的小书《学校家校沟通的艺术》也在作者阅读推荐之列。而我计划中的读后感,却迟迟没能成文。
或许是因为慎重,反而变得迟延。零星时间,被零零碎碎的事情占据。终于,等到了寒假,认真读完,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再看其它几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长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拿我的小书《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的感悟:“让家校沟通更有成效的策略”(第56页)为例。这篇文章是我邀请常局为我小书所写的序言。当时发过去的是18万字左右的电子稿。我原本有心理准备——常局非常繁忙,加之看电子稿十分辛苦,他完全可以像其它写序言的作者一样,让我先写个序言初稿,他简单修订署名即可的。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基本思路。
在我向常局提出帮我写序言的请求时,他正在外出差。出乎我的意料地是,常局不仅欣然应允,而且只字未提让我写初稿的要求,而是这样回复我:“请给我一个最后交稿时间,我最近需要完成的‘作业’有点儿多,但我一定保证在最后时间节点上发给你。”感激之情自不必说。
一周后,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天,我就收到了常局写的序言,洋洋洒洒4、5千字,从“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策略、沟通的主体桥梁”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对家校沟通的定位,同时有机地把我书中案例观点巧妙融合起来。与其说这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对本人小书的提纲挈领地总结提升,简明地把我有些想表达而未透彻表达的观点总结出来了。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拥有类似感动的远非我一人。
当前,常局的博客被数千名一线教师关注,点击量达到二百多万次,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为常局平易近人,每一位到他博客里学习留言的老师,他都会真诚回复并且回访留言,让很多人受到极大鼓励。
因此,如我一样的一线老师有书出版了,自然会送一本给常局表达一份心意,再者可能邀请常局帮忙写序言。对教师们的这些请求,常局都不会拒绝,每收到一线教师赠书,常局都会认真阅读写出读后感。作为普通作者,我深知,他手头有太多好书更值得他阅读的好书等着他,但是常局通过阅读年轻教师的书籍,切中要害地写出自己的思考,这对一线作者而言,是最激动人心的鼓励。
翻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所介绍到的书籍,很多书籍我也买回了家,但如常局这样认真写读后感却很少,更别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于我,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相信读者们阅读之后,也会有类似感受。
三、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近日读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先生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感悟文章,很欣赏他“从读书与认识我们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所撰写书评,张先生特别提到该书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所选图书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其实,回看,本书五辑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所以,我对本书的阅读不只是一篇篇单一阅读,而是每辑综合起来的归类综合阅读,感悟颇深。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