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发布者:麦田晴空 时间:2022-11-16 08:39

《呼兰河传》是一本描写萧红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书,它的语言浅显易懂,感情真挚,刚开始读时轻松欢快,越到后面心情就越沉重,语言中处处流露出伤感。著名的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过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1

那是一位丁香般朦胧且清新脱俗的女子;那是一个充满欢乐切明丽动人的故事;那是一本淡淡墨香且回味无穷的书籍。那个女子,正是萧红;那个故事,正是呼兰河的故事;那本书,正是《呼兰河传》。

萧红的童年里,有泪水、有笑声。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命丧黄泉了。有几个装神弄鬼的“大仙”装模作样地骗取钱财,坐井观天的婆婆却信以为真。她的婆婆对她百般虐待:光身子浇热水、用烧红的铁烙烙脚底、毒打……才12岁的小女孩就这么含笑离开了……

萧红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对萧红冷漠无情,祖母也对她爱理不理。在家庭的压力和环境的陋俗下,那时不谙世事的萧红却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以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去应对。在这么多的亲人中,唯有萧红的祖父最真心疼爱她。从此,祖父的园子成了萧红最欢乐的游乐场。那一个个倭瓜,黄瓜,玉米都自由自在地生长;那一朵朵倭瓜花,黄瓜花,争奇斗艳;蚂蚱,蜻蜓,蚯蚓,蝴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大团大团的白云从无瑕的蓝天飘过。拥有着童心的萧红常常惹出各种笑话,而祖父却从未怪罪萧红。反之,祖父还慈爱地带着萧红念诗,陪她玩。萧红的心才得到了一点安慰。我想,萧红的童年祖父对她的爱是何等的珍贵、难忘和激励。其珍贵在于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的童年,其难忘在于祖父的爱是短暂和刻骨铭心;其激励在于“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所以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仅有进取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当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期望。仅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能够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期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可是垂头丧气的你肯定会很快败在困难脚下,让困难嗤笑。拥有乐观进取、充满期望的心去对待,即便结果不尽人意,可终究也是努力过的,有辛劳的汗水,便不会留下遗憾。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有一次,我火炬金奖的争章失败了,可是我并没有垂头丧气。我对爸爸说:“没关系,这次失败了,明年还能够再来!”于是我继续努力,继续提高,就算有其它重要事情冲突,我也毅然选择去挑战金奖。我抱着胜利的信心,到杭州挑战火炬金奖。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火炬金奖挑战成功了,我是多么开心。就是因为我心中怀着信心和期望。就像萧红,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可是她的心里仍给欢乐和期望留了一席之地。心中想着好的、阳光的,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

当我合上书时,我心里感慨万千,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茅盾爷爷所说的如同“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是像聆听了一曲瞎子阿炳在凄凉的风雨中拉奏的二胡,凄婉而悠扬,余音缭绕,难以忘怀。凄凉的风雨中又忽然出现一道彩虹。看过书,我们不能老是沉浸在悲愤的气氛中,我觉得:那时的萧红,那时的小团圆媳妇,虽然我们年龄相仿,但时代不一样,我们要批判和抛弃那些愚昧落后的思想,要珍惜幸福,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明白“少年强,国家强“的伟大重任;我觉得: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影响力,最难忘的,像萧红正是因为她祖父从小以古诗对她的启蒙教育,从而奠定了萧红扎实的文学基础;我觉得:阳光和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遇到困难,你的心里也不能停止对未来的憧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要有一种“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还要有一种对未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完美期盼。

看了这本书你发现了好的与不好的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2

先说说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花了八两银子在女孩八岁时就订下来的儿媳妇,之后的每年还要为这个儿媳妇支出头绳钱鞋面钱等,为了减少花费,等到女孩十二岁的时候胡家就上门把她从外地的娘家接回了自家。

这个团圆媳妇虽说只有十二岁,但长的一个大个,辫子又很长,公婆怕人家笑话,就让她对外人说她十四了。就这样一个“十四岁”的团圆媳妇刚入门没多久就讨来邻居们的非议,说她太大方了,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一点儿都不知道害羞。还说她哪像个规规矩矩的团圆媳妇,女儿家家的,坐到那儿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飞快,吃饭一顿能吃三碗。

邻居们总是闲言碎语,婆婆听着觉着更是忍无可忍,三天两头的打她,觉得她是个另类,一点儿都不像媳妇的样子。婆婆打她,她竟然还反抗,婆婆拧她大腿,她反咬婆婆,再不然就说要回家去。从此以后,这个团圆媳妇就十分不受家人和邻居待见,常常受到婆婆的毒打和邻里人的言语攻击。

可团圆媳妇还是那样,整天还是笑呵呵的,不知道害羞,一打她她就反抗,还一个劲的说要回家去。胡家就视这个媳妇为歪门邪道上来的,要么就是有病了,需要找法子治一治。接下来就开始对这个儿媳妇实施一系列的“治法”。先是天天夜里请神仙在团圆媳妇门前跳大神,说是媳妇被鬼附体了,跳大神给她赶鬼。这样跳了一冬天,团圆媳妇的鬼不但没走,还真的生病了。

