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精选

发布者:小老鹰爱小马 时间:2022-11-16 09:17

美是一种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此你们读完《培根随笔》这本书后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精选范文,欢迎参阅。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1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2

身边充满着称赞,热情洋溢的,冰冷刺耳的,干巴巴的,虚伪的,奉承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会体会明白这些语句,我们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被这些称赞所蒙蔽双眼,称赞是品德的反应,就像培根说的,称赞往往含有虚情假意的成分,一个人完全有理由对它们怀有迟疑态度。所以,要认清身边的称赞,有时候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那就无需去在意。人总是会有自己的道路,如果因为这些小小的诱惑,迷住双眼,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当然,如培根所说的:有些称赞处于良好的愿望,也处于尊敬。我相信这往往是出于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所说的。与中国的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不一样。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批评中,那么大多数人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自信,更不会有所作为,那么适当的称赞,会为人拨云见日,更上一层楼,越有可能成功。

再者就是培根所说的,一个人不要自我称赞的,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我们有时会想让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视,而过度的去自我吹嘘,称赞。那么往往也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这往往更有说服力,更高的可信度。

最后就是,也学会去赞美别人。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别人,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别人,给予人信心,帮助他人。这样也为自己多增添了一份尊敬。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3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师让读时,我才知道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对人生,死亡等等,还有他倡导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变’让我对学习产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随笔》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深思。同样,在他的文章中,还有许多的名言,其中有许多都让我记忆深刻,比如,有一根关于读书的名言这样说道“书并不与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来”这句话就提醒我读书要学会思考,在道德方面有这样一句“有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这句话就告诉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论美》中,他讲述了人该怎样看待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恒的美,所以,我们这些80后90后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们更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才能发挥美的真正光辉。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这样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论死亡》中,他并没有将死亡写的那样可怕,让人们不用那么惧怕死亡。

总的来说,培根这伟大思想家还是教我很多,这些感悟会让我以后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4

我今天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培根随笔》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读一读。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5

论论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6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机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滚球戏有益于肾脏;射箭有益于胸部;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头部等等。因此,假若一个人心神散乱,最好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得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从头做起。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假若一个人的心灵迟钝,不能举一反三,最好让他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7

"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

拥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璀璨夺目。而朴实无华,不刻意打扮、追求华贵,端庄严肃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肃然起敬。19世纪英国成功学开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书:"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的通行证。"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他们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出类拔萃的俊秀仪容,真是羡煞旁人。

《小窗幽记》有云:"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如此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浓妆艳抹的自然美人却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这两位画家,将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处的特点,拼凑组合出来的人物像,仅仅代表个人偏爱,画质再精妙绝伦也算不上真实存在的美。伏尔泰曾评论:"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和眼睛一样盲目追求、粉饰表面的美,而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高尚灵魂――美德。

芸芸众生,时光荏苒。清晨出现在斑马线边,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偻背、沧桑白发的老人。他们和蔼可亲,动作细腻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们共享的城市生活环境。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虽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们脸上慈祥的岁月印记,无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阳春的绵绵细雨温暖备至、熠熠生辉。正所谓"暮秋之色最美"!像他们一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驻守祖国边疆防线的钢铁国魂战士;日复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敬业工作者;体贴周到、乐观热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拥有这样一群崇高心灵美的奉献者,社会才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驹过隙,再惊为天人的美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却因时间的沉淀,如酒馥香浓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谈美》一文中还有提到: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注重自己言谈举止、道德素养的修炼,肆意妄为、放荡不羁,等到老时就会悔恨不已。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洗涤,即使我们相貌平庸,但注重内在美的提升,一样可为"极致美丽的人"。

《培根随笔》个人读后感篇8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一个爱国、平等、正义、热爱生活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高大着,我们的内心也强大起来。

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有较大感触。在《论帝王》中,面对这个崇高而不可触犯的人,他并没有畏惧,也没有花言巧语。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谈论了帝王的原则与做法。他主张约束君王权力,限制帝王欲望,同时对帝王的下属进行了分析阐述。他的侃侃而谈无时不让人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论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独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消退,不少人对外貌不满,甚至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说:“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之举又胜过天生容貌。”培根喜欢一切自然的事物,认为做善事使人更美。这对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大启发。

厄运是人类最恐惧最厌恶的东西,但培根在《谈厄运》中却提到厄运的好处。“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经历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练得更加成熟勇敢,厄运会给一个人带来好的一面,与厄运斗争过的人,善的德行更显著,被打磨后的人生才会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