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10篇)

发布者:淮南为桔 时间:2024-9-10 01:39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10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1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

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3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4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一发。

总体感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它没有优美的词汇,有的只是一颗心,用这颗心构造了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最为真实的感受。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5

最早看巴金的作品还是在小学的课本上的那篇《日出》,现在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那种日出的意境,还是让我难以忘怀,那曼妙的文字,让那奇妙而又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拾起厚厚的《随想录》,让我不由得惊叹,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随想录》耗费了巴金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但敢于如此剖析自己的灵魂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而这种勇气来自于一位见证几十年中国历史巨变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

让我不禁为敢于说真话的巴金先人感到钦佩,而其中的许多文章是巴老在病中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又不禁为他那种对写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感动。《随想录》中的散文是充满睿智的,我对好几篇文章很是喜爱。

《随想录》中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也是我最喜爱的。为什么喜爱呢?因为实在是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啊。“端端”是巴金的外孙女,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反应的都是一个主题:中国教育问题。没想到现在的大说特说的“素质”教育,二十几年前就有一为智者谈到过了。而且谈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端端是家中最忙的人,甚至比巴老本人还忙。她整天就是埋头与作业当中,她还只是个小学生啊,原本是“玩”的季节,她的天空应该是蓝的,广阔的大地属于她。然而她却经常在灯下作业,家长还老是说孩子“作业不用功”“笨”。

而现在呢?可以说遍地都是“小端端”。学业功课越来越繁重,叫了好几年的减负,最终的效果如何呢?天空依旧不属于我们。还记得初中与高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简直是非人类的'日子,每天就是考考考。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其它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最好全部放弃,最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应试教育这颗大毒苗何时才能彻彻底底地拔去呢?

巴金创作这部《随想录》是因为他觉得必须深刻反思历史,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恨恨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最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五卷书上每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我也知道,不仅是我,许多人的伤口都淌着这种脓血。”在作品中,作者没有醉心于苦难中的甜蜜,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和谴责者,而是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并剔除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

读《随想录》,已经没有《家》、《春》、《秋》里充满激情与青春的激越的文字,已不再会为那近乎直露的浩荡的情感做淹没。然而它的平静而沉实的笔调,却正适合了一个历史老人忏悔与批判的深度和智慧。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6

《随想录》是些很沉重的文字,朴实的像冬天里北方的乔木,没有一丁点绚丽,甚至绿色都没有一片。浮躁时读他,听到的只是些絮絮叨叨,不着边际,决不会有丝毫美的感觉。这本书,只适合在,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下时、清晨世界尚未完全醒来时。静静的读,听到的是他低低诉说,诉说着过去的.一个个春夏秋冬、一场场暴风骤雨、一片片风和日丽。我深深的被它吸引,惊异于我这只二十几岁的灵魂居然不时的和他产生共鸣,我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是一个习惯了反省的人,行李箱里累集的那一大堆日记,就是最好的见证。呵呵,想想我的所谓日记是不适宜称之为“日记”的,或许称之为“随想”更为妥当,它们都是随感而发,时断时续,并没有每日的特征。

《随想录》在几年前就读到了它的单行本,记不清是那一集,只记得封面好像是一个雕塑的头像,枯槁茫然的那种。震惊于一个年过古昔的老人,却在解剖自己的灵魂,深刻而残忍,很难过,没敢买。当时我也正处在一个很无助的阶段,反省是那段时间里的主要内容,我恶狠狠的剖析自己,现在还记得那种苦楚,很痛。那段时间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写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现在都没敢重读,想着也许要到几十年后才敢去读它。但我记住了巴金和他的《随想录》,想着哪天肯定要买它读它。

转眼几年过去了,又发生了好多事情,但生活主旋律还是越来越主动的,虽经历了些个悲欢离合、好聚好散,但我对自己的满意度还是有所上升的。说实话,巴金的名号,和很多人一样,很小就晓得,但他的作品,确实没有读过多少,《随想录》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巴金,我感受的到他伟大的人格,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我的文字一向藐视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几个字出自真情实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7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我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文革、造反、颠沛流离……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太远了吧!但偏偏有两个人在不经意间将那场浩劫拉到我面前,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就是巴金。

当一个儒雅、高尚的知识分子被侮辱、被折磨、被损害……时,这个世界干了些什么!最先剥夺的是过去的荣誉,然后是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再然后就是生存的自然权利。当年老体弱的巴金强迫去高强度的劳动,当应家境紧迫巴金被迫求人,当过去好友揭发他的“罪行”,当巴金被阻止见临终的妻子最后一面……但这他都熬过来了,世界没将他压垮,病魔没让他屈服。

我找不到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抱怨,甚至报复曾经让他万劫不复的卑鄙小人。但他做到了,磨难与痛苦没有让他的心灵受污,反而将他的灵魂打磨的晶莹剔透。他坦诚,他率直,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一个干净的灵魂占据着他已经被病痛掏空的身体,但他圣洁的光芒却辐射到每一个接触他的人。

现在这可灵魂终于自由了,我在厚实、质朴的书页中看到了他的背影。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8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对时代、人性、文学乃至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与自我剖析。阅读《随想录》,仿佛跟随巴金先生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历程,感受着他那颗始终未曾冷却的赤子之心,以及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真实的力量

《随想录》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巴金先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自己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给他带来的内心煎熬与自我批判。这种勇于面对过去、真诚忏悔的精神,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于自我反省、追求真理的典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禁被这份真诚所打动,同时也被提醒: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承认错误、不断自我完善,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

人性的光辉

书中,巴金先生还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众多人物,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他们都在巴金的笔下焕发出人性的光辉。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既有善良与温暖,也有自私与冷漠。但正是这些真实而复杂的人性描绘,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美好品质,如爱、宽容、理解与同情。

对文学的坚守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也表达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他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分享了文学创作中的喜悦与困惑,更表达了对文学能够启迪人心、改变社会的坚定信念。这种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不仅激励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继续前行,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命的思考

《随想录》还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深刻探讨。巴金先生通过回顾自己的一生,对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死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且充满苦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与美好,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与积极态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随想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真实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对文学的坚守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巴金先生那颗赤子之心的跳动,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与智慧。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9

读完巴金的《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巴金个人一生经历的回顾,更是对时代、社会、人性的一次深刻反思。巴金先生以他特有的真诚和勇气,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挣扎、忏悔与追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感震撼。

书中,巴金先生对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这种勇气和对自我要求的严苛令人敬佩。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曾经的`言行道歉,更是在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进行反思。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诫我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随想录》还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巴金先生用他颤抖的笔触,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美好品质。他告诉我们,只有真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只有善良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巴金先生的真诚和勇气所打动。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巴金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与思考,用文学的力量启迪人心、改变社会。这种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10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的一部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灵魂的救赎之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巴金先生的笔触,走进了他那充满苦难与挣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对于人性、对于文学的深刻思考。

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曾经的错误和迷失,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深切歉意。这种勇气和真诚让我深感震撼。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并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自己的救赎,更是对社会的警醒和鞭策。

同时,《随想录》还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巴金先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力量。他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伟大和崇高。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先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笔触书写了一部不朽的史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我相信,《随想录》将会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