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读后感(通用6篇)

发布者:秦时明月 时间:2024-10-20 19:08

《金阁寺》读后感(通用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阁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阁寺》读后感(通用6篇)

《金阁寺》读后感 1

美学与文学向来是相辅相成的概念,分界并不那么明显。而日本文学倾向于对美的辩证更是毋庸置疑的。最初接触日本美学是通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笔下的美是透明纯粹的,是升华的虚无的事物,甚至能听见雪在枝头融化时冰晶细小的破碎声,嗅到松针在纷纷扬大雪里流淌的气息。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美就应该是这样的。

直到我读了三岛由纪夫,读了《金阁寺》。我开始重新思考关于美的一切。从小父亲向他描绘的金阁就让主角沟口魂牵梦萦。在他的意识里,金阁太美了,美到成为了美的标志。他自知貌丑与口吃,极端迫切地需要用美来横贯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丑”与金阁的“美”形成绝对的对立。

长大后他去到金阁,这使他迷惑,他觉得金阁的美不应当是这样。此后他仍在虚无的夜里,寻找他精神里曾对金阁之美的阐述。在大学,沟口遇到了柏木和鹤川。柏木跛腿,阴暗执拗。沟口在柏木的教导下,逐渐感受到了世界的无力和颓丧。而鹤川作为美的化身,在阳光下通透明朗地照亮了沟口的一切。

后来鹤川的猝然逝去,更代表了他对美最后一丝希望的粉碎。在扭曲的欲望和对人世的不解下,他放火烧毁了金阁。弗洛伊德和荣格结合古希腊神话,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弑父。看似与现代伦理相悖,实际上有着复杂的心理成因。金阁的美是充满侵略和控制的,它在沟口的世界里恶狠狠地昭示着自己的存在。金阁对沟口来说象征着父权,他烧掉金阁,就是意识的觉醒和反叛。

《金阁寺》也是暴力美学的独特诠释。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感官角度不同,它虽然也有沟口对残酷肌体之美的思索,更多的却是精神上的挣扎与约束。三岛由纪夫通过绝对的善恶美丑筑成自己特殊的精神美学。是绝望之美颓丧之美,是意志与抽象性的反抗。就像他在《仲夏之死》里写到的,晚夏明丽的霞光,也含着糜烂的火红。

沟口与柏木讨论《南泉斩猫》这个故事的时候,柏木提到眼下自己是南泉,沟口是赵州。但沟口早已在慢慢变成南泉。他没有宽恕过美,他的美是绝对的。

如果有一天他的美不绝对了,他就有义务去将其毁灭。我的书桌上常年放着一瓶玫瑰,现在开得非常漂亮,望去是刺目的艳和红。盛极,却已带上了衰败的气息。太过圆满,接踵而至的就是遗憾。金阁永恒的`美就成了一种苦难。它没有在战火中毁灭,让沟口饱受内心侵蚀的折磨。他已渐渐无法分清金阁的美来源于什么。是金阁本身吗,抑或是笼罩金阁的虚无之夜?金阁的美阻隔了他的生命,把他分割成了破碎的躯体。他开始畏惧,逃离,导致了他最终的毁灭。

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两人都因自杀离世。对他们而言,死亡是他们选择的最崇高的美。沟口在说出“我要活下去”的时候,就代表着过去的沟口已经不复存在了。留下来的沟口,是向黑暗世俗妥协的沟口,不再是那个在晚夏凝视金阁的沟口了。

那个晚上,通明的火光夹杂着木头断裂的噼啪声。对沟口而言,黑夜不再是捆绳。请相信人在清醒时也要眯起一半眼睛,一半眼睑足以遮住漫延奇诡的万象,他们用一半剩余的目光去窥见黑暗的光线。

光线无处不在,像牢笼。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聪明地将牢笼当作救赎,以欺骗的痛苦转化为极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建在荒原上的金阁。是绮丽梦幻的荒原吗,荒原究竟在哪呢?

