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侯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1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在战胜时对他的部下说的。如果刘邦没有张良,那么历史必将改写。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张良教了他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忍。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子房从圯上之老人那儿学到了一个字:忍。唯有无情地挫伤年轻气胜刚强暴躁的脾气,才能学会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
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他尽心地教刘邦“忍”。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挑衅,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在划分楚河汉界之时,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无理要求,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接受了汉朝的边界;在所有诸侯之前,他第一个冲入咸阳城,但他没有称王,因为他忍了,因为他想到了张良一次又一次告诫他的话,因为他想“就大谋”……张良的“忍”无异于给楚人项羽以致命一击。
在以昂扬的精神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沉默了。张良在“其间不能容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下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子房啊子房,为何你的.忍能让太史公如此动容?恐怕是因为太史公与你的境遇十分相像吧!
太史公因李陵之乱而受宫刑,是需要多大程度的忍耐啊。“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没有后悔,依然用坚强的意志忍了下来,直至“见文采于后世”。如若不是太史公的忍,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将永远无法被世人传唱。
能忍便能成就大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矮时,我会一笑了之;当别人说我怎么怎么胖时,我总是一笑了之;当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时,我都会一笑了之,因为我为子房和太史公而感动,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要忍!
面对困境,我们能临危不惧、以一当十,这便是忍;面对压力,我们能忍辱负重、精益求精,这便是忍;面对挑衅,我们能一笑了之、轻松化解,这便是忍……
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复了国;胯下之辱后,韩信领了兵;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找到了辅佐他的人……忍小忿之后,千百仁人志士就了“大谋”!
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让我们奋发向上的能力,一种使我们“就大谋”的能力。
忍与不忍,只在你的一念之间。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2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纵横捭阖,豪脉不羁,极尽曲折变化之妙,全文雄辩富有气势,苏轼引用史论汪洋恣肆。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事例,认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就其弊”的道理,以史实论证,引用了郑伯牵羊,勾践灭吴的事例论证了隐忍的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汉高祖懂得保全实力,韬光养晦,保持自己完整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都是张良教他的,汉高祖刘邦称张良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项羽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自己的刀锋,不懂得保全自己的实力。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刘邦的语气和脸色都变了。汉高祖刘邦也有不能忍耐的气度,这都多亏了张良辅佐成全了他。张良外柔内刚,是将相之才。
在《朗读者》节目中听到金牌编剧刘和平朗读《留侯论》我被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他对艺术的热忱和追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经典,编著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经典历史题材影视剧。他的初心是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孤独成就经典,在痛苦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最美的绽放。
《留侯论》立意超卓、全文行云流水,是史论文章的典范,回答了什么是勇的问题,整篇文章论述了忍才是真正的大勇、大智慧,纵观历史,凡有大成就的人必懂得隐忍。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尔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而只有学会忍耐,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由痛苦转换成的财富。太史公司马迁受腐刑,愤而著《史记》,就是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典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给后人留下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你想要获得幸福吗?那就必先学会承受痛苦,学会隐忍,学会坚持。追逐心中的梦想,和伤痛共处,和快乐共舞,翩翩起舞、无拘无束。从每天平淡的点滴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即使失败也要再次爬起来,为成功努力付出。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能被击垮,我们有不可剥夺的为了尊严、为了人生拼搏的权利和自由!
读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再读到苏轼《留候论》,想到项羽最后乌江自刎,我为项羽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嗟叹。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3
这篇文章告诉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沉着冷静,不能急于求成。受了侮辱,挺身而斗,这不算勇敢,真正的勇敢者受骂受辱也能忍耐,不能因小失大,只有这样,以后才能成大事。这个美德的模范是谁呢?当然是汉朝的开国大将军韩信和开国名相张良啦!
韩信从小就想当大将军,统一天下。有一天,他在街上佩着宝剑走着,一个人迎面而来,看不惯他天天佩着把宝剑,就侮辱他说,韩信如果你会武功,就杀了他,要不然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知道杀人偿命的后果,那以后还怎么当大将军呢?于是就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后来,韩信当上了大将军,为统一汉朝立了大功。我们从小要像韩信那样,那将来不就能成大事了吗?
张良年轻时意气方刚,想去刺杀秦王,结果失败了。有一天,他在桥上遇到了一个隐居老者,老人知道他很有才华,但得知他刺杀秦王失败了,便很痛惜,就故意侮辱他,让他干下人的活。张良没有生气,忍住了。老人的教诲启发了他,从那以后,张良就学会了忍,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同时,他还教刘邦要懂得忍。有一次,韩信立了功,想要在齐国称王,管住齐国的土地,刘邦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这家伙!立了点功劳就想称王!那如果立了大功,不就要当皇帝!那我不是被赶下台了!张良悄悄地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马上醒悟过来,转口说要给韩信封真的王,没有因这事与韩信决裂。
文章也告诉我们,当时项羽为什么没有得到天下呢?是因为他以为自己能够百战百胜,从而骄傲自满,轻用其锋,最后输给了刘邦。像他这样取得一点成功就骄傲自满,没有正确对待事情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从现在开始就学会“忍”吧,将来你一定会成大事的。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4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经典散文,文中以张良圯下受书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 “忍小忿而就大谋” 的道理,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苏轼在文中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关键在于他学会了 “忍”。张良早年曾试图刺杀秦王,是一个意气风发、刚锐勇猛的少年。然而,圯上老人通过故意刁难和折辱,挫其锐气,使其学会了忍耐。后来,张良将 “忍” 字诀传授给刘邦,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多次在关键时刻忍住了自己的愤怒和冲动,才得以保存实力,最终夺得天下。
“忍” 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和胸怀。在鸿门宴上,刘邦面对项羽的诸多挑衅和刁难,若不是因为张良的提醒和他自身的忍耐,恐怕早就与项羽翻脸,历史也将因此改写。在划分楚河汉界时,刘邦同样忍住了项羽的无理要求,接受了看似不利的.条件,从而避免了过早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凭借着 “忍” 字成就了一番大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受了亡国之痛和夫差的百般羞辱,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忍常人所不能忍,日后成为一代名将,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 “忍” 的力量,它能让人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从而抓住时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在现实生活中,“忍” 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挫折,此时若不能忍耐,轻易放弃,便无法取得进步。只有忍住学习的枯燥和辛苦,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攻克难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和摩擦,这时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行事,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懂得忍耐的人,则会冷静地处理问题,以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忍” 并不意味着一味地退缩和忍让,而是要有原则、有底线。当面对正义和真理被践踏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而应挺身而出,勇敢地捍卫。正如孔子所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忍耐,在必要的时候果断行动,做到忍与不忍的有机结合。
《留侯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 “忍” 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它既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种修养和境界。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学会 “忍”,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在忍耐中磨砺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成就属于自己的 “大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