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1
说到《朝花夕拾》人们便会想到鲁迅。那我先来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被后人称为民族魂。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从书中走出来就站在你面前一样,向你展示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2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才能知作者心的书,我读了很多遍,直到今天合上书本,才终于对其中几篇有所领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以看似温情的语言,激烈地批判着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文章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像是被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岁月,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国家日渐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打开大门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国民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已经没有了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处死,周围围观的人群拍手叫好,殊不知这六个伟大的人正是为了自己而死。书中鲁迅提到看电影看到中国人见到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处死竟和日本人一起欢呼,这些思想麻木的中国人令我们痛心。
为了挽救中国人民,也为了拯救祖国,鲁迅毅然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顾外界打击,为了让国民清醒过来,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流传后世。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3
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4
每个人都会有自我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我的心里留下了完美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我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搞笑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资料好笑搞笑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厌恶。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完美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完美的。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5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暑假里拜读了这本书,给我颇大感触。
捧起《朝花夕拾》从目录开始,细细品味下去……鲁迅先生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扉,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和经历,追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老师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当时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先生和润土的童年,可说是历尽艰辛,当时黑暗社会和腐败的政府使得平民百姓的孩子从小就受苦受难,即使家境稍好一点的鲁迅先生,也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如今我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与他们当时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啊!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交汽车取代了马车、空调风扇取代了芭蕉扇、便捷的服饰取代了长袍马褂。但是《白草园》中生活的乐趣,却是我们至今没法感受到的,至于在雪中“拍人印”,连听也没听过,更是不敢“妄想”的。现在南方很少下雪,今年年初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叫我至今难忘,路上的行人手上带着手套,头顶帽子,全身被裹得象“北极熊”一样,匆匆而过,偶尔望见有行人停下拍几张照片,耳边总响起妈妈的关照,不觉移动起脚步,再没了玩雪的心情。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没有一点兴趣,并且感到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快乐。
《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乐的时候,我会感到一阵怡人的清香,郁闷的时候,我会感到无名的寂寞,这一切,都是我在《朝花夕拾》中真切感受到的。
朝花夕拾的小引读后感500字6
《朝花夕拾》主要描写的是鲁迅的一些往事。主要有《猫狗鼠》、《琐记》、《无常》、《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父亲的病》。这些篇目中,描写童年往事的有《猫鼠狗》《阿长与<山海经>》等,在十篇散文中我认为最为深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旧社会典型的一位妇女,她没文化不识字,待事也都是以比较老旧,比较封建的方法。对待鲁迅,照顾鲁迅也是一样,一板一眼的作风,没完没了的多嘴与肥胖的体态事她俨然成了一个我十分厌恶的角色。她的心地善良与乐于助人也被悄然埋没在这些悲惨的外形地下。作者管阿长叫长妈妈,可事实上她并没有名字,也没有姓氏,她到底是谁,我们无从知晓。当然,在读完全文之后,就可以发现,她既是中国旧社会中的劳动妇女的缩影,也是这些缩影中极为突出的一位。
我对内容也记不太清楚,但是我记得她连“山海经”三个字的读音都发不清楚,或许她根本就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只知道鲁迅非常喜欢这本书。她去为鲁迅买了这本书。在旧社会,这种类型的书,一般大人都是十分排斥孩子们看的。因此,当鲁迅发现阿长为他买下了《山海经》的时候,是完全震惊的——阿长不仅比其他人还封建古板,更重要的是,她根本对“山海经”三个字毫无概念。在这一瞬间,阿长这个形象被拔了起来——原来她不是那个一事无成的只会多嘴的妇女啊。全文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描写,而只是通过这一件小事,与平凡无常的文笔,却将阿长这个形象刻进了我的内心。
最终,鲁迅长大了。当他再次回来后,阿长似乎已经去世了。她就像是鲁迅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又似乎给鲁迅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作品的最后,抒发了鲁迅对阿长的种种情感,是想念,也是愧疚,也是对她在天之灵的祝福。阿长究竟是谁,鲁迅到最后都没有搞懂,我们到最后都没有搞懂。但是这好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