《金阁寺》读后感 2

《金阁寺》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根据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而创造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了天性孤僻的青年沟口在金阁寺出家以后,面对种种善与恶的冲突而陷入精神世界的绝望,最终他毅然将心中象征着无与伦比之美的金阁付诸一炬,以美的毁灭控诉丑

在年少时,沟口不止一次地听到父亲提及金阁,“这世间再无比金阁更美之物。”在沟口的心中,“金阁”已经成为“美”的代名词。

“犹如夜空明月,金阁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诞生的。因此我幻想着的金阁,离不开纠缠在其四周的阴暗背景。在一片阴暗中,优美而纤细的木柱构造从内部发出微光,沉静的安坐。无论人们向这座建筑发出怎样的言语,美丽的金阁只能是无言的,它必须将精致的构造敞露,以此对抗周围的黑暗。”

当父亲带着沟口真正地来到金阁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开始时感到失望,然而,在回到安冈后,金阁之美又一次在他的心中唤醒。

“我无法说出它究竟美在哪一方面,只能认为是在梦想中孕育成长的东西经过现实的修正后,反而更突显了其在梦想中的美好。”

进入金阁寺成为僧徒的沟口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自己心中的拥有无与伦比之美的金阁。金阁与美,已经成为他的信仰。

“我仰起这样的头颅眺望金阁。金阁仿佛不光从我眼中,而是透过我的头渗入了身体。我的头因日照而温热,又因晚风而顿生凉意。金阁啊,我终于来到你身边……不必是现在,有朝一日定要向我示以亲近,向我倾吐你所有秘密,我想不用多久,我就能清楚地看见你的美。”

与金阁一样美得纯粹的,还有沟口结识的少年鹤川。干净而透明的美,让沟口短暂地摆脱了从前人生的阴霾。然而,好景不长,金阁寺里发生的一些事故以及不良少年柏木的误导,使沟口走上了一条罪与丑的不归路。沟口清晰地看见,身边世界的丑恶现象,也看清楚自己正在以消极的方式对抗着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加深了自己的罪。

以罪还击罪,以丑还击丑,让沟口越走越偏,美丽的金阁,成为他内心中照见自我丑态的镜子,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在无可救药的路上,却难以停下。对金阁的情感也日益复杂化。金阁的美从人生中遮隔着他与世俗,又从混乱与无序的人生中保护着他。

当沟口已经阴差阳错地身负种种罪恶时,他萌生了毁灭自我以回归最初的美与纯净的想法。于是他选择了与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金阁同归于尽,选择用火焚烧自己的罪恶之躯,向人间宣告美与光明的再度降临。

金阁的美,就在火中燃烧而尽,而关于美的答案还未有定论。书中写道:“如果人只过度思虑美的问题,就会在这个上不知不觉与最黑暗的思想碰撞。”

你认为沟口与金阁的悲剧是因为对美的极端追求而引发的吗?

《金阁寺》读后感 3

也许名著第一遍就是读不懂的,是我的问题,不是它的问题。

故事非常简单,男主从小听父亲对金阁各种夸赞,对父亲口中的金阁十分向往,后来他父亲去世,母亲把他托付给父亲的同门,他因此恰好可以去到金阁寺出家。

男主的爸爸是当地寺庙里的僧人,日本的僧人好像是一种职业,他们可以结婚生子,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挺神奇。后来男主还专门去上了一个教你如何更好当和尚的大学,学佛典这类课程。

因为男主口吃,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所以他越来越沉迷金阁寺的美,觉得金阁和人类的美不一样,金阁的美是永恒的。一个人白天也看金阁,晚上也看金阁,做梦也想金阁,看不见金阁的时候也仿佛看见了金阁(已经魔怔了)。

