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
尽管加缪为小说 《局外人》所选取的是一个看似十分平常的生活琐碎杂事,小说中也存在着很多琐碎细节的描述,但是整体内容上却前后呼应,悬念四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1
读过的第一本加缪,也是写的第一个书评嘻嘻。有几天了,读的那天高中时期最后一个(我想象是)很倾慕的男生找到女朋友啦。感觉高中关于恋爱这一part就这么过去了,心情复杂,就想读一下这本,给自己一些“局外之感”,少一些对他人给自己动力的依赖。当天晚上就看完了。
看书之前我想当然地觉得,局外人应该只是主人公消极对待人生,是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阅读完整本书后,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去阅读了书前译者柳鸣九先生的前言。
现在翻阅,对于书名的理解看到了两种:一种是柳的默尔索在法庭上被各种妖魔化,像是个局外人,另一种是默尔索对于世事不关心不在意,活出了潇洒惬意,是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我更倾向第一种。非常欣赏译者对于加缪“荒诞——反抗”的哲理体系的分析~其次是自己读书过程中也注意到他“不对过去的事情悔恨,总是要为将要来到的,今天或明天的事忙忙碌碌”“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很有把握”“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是能体会到他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态度,不是作为局外人没有去参与其中的,只是懒,觉得这些可有可无罢了。在法庭上他也忽然感觉“纯系多余”,更加可以印证第一种,是他在法庭上没有参与感,是局外人。
虽然我个人不是像默尔索一般的淡然,不在乎,我更是一个入世,功利心很强的'人。但是阅读他的心理,并不让我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我想到,在我过度的争取和劳累之后,我也可以这样调节我的身心。书中大段的、奇妙的心理描写,和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也很好地缓解了我一轮复习的焦虑...
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是我非常以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很想当律师啦~这本书给我与《杀死一只知更鸟》不同的法律环境,让我对从业计划有更多的考虑,社会环境有更多的反思。
要坚持人道主义,尊重个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不用社会世俗观念,不用法律残杀人性,不要强迫别人相信自己的信仰来完成像宰割一只牲畜般的“仪式感”。
最近看罗翔老师的一些视频,也看到法律不是冰冷无情,行使法律,更要有作为人的意识,也能与除法律外别的领域,如现代的网络平台的舆论,当事人有时也是“多余”一般...产生诸多思考。
真是一本好书呀。
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2
加缪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点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君。
那种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那种一直在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的态度。
当事情突如其来的砸到了他们头上时,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放佛在事情所赋予的意义没有发现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亲死时,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个角色扮演当中,似乎只要一偏离这个角色所设定的范围,就会被众人指责。他是仔细的观察,思考,把握这件事情的意义。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似乎有一个很强大的心灵外壳,外部的难以进入到内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间,有一道关卡,只有经过了层层审核,外部世界的东西才能慢慢的渗透进去。
而他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来。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审判的去接受因袭继承而来的观念。
可是,当他心中既没有这些被灌输进去的观念,又没有自己独创的观念时,他面对问题时,无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随便”来对付。
而在这点上,却被无数人所不理解。
在这里,我不谈论法庭上的荒谬,这是如今司空见惯之物,也无需在这里引述跟累述了。
最后,他在监狱中,思考了很久,终于,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从一种抽象的感觉,转变成了一种实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群众,这样他不会孤独。
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别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达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独。
他希望哪怕是别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通过别人恨他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印记。
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他通过别人的恨,与他发生了联系。
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3
《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加缪26岁完成的作品。是法国荒诞哲学的代表作。最开始吸引人的是书在介绍的时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这本书。一开始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有从一个荒诞的故事入手,但是当你完整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本书完整的意义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告诉人们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发出了充满和谐又有道德分寸的声音。
《局外人》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局外人》这本书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特殊时刻,感觉自己对待一些事物的时候,感觉自己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但是又在这个剧中。做一些被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事情。也许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身在局中的意义。但是这也许是平凡的人没能自身强大的原因。当你强大到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4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无意识地接受了别人给他的安排,不去争夺也不去争议。
“ 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存在吗?”我问自己。
如今所谓的佛,不过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谈人生的加v认证者,所宣传的效果大都无非是转发,看看,抛之脑后。
小说毕竟是理想人物,虽模仿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观点来说,即“脱离现实,进入神秘、梦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为挣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赞美诗篇。”因为生存与追求不仅是义务,也是种责任。我们不妨“中隐隐于市”。
我们也不必成为默尔索,每个人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于社会而言,希望社会能充满正义与光明,莫让无辜的人感到绝望。
法国小说《局外人》心得5
之所以会看起《局外人》这本书,是当时很要好的一个朋友提起的,她对于这本书的描述让我有一些动心,于是便在回家后去书城买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她当时是这么对我讲的。
充满好奇心的我,再加上这位朋友推荐的基本不会坏到哪里去的信念,我便开开心心地翻起这本书了。
全书共197页,我的书是插图典藏版,在后面对于《局外人》一书的书评竟有21页之多。我首先没有去看书评,沉淀了一下自己,翻开第一页开始看正文的内容。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朋友有给我看过第一页,于是我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不过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为这句话写的大胆诚实而吃了一惊。竟然会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主角这种似乎不大在于母亲的心态在后来她的葬礼上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的清楚,但也能看出主角是遵从自己的想法,不习惯也不想去虚伪地对待别人。比如文中他与一个周围人似乎都不怎么喜欢的仓库管理员雷蒙·桑泰斯结交了朋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说实话,我很赞同主角这种性格,与他的人生态度,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那与其相处应该蛮不错的。不过现实生活中最好还是具备一些亲情的好。
后来,在某些因素(朋友,天气等)下,主角过失杀人而被捕了,在这部分里主角接受了法庭的审讯,这其中再次刻画了主角的性格与其形象,审讯过程中还提及了主角对母亲冷漠的态度,等等等等。最后男主角的结局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似乎有人说男主角是冤的,说他是时代背景的浓缩。突出了当时的社会。
笔者文字上的枯燥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出对此书的感觉与评论,请各位见谅。
最后用书评中的一句话做为此文的结尾:
但是,对默尔索(主角)这种性格、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物来说,这一判决是最暴虐不过、最残忍不过的,因为它将一个善良、诚实、无害的人物完全妖魔化了,在精神上、道德上对他进行了“无限上纲上线”的杀戮,因而是司法领域中一桩完完全全的人性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