这个时候旁边善心的人都开始为胡家“出谋划策”了,有说用这个偏方的,有建议用那个土办法的。最终婆婆采纳一个人的建议给媳妇吃了半斤猪肉加二两黄连,由于黄连是大凉药,媳妇吃了出虚汗,泄了元气,病情开始加重了。夜里睡觉,她忽然就坐起来了,看了人她也害怕了,眼睛里还总是充满着泪水。

胡家人一看这情况,钱也花了不少钱,媳妇的病还是总不好。于是更加坚定媳妇是妖魔上身了。又开始到处求偏方,请大神,“抽贴儿”。钱也被骗了不少,媳妇的情况还是每况愈下:不笑了,目光也呆滞了,一滴水也不进了,行尸走肉了一般。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3

清晨,抱着一叠从书店买回来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奶茶走进书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当中没有的情感。这种感觉,这种处境,这种生活,也许也是只有童年的萧红才会有,看似是美好的,但其中却是悲哀的。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的映像,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仔细的品味书中萧红童年的纯真的情感,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纯真、美好的印象,我在一个午饭后抱着几种复杂的情绪,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在故事里,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让人有些愤怒和感觉可怜的镜头,它让我不又不感慨:当初的人民是多么愚蠢啊!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么让他们掉入这个万丈深渊……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就如同萧红所说的,人们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虽然已经过去多时,还是不能够很快得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还在打颤。

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芳龄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学习时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岁也许是个噩梦,是一份孤单与无奈的痛。她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开朗。但不久后,她就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但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也许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让人寒心的还在后面。她的家人的确辛酸,但不是因为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花了那么大的心血,认为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当年封建社会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会,也许她会继续天真下去,继续勇敢的活下去。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个团圆媳妇的死去,也换不来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守着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也许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活该,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拯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时候的人,早以被钱蒙蔽了双眼,这就是曾经的中国,曾经的社会,曾经的堕落,曾经的不平等的人啊 !

在萧红的记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快乐又寂寞,因为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可爱的萧红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一起快乐。萧红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特殊的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画,只因为有泪,也有乐,还有那学习时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诗,只因为它记录了我们一生中最最美好和天真的时光,在某一个地方也埋下了我们的汗水;还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曾经的稀释年华动人的故事。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战争。

只有落叶一片一片触地,时代一点一点变化。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4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5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篇6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反对祭拜,相反我还会坚持如孔子他老人家教导的一样:祭拜就必须真诚,就好像我们祭拜的祖先或神灵就在那里存在着一样,而不是作秀,做做样子。这也是我们表达对祖先的哀思之情,对神灵的敬畏之心的一种方式,是对遗憾的追悔,对精神的寄托。我敬畏神灵,但我反对迷信。我反对一切形式的盲目的、不健康的、违背道德与科学的祭拜、随从和崇信。我为五奶和弟弟的离去感到痛心,我也能理解二叔的痛苦和无奈。只是我觉得五奶实在是可怜,农村人的愚昧实在是可恨。如果真存在犯冲,真可以让一个人离去去换得另一个人的生命,那世界该变成什么样?生命该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科学又有什么价值?我除了叹息和愤恨真的没有任何语言了。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给我的不单只有这些沉重的思考,也有比较积极的一面。冯歪嘴子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积极的一面。

他也和团员媳妇一样是呼兰河的一员,原本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地方。可自从他偷偷的跟一个女人同居并生了孩子又被人发现之后,这就成了呼兰河最大的新闻,他也继团圆媳妇之后成为了呼兰河又一个明星人物。人们开始耐不住了寂寞,群众总是耐不住寂寞的,他们去冯歪嘴子家守候、打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在小城里传播。他们有专门的探访员,也有专门的宣传员。探访员探到信息以后,把信息传给宣传员,宣传员抓住信息以后不管真假大肆宣扬,信息传递到最后白的已经成了黑的,黑的成了不知道什么颜色的了。这些信息无非就是冯歪嘴子跟那个女人关系怎样,有没有吵架;女人有没有因为羞耻而跟男人哭闹,孩子长成了什么样;冯歪嘴子有没有因为害怕畏惧而想不开。群众总是好奇的,总是从众的。他们把这些信息当成谈资,当成趣味。他们希望冯歪嘴子家能出点什么事然后他们可以去看热闹。可他们挺失望的。冯歪嘴子家一直很风平浪静,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老冯很疼老婆,女人勤俭持家,儿子活泼可爱。

可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女人就染病去世了。老冯一个人拖着两个孩子,小的才几个月大,生活又一贫如洗。这时周围的人都以为这回冯歪嘴子肯定会被生活打倒的,他会绝望的,他们想这回肯定能看到他们家的热闹了。可事实又让他们失望了。冯歪嘴子不但没有绝望,还很有信心的样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看着他的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了下来。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