书中有很多次他可以接触女性的机会,他都没反应,因为他觉得金阁比她们都美。我很费解。

后来住持亲口告诉他,不打算选他当金阁的新住持,他拥有金阁的梦想破灭了。然后他就打算烧掉金阁,和金阁一同毁灭。

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放了火,可因为金阁三楼他最喜欢的“究竟顶”锁了门他进不去,他就丢下金阁自己跑了。他原本是打算在究竟顶里和金阁一同被烧掉的。

跑到了寺庙对面的山上,他看着金阁冒出滚滚浓烟,闪着火星子,然后他又想活着了。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读完感觉十分莫名其妙,然后重新看了书的简介,“毁灭与重生的代表作品”……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的重生要建立在金阁的'毁灭之上?以一个偏执的怪人为主角的故事居然写了16万字,他的内心有什么可看的?孤僻又奇怪。

在读完《青之炎》、《罪与罚》这一类犯罪小说之后,我倒是发现了一个人一旦打算犯罪,并且在犯了第一次罪之后,他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

第二次犯罪会变得轻易很多,他无疑成了一个移动的炸弹,一个无法控制的危险人物。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将他人的善意都解读为恶意,心灵已经扭曲,没救了。

无论是因为什么犯罪,哪怕一开始是为了亲人,为了“惩恶扬善”。之后为了掩盖罪行肯定需要撒很多慌,犯更多罪。

我们是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罪人,避免让自己承受心灵折磨,最好别自己亲手沾血。我的意思当然是建议你拿起法律。

《金阁寺》读后感 4

《金阁寺》这部长篇小说,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当时,作者31岁,同年他还创作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剧本和评论。金阁寺是京都临济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为建筑里外饰以金箔,俗称“金阁寺”,这座楼阁建筑初创于1397年(日本应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是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的别墅,后来改为菩提寺,缘起1950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一个在京都附近的金阁寺修行的年轻僧人林养贤,在这座拥有500年历史的优美建筑中自焚。1955年修复,殿堂重新敷金箔,焕然一新。三岛由纪夫根据当年轻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的美丽”展开了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写出这部作品。

《金阁寺》这篇小说的主题贯彻着作者的“两极对峙”的创作思想,一方面是金阁的美丽与崇高,另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浊与丑恶。美与丑的互相作用,互相对立,由混合走向裂变。同时,三岛笔下要极力表达的是“美达到极致就要遭到毁灭”。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人类总是向往美好,呼吸美,创造美,然而美是脆弱的。这让我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国》……

《金阁寺》主人公来源于纵火焚烧金阁寺的僧徒林养贤。现实中的林养贤,作为庙里和尚的儿子,具有不同寻常的`身份,却因“口吃”(结巴),产生自卑心理,幻想着将平素藐视他的老师和同学通通处死。自卑一旦与叛逆相逢,内向一旦与孤僻相遇,其积蓄后爆发出来的冲击力,损毁的一定不是一个个身、一个家庭,还要有他生存的社会。

读完这部小说,从“附录”中了解到三岛由纪夫1970年8月写完长篇巨著《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哀》,11月25日剖腹自杀。对日本作家的“自杀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评点。我只记得川端康成说过,“自杀并不可怕,比自杀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厌世”。

《金阁寺》读后感 5

每个人都对我说三岛很好,却都说不出哪里好。“总之,你去读就是了。”没错,就像食物,不尝一口,你又何尝能品出各中的滋味。于是,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了这位“日本的海明威”的《金阁寺》。这一读,我也就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悲情美学之中了。

该书以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纵火烧毁金阁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据犯人交代,他作案的动机是因为对金阁之美的怨恨。同样的,本书也以此展开了讨论。

