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雨天的书读后感五篇范文
雨天的书是一部非常淡雅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仅供参考。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一
读周作人《雨天的书》,以我个人的感觉,有着与听《樱花》一般的味道。周的理想是人生的艺术化,但人生究竟不能那样地圆满,虽然周的隐士气十足,可心底里总算还是挺明白他的无法超脱,只能将他的象牙塔建在十字街头了。作为思想家,周对于现实人生的方方面面是颇为关注的,但现实却“使人十分气闷”,他只有躲在他“十字街头的塔”里一边咀嚼着人生的苦茶,一边追寻着“在江村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着茶,同友人谈闲话”的情趣,当他用了这种理想来观照人间世时,人生的苦便被冲说周的大部分文章,是他苦中作乐的产物,大致不会有多大问题的。“不为无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是周很喜欢的一句话,从中亦可见出他对生命的执着与无奈。在《北京的茶食》里,有一段话很明显地表明了周的“人生的艺术”: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老实说,周的追求是极正当极平常的,然而,“可怜的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周的这样一种普通的正常人的要求在当时亦得不到满足,夫复何言,夫复何言哉!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反抗的精神却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的人来说,总要用一点精神胜利法,才能维持心理的平衡而不至于精神崩溃的。毕竟,生是值得留恋的:露水的世呀,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鲁迅曾对中国的文人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得意时是儒,失意时是道。而周作人,便是混和了这二者,在其中求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淡了,形成了某种“涩”的味道……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二
看周作人,难免要想到鲁迅。在我们的印象里,这兄弟俩是有些不合的——不论是生活中的阋墙于内,还是文坛上的针锋于外。在我曾经非黑即白的价值观里,既然尊奉鲁迅,也就很容易觉得周作人是个反面的坏的不堪的形象。
我们说鲁迅的文章是投枪是匕首,他的《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当然深刻,然而周作人对国民的反省也可谓鞭辟入里: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却未曾吃到好点心。”
今天看来,在中国,我们买不到的,仅仅是好点心吗?记得姐姐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她在美国的一个朋友,一次正为刚刚在商场淘到的一件物美价廉的衣服兴奋不已,结果回家一看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欣喜之意荡然无存,认定是走眼被骗,并立马把衣服退了回去。
“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切要的是宽容思想之养成。……我相信西洋近代文明之精神只是宽容,我们想脱离野蛮也非从这里着力不可。”
“我觉得中国人的大病在于喜欢服从与压制,最缺乏的是一种对于一切专制之憎恶。”
“中国人非常自大,但又非常自轻,觉得自己只是感情的,没有一点理知与意志,一遇见外面的风浪,便要站立不住,非随波逐流而去不可。”
“只可惜中国人里面外国人太多,西崽气与家奴气太重,国民的自觉太没有,所以政治上既失了独立,学术文艺上也受了影响。”
读着这些话,我便觉得,周作人的眼光是好的,他看到的问题,我们今天才刚刚看清,甚至还没完全看清。
如果说他和鲁迅的区别,我想主要在于他是一个“唯心”的人。
这样的人,更忠于生命的真实和快乐,听从于内心的感受和判断。他们会认为:人活着,当然希望活得好一点;每个人都活好了自己,所有的人当然也就好了起来。
这样的人,是不容易跟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哪怕是风起云涌甚至是天崩地裂去的。在他们的心里,没有那么明显的国家与国家,政党和政党的界限,所以他会说些诸如“中国人哪点最不好,日本也有人情美”之类的话;他也会喊也会嘲讽和批判,但不会轻易被什么人振臂一呼而去,成为热狂的信徒,他心里的标准更多在于合不合人情人性。既然生命是根本的要义,为了理想,我愿意出力,但不想拼命。所以他说,“最好是望见白炉子留点心,暂时不要走近前去。”
这样的人,即使遭遇深创巨痛,也努力让自己不在悲痛中甚深地迷妄。对于小女儿若子的病痛和离世,作为父母,痛苦一定是深重的,睹物思人一定是不忍卒听卒视卒想的;但在他的记叙里,没有怨天尤人和呼天抢地。他知道,对于生命而言,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又无可逆转的轮回,既然这是生命本身的定义,既然他们是真诚的对待生命的,那么就要承认并接受这一切,不要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就被悲痛和混乱占据。
这样的人,不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什么派,什么家,什么位置,什么名堂,他们想多感悟些与生命本身有关的东西,当然谁也摆脱不了整个的环境,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年头;摆脱不了,就借此作为感悟的媒介吧,但不会真正的随了他们到那风头浪尖上去。
他终羡慕的是平淡自然的境地。虽然觉得生活在中国的那个时代,很难有心境做出冲淡平和的文章来,但还是祈祷自己的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想听听雨声和蛙鸣,甚至是谈谈苍蝇让人无奈的无处不在和猫头鹰那让人毛骨悚然的不祥之音。作者说:“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三
