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读书心得

发布者:月色撩人最 时间:2022-11-16 08:42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曹刿论战》读书心得1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曹刿论战”最让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是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完曹刿的才华,我想:曹刿真是太厉害了,用少量的兵马就打败了齐国十万大军,看来做事不仅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还需要智慧,不然还会失败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刿那样,做一个懂得一鼓作气的人!

《曹刿论战》读书心得2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习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曹刿论战》读书心得3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书心得4

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读书心得5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体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今后会在哪个职位上工作,但是无论在哪我都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能力和事业上的提升。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