作为一位三度获得诺奖提名的作家,他的书中自然体现了相当的厚度。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尽管他被称作“日本的海明威”,全书的文风却足够柔滑细腻。可是细腻中又不乏一种洒脱。他对于景色与内心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写景衬心,由心观景,不过如此。书中随处可见的暗喻,象征,使人初读此书时感觉十分晦涩难懂。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支撑全文,像极了《人间失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可是精彩就精彩在这里,主人公沟口的从头至尾的天人交战的搏斗过程;一边羡慕着金阁的无与伦比的美,一边又因自己的口吃而嫉妒着、憎恨着世间的一切的复杂情感,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在静谧中摧枯拉朽,摧毁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衔枚疾走,杀声震天,一切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如同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展现的那样,在最平常的活动中,把世上最残酷激烈的战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犹记得沟口的那句内心独白:“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那种想要让外界理解我的表现的冲动一次也没有。我觉得命运不赋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东西。孤独愈发膨胀。”可是在我看来,所谓的.“孤独愈发膨胀”也不过是沟口赌气的自嘲罢了。他也渴望金阁对他能有所回应,他希望被人接纳,他不喜欢被拒绝,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被人拒绝,被人无视,也被金阁排挤——他又何尝能与金阁相提并论呢?

沟口将自己与世界隔。金阁也将他与世界隔绝。他以为自己能够欣赏金阁的美就与金阁合为一体,实则是被自己囚禁于金阁之内。

在全书进行到中部时,沟口渴望自己和金阁在战争中共同毁灭的愿望落空了,用自己的卑微留住永恒的金阁的美的愿望落空了,此时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三岛没有直接写出。当然,若是他直接写出,那也就不是一位大作家的水准了。他绕开了。他通过沟口自我堕落的过程暗示了金阁必随之堕落;我追求不到的美,必亲手毁掉。在这里,我再次想到《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在悬崖边舞蹈,最终毁灭。沟口经历了许多,终于下定决心要亲手毁掉金阁。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金阁之于每个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象征。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卑微的人、一个个卑微的人对于内心渴求之物的执着与怨念。美也好,物也好,当以何等之心去追求对待自不必我多说,可是在读罢此书之后,我才会正视自己的无力。

《金阁寺》读后感 6

今年4月份我读完《金阁寺》,对于这部小说想要表达什么并不清楚,6月份我读《齐泽克精神分析学文论》时,接触到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我很容易地联想起《金阁寺》来,想到了男主沟口、金阁寺、毁灭、实在界、象征界、对象a等等存在着一种联系……

1950年,日本京都的名胜古迹金阁寺被一名年轻僧人付之一炬,这一度成为震惊日本的大事件,也成为了三岛由纪夫写作本书的原型。

埋下种子

小说男主沟口天生身板儿弱,又加上生来的口吃,愈发觉得低人一等,但他心中从小就被父亲种下“美如金阁”的种子。在我看来听父亲讲述的金阁寺的美,远比教科书和照片上的更胜一筹。若干年后病重父亲带我去访问金阁寺,他的目的是想趁活着的时候将我托付给金阁寺的住持。在我即将见到金阁寺时,心里却犯了踌躇(颇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之感)。“无论如何,金阁都应该是美丽的,因而,较之金阁本身的美来,我把这一切全都寄予我内心对于金阁的美好想象之上了。”

尽管美术书中描写的金阁寺我已经十分通晓,但真正美的金阁寺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甚至这样美的金阁寺已经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成为一个实体,成为一个当我遇到美的事物时,头脑里就会联想起的东西,小巧玲珑的工艺品,浥满朝露、放出迷离光彩的野花,浓云攒聚,雷声滚滚,晦暗的边缘金色闪亮的云层,面容姣好的美人儿……

三岛天才般的写作能力将如此细微而复杂的精神状态描写地如此生动。美如金阁,金阁俨然已成为美的代名词,不仅是沟口的精神状态,也将它带给了读者。

“我的人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美这个东西,这样说一点儿也不过分。父亲是乡间一位朴素的僧侣,缺乏词汇,只是教给我“这个世界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了”。在我未知的地方已经存在着美,这一思想不能不使我感到焦躁与不满。如果那里确实存在美,那么我就是疏离于美之外而存在的了。”

“然而,金阁对于我绝非一种观念,而是一个实体。尽管群山阻隔着它的远景,但只要想看,走到那里就能看见。美,是一种伸手可及、举目可望的东西。我知道并确信,即使在各种纷乱的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金阁依旧端然而在。”