如果没有背景知识,读后的印象会是:“小题大作”,和“琐碎的忧郁”。
据说即使是在兄弟失和之后,当被问及谁是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时,鲁迅仍毫不犹豫地回答:周作人。也有传周作人的文学功力实在鲁迅之上的。《雨天的书》通篇笔调从容,其中有很多“狠话”是用平缓的语调写出的,只此一本书,不足以读懂周作人,但是,有三个发现:
一,周作人和鲁迅一样,脑后有反骨,对假道德和儒学的虚伪尤其厌恶;
二,周作人懂生活有情趣,人与文风一样儒雅;
三,“我们从理性上说应爱国,只是因为不把本国弄好我们个人也不得自由生存,所以这是利害上的不得不然,并非真是从感情上来的离了利害关系的爱。要使我们真心地爱这国或乡,须得先把他弄成可爱的东西才行。”这段文字让我着实心惊肉跳了一下,以为这是他人生选择的注脚。
特意又找来止庵先生做客锵锵三人行时的录像看,对背景知识算是略知皮毛,再读这本书,很多不理解就化解了。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四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笔触摸着多愁善感的心,写出如此温柔多情的美丽句子,让人体会到一种忧伤着的美丽,平静。体会到生命里自然单纯的富有和充实。在她平静宽厚的的笔端,世间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么美丽的惊人。
曾经感叹,世上单纯简单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并珍惜。曾经被人笑是痴,可在她的书里,总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种相通共鸣的相知里,心里总在不停的说:是啊,就是这样。仿佛是失落了许久的心,碎了许久的梦,残了许久的爱,忽然又被人拾捡了回来,便倍觉珍惜,弥足珍贵。由此看来欢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爱,便是晴天,便是温暖。真的是那句: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看她的书总似乎是在看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年少时的轻狂骄傲,不谙世事,终随着年岁的渐长,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观固执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宽容所融合。晓风,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种欺骗,比春天更美的一则谎言。那许多细致优雅一气呵成令人一见倾心的描写简直就是神迹呈现。晓风,真希望自己也能象你一样,有一日,也在笔端画 出云的模样。渴望成为你这样的女子,渴望写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归于宁静。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你在。我在。我、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思想,在有的人看来是在浪费时光。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而你,晓风,却有着如此美好的爱情和人生,也许是这些美好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笔端再现。也许是你的身心美好,终成就了丰盈圆满的人生。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五
想读一本周作人的书,当当网上一搜,《雨天的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它了。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看一眼,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追了过去,甚至陷了下去,哪顾得上深究表里。正好书到的时候,老天就是一副阴云四合,天青欲雨的样子,那就开始读吧!淅淅沥沥一两天,书也差不多看完。呵呵,可不可以认为这就是有一点机缘的表现?
我是很喜欢狰狞的天气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我看来都是很难得的好感觉。接下要是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即使是在夏天,我也想裹一床单薄的棉被窝起来静听,那种躲避的感觉是暖的,飘摇于外最能感觉安然于内的幸福,因此得到了一种莫大的满足。
这儿有一种习俗叫“过阴天”,就是在阴雨天气,朋友三五成群凑一块,打牌下棋吃饭喝酒聊天,家里女人们则愿意趁这这不能干活的时间给全家人包一顿饺子吃。在我的老家没有这样的习俗,其实想想还真是一种不错的情调。正常的节假日,端午啊,清明啊,国庆啊,元旦啊,甚至是新年,人们都常说没什么感觉,就因为是节日,才硬挤出些感情来。阴天就不一样了,天一下雨,人们那种懒懒的感觉就上来了,大多想停下手里的活计,顺天应人,歇一歇,聊一聊,玩一玩。
当然了,作者把书名取为“雨天的书”,并不是老这么闲散的过阴天的意思,而是说阴雨的天气里,容易想将自己的心绪付诸笔端。当然,他的雨,不仅仅指老天的雨,也指内心的雨;如果再思维定势上纲上线一下,可能也是时代的雨,国家的雨。
张晓风 雨天的书读后感五篇范文相关文章:
★ 《雷雨》读后感400字
★ 五篇优秀读后感
★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 《洞》读后感
★ 自在独行读后感
★ 雪人读后感
★ 《风之王》读后感优秀范文400字5篇
★ <勇气>读后感
★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
★ 赋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