初见金阁

然而当我第一次真正见到金阁寺的时候,并未感觉到美,甚至有些极不协调的动摇之感,(一开始笔者在此放了一张金阁寺的图片,但当重温了一遍三岛的文笔后,又把它删了)“我想,所谓美,就是指这种不美的东西吗?”我感受到了心中的美好预感遭到了背叛,甚至殿内玻璃橱窗中金阁寺的模型都更接近于梦中的金阁。

然而当我重新回到家中时,金阁寺的美又在我心中复活了,“我无法说出它究竟美在何处,但梦想中孕育成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

父亲去世后,我被送到金阁寺成为学徒,在与金阁寺的朝夕相处中我仍然读不懂现实中金阁寺的美,渴望金阁寺能亲近我并告诉他它美在何处。

后来我遇到在金阁寺修行的富家子弟鹤川,他长相俊美性格阳光开朗,就像射入我阴郁内心的一缕阳光。“我跨过栅栏,在鹤川的身边坐下来。鹤川又横躺下身子,枕着膀子。他的臂膀外侧被阳光晒得黧黑,内里白皙得可以看见静脉。早晨的'阳光从树丛漏泄下来,映照着青草的嫩绿。凭我的直感,我知道这位少年不像我一样热爱金阁。因为,我将对金阁的偏执,不知不觉完全归咎于自己的丑陋上了。”

鹤川不同于其他人,他不在乎我的口吃缺陷,让我体会到感情上的和谐与幸福,甚至我也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我了。

患难与共

在假期最后一天的晚夏,我与鹤川一同去看了金阁寺,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4年),我意识到金阁寺和我都有可能被毁灭,我似乎找到了一座与金阁寺连接的桥梁,“在这世上,我和金阁共同的危难鼓舞了我。我找到了美和我结合的媒介。”自此直到战争结束的这一段时间,我与金阁寺最亲密,我可以大胆地热爱它。

然而当战争结束后,我与金阁寺被摧毁的外部威胁被解除之后,我感觉到自己与金阁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第一时间跑了回去,去看了金阁寺。“战败的冲击、民族的悲哀,金阁已经从中超脱出来,或者佯装超脱。到昨天为止,金阁还不是这样。从今以后,金阁已无所畏惧。这无疑使金阁恢复那种“我自古居于此,未来亦永劫于此”的表情。”金阁寺不仅从我的印象中也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显示出坚固的美,这种美拒绝所有意义,呈现出空前的辉煌。

当战争结束,金阁寺的美成为永恒,就如同《罗马假日》中公主被找到后,男主乔只能与安妮公主接受彼此相差悬殊的身份,回到现实中来。《罗马假日》是个浪漫的爱情电影,但浪漫的只有那一天。当面对共同的外部威胁时,我们放下了所有象征界的标签,患难一旦解除我们均回归到象征界,实在界与象征界的大门再次被关闭,徒留我在此岸,金阁寺在彼岸。

南泉斩猫

在战争结束的这一天,住持讲课选择了《南泉斩猫》这一公案,故事的是这样的:唐朝时,池州南泉山有位名僧普愿禅师,依山名叫作南泉和尚。一天,全山僧众去割草,于闲寂的山寺里看见一只小猫。大家出于好奇,一起追捕,东西两堂互相争夺,双方都想得到此猫作为自己的宠物喂养。南泉和尚看到这个场面,立即抓住小猫的脖子,亮出割草的镰刀,这样说道:“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未回答,南泉和尚一刀砍死小猫,随手扔掉。天黑以后,高弟赵州回来了。南泉和尚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问赵州有何意见。赵州立刻脱掉脚上的鞋子,顶在脑门上出去了。南泉和尚叹了口气说:“咳,今天要是你在场,小猫就会得救啊。”

在老师理解里,“南泉和尚斩猫,是斩断自我迷惘,斩断妄念、妄想的根源,斩断一切矛盾、对立和自我与他人的执拗。如果这叫杀人之刀,那么,赵州的表现就是活人之剑。凭着一副无限的宽容之心,将沾满污泥、遭人厌弃的破鞋顶在头上,这就实践了菩萨之道。”

如何理解赵州将鞋子顶在头上,这个问题以难解而著称。有些人的理解是,赵州利用顶鞋转移众人着于猫之相。回到沟口身上,此时的沟口也是着于金阁之相,然而我却并未看懂故事的寓意。

结识柏木

后来我上了大谷大学,并在此结识了同学柏木,他内翻足这样的残疾让我感到心安。与我不同,柏木善于观察和揣测别人,他想让别人连同自己的内翻足全面接纳自己,并且通过更多的谋划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与柏木的接触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我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一种从未想到过的思考方法触动了我,使我沉浸在痛苦之中,久久醒不过来”。

然而我对柏木的处世哲学并不认同,我回到金阁寺,看到金阁寺之后,认为柏木的“这种人生既缺少自然,那么,也缺少金阁一般的结构之美,可以说只是一种痛楚的痉挛而已。”并且当我试图向柏木的人生哲学靠拢时,金阁寺就出现了,成为我转变的阻碍。柏木拥有瞬间美的哲学与我渴望拥有永恒美的哲学产生冲突。

“我以为,假若人生行为的意义在于对某一瞬间宣誓效忠,从而使这一瞬间停止的话,或许金阁会及时知悉,并在短暂的期间消除对我的疏远,金阁也会亲自化身于瞬间,前来告知我对人生的渴望纯属虚空。”

之后柏木送我了一个尺八,我们登上月夜中的金阁,他表演了尺八,他的演奏技艺让我感到惊叹,奏出的优美音乐转瞬即逝,我才弄明白了:他讨厌长久保持的美,只喜欢瞬间消失的音乐、数日内枯萎的插花。他憎恶建筑和文学。

产生念头

就当我再次和插花女发生点什么的时候,金阁再次出现,成为将我与人生隔绝的事物,我从此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总有一天会将你征服,使你不再给我造成麻烦。等着吧,总有一天我定要把你据为己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金阁寺作为我与人生的阻隔事物又出现了几次,在我与柏木的一次对话中,我认为“金阁不无能,绝非无能。但它是一切无能的根源。”我向柏木借钱外出旅行,在途中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我产生了“烧掉金阁寺“的念头。我想为自己清除这个障碍。

回到金阁寺,柏木将鹤川的死亡的真正原因告知了我,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二人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并且在我看来充满阳光明朗的鹤川内心也有着凡庸的苦恼。柏木看出了我内心深处存在的毁灭的企图,我们再次聊到南泉斩猫。

柏木认为改变这个世界只能靠认识,为了忍耐此种生命,人们就得拿起认识的武器。动物不需要这种东西,因为动物没有忍耐生命的意识。赵州的行为就是在表明,“美是在认识的保护下好好睡眠的东西。”南泉斩掉的猫只是一个相,心中的执念并未斩断,现实的金阁寺被毁掉,心中的金阁寺只能靠认识改变,而我则艰信唯有行动改变世界。

烧毁金阁

在这种信念下我着手准备烧毁金阁寺,正在我行动中,我意识到了一种虚无,行动本身完全被梦幻化了,我也完全生活于梦中。既然如此,行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吗?

“柏木所说也许是对的。他说,改变世界的是认识,不是行动。而且还有一种直到跟前仍在模仿行动的认识。我的认识就是属于这一类,而且使行动真正变得无效的,也是这种认识。这么说来,我的长久的周到的准备,就是专门为了这种抹消行动的最后的认识吗?”

“再看看,如今的行动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剩余物。它游离于人生,游离于我的意志,就像另外一座冰冷的铁制机器,摆在我的面前等待发动。它的行动和我似乎完全无缘无故。我只到这里,再向前就不是我了……我为何硬要使自己变得不是我了呢?”

这说明我已经意识到这样做是徒劳的,我理解了柏木,尽管我不会成为柏木那样的人。

最终我还是点燃了稻草,并想同去究竟顶一同被烧死,然而三楼的究竟顶被上了锁,刹那间我感受到自己被拒绝了,最后我离开这个浓烟翻滚的地方,逃到左大文字山的顶峰,注视着被远处翻滚浓烟和滔天火光,我决定活下去。

结语

在《金阁寺》中三岛主要探讨了“缺陷的主体对完美客体追求”这样一个哲学命题,在主角沟口眼中金阁寺、有为子、鹤川就是完美的,自己和柏木是有缺陷的。然而所谓的完美也只是主体自己主观的感受,在外部刺激下,主体的内心发生改变时,也可以变得不完美或者说缺陷的主体会感受到与完美客体接近了。比如有为子的背叛时,金阁寺与我同处灾难时以及得知鹤川自杀的真相时,我都感受到了一种被接纳感,也就是缺陷的主体被完美的客体所接纳了。

有缺陷的主体始终在追求着完美的客体,这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不存在于动物身上,而是有自我意识才会产生。有自我意识才会意识到自我缺陷,才会将完美追加到客体身上,才会去追求那种本不存在的完美。

在追求过程中,求而不得就会生成痛苦,过于执着就会着相。在《南泉斩猫》中,南泉斩猫的举动是斩猫相,借此警示众僧斩断执念,而赵州举履似在讽刺南泉本末倒置,斩掉猫相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如何从根本解决问题,男主沟口与柏木有着不同的见解,柏木认为应提高自己的认识,沟口则打算以行动解决,所以二人采取了不同的处世方式。

柏木看清楚一点,我们所处的是幻象世界,在这个世界存在美与丑,丑向美结合的欲望是不可能到达的假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认清楚并抽离出去,与美和丑均保持距离,这似乎创造了一个新的幻象世界,但是由主体创造的,主体在此获得自由,可以一边向假象沉落一边走向真相。这似乎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我不知道柏木如何去执行这样一种精神分裂式的做法,细想他似乎并未到达真相,只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略。

使用拉康的幻象公式进行分析,幻象是分裂的主体对对象a的欲望,分裂的主体是柏木,对象a是完善的美,幻象是丑与美结合的欲望的产物,在这里丑与美的结合代表着一种追逐,是一种行动,在象征界里主体根据别人的欲望构建自己的欲望,幻象普遍为权力、财富、女人等等。但柏木脱离了别人构建的象征界(符号世界),在自我构建的象征界里去追逐,他明白不可能永远的占有,偶然的得手也是成功的,他所体会到的都是瞬间的美。柏木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说服了自己,并在执行过程中并未感到分裂,他永远不会得到永恒的美,但他觉得体会到瞬间的美就足矣,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沟口在准备火烧金阁寺时,就已经有点懂得了柏木的意思,所以他感觉到了一种徒劳。但他进行了最后的尝试,就是点燃金阁寺,并且想与金阁寺一起被毁灭,借此达到永恒。但冥冥之中金阁寺再一次拒绝了他,他只好放弃了。在他逃出火灾现场后,小说最后写道“就像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该歇息一下了。我想,我还是要活下去。”

生的念头又回来了,说明沟口想通过改变认知再进行一次尝试,只不过不是柏木追求的那种瞬间的美,在他心中那是一种堕落,而是以生追求永恒的美。但大概率是失败的,所以三岛的小说主人公基本都是死包括三岛的结局也是自杀。

进一步说,小说写美丽的金阁寺并不只是停留在美学上的探讨,而是在探讨欲望,通过欲望又可以连接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因而我们并不能只能留在三岛在美学上的阐述。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中欲望是一个重要的枢纽,连接着几乎所有的重要概念,了解精神分析学对解读金阁寺有着莫大的帮助。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