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7篇)

发布者:阿斯顿 时间:2024-8-22 06:34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7篇)

苏东坡,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最高成就的代表。一生心系国家,黎明百姓。纵使官场不得志,依旧没有浇灭那一刻火热的心。下面是《苏东坡传》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7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 1

我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揭示了他的本性,他既庄重又和谐。虽然他需要根据情况而异,但他并不真诚真诚,完全发自内心。有趣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他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真诚和真诚,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真实的。虽然他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影响,并避免了一些禁忌,但他仍然可以直接面对自己,所以他很强壮,很简单。

读完这本书,苏东坡的人生没有系统的时间线,感觉只是一堆熟悉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很热闹。虽然陈词滥调,但有几句话可以牵住我的.心。在瑜伽和炼丹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中,我说:蚂蚁爬上磨盘,认为这块巨大的石头和泰山一样稳定。我不知道它又开始旋转了。巧妙地表达了命运对苏轼的嘲讽,终于回到了红尘世俗,即将修炼成仙,卷入了命运的漩涡。还是要称赞林老的智慧和才华。

苏轼的政治理想与文章相匹配,清晰而深刻。苏轼并不复杂。他独自走在自己的木桥上,可以满足于世俗的崇高报复。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会更有意义。作者赋予他们的意义在于背景和作者的内心。文人写的东西是给自己看的,那是日记,但文章是给外人看的。要证明自己,无论是报复还是无辜。因此,会有希望人长久,千里齐放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静静,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为什么害怕,高鸿本自冥。

疯狂不需要唤醒,酒逐渐醒来。自持自见,有十年生死无边,不思考,难忘的深情悲伤,有谁看到幽人独来独往,空灵孤独的影子。摘下寒枝,孤独的沙洲。高贵而独特……

《苏东坡传》读后感 2

今天又看到了新的内容,真的有点迫不及待想和你们交流交流了。

老苏名洵(苏洵,苏东坡的父亲),字明允,号老泉,老泉是因他家乡祖茔而得名。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这个号是来自“东坡居士”而来。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颍滨遗老”。父子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

在这20页中,我觉得最能看出苏东坡才华横溢的,当属与欧阳修的那段误会了。

应试时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欧阳修当时对苏东坡文章的内容与风格十分欣赏,以为必是他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找人批评,他把本来该列为首卷的苏东坡的文章,改列为第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这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不更证明了苏东坡的实力吗?

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很好奇下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苏东坡传》读后感 3

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苏东坡传》读后感 4

苏轼,众所周知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我对苏东坡最初的印象在那首寄托着思乡之情的《水调歌头·中秋》,后来了解到的是苏轼坎坷的人生,不禁对在诗词歌赋中,时而柔情似水,时而肆意洒脱、慷慨激昂的苏东坡有了好奇之心,于是我便打开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我不会感受到一般传记的枯燥乏味,因为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风格很幽默,读起来不会有种读历史伟人的文化厚重感,反而多了些人间的烟火气息,仿佛在谈笑间就将一件件事情如流水般缓缓道来,让人的心情随着苏东坡人生的起伏不断地变化,这是寻常传记很难达到的一点。

苏轼的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他曾是一个青年才俊,年少时文采就名扬天下,二十岁时就应试得中成为了进士,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崇,年轻的他在朝为官时也有过执拗,不吐不快的时候,但他始终洁身自好,从政官场但却不精于自谋,在当时波云诡谲的朝廷党争之下,苏东坡始终坚持内心、不改初衷。

在现在看来苏东坡是那个时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代表人物,但在这本人物传记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不被那么“神化”的苏东坡,真实地感觉到了一个放任风流而又富有生机的人存在。他不会因为贬谪而堕落颓靡,反而会有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就好像一个颠沛流离却又逍遥自在的`乐天派,一个纵情山水的旅行者,一个有着思乡之情的游子......当然他还是那个会写文章的苏轼。

与其说苏轼被一次次地贬谪,不如说是他一次又一次的机遇,而且这些机遇都是苏轼自己所创造的,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情势如此,被贬谪期间的苏轼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流传至今文学经典,也许苏轼在政治方面留有遗憾,但在文学方面说他是登峰造极也不为过,也难怪苏轼会在临终前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其实苏轼也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的生命里也会有未知飘渺的前途,与亲友聚散分离的现实,困惑无奈的生活......但他能让世世代代人铭记的原因是无论他面对了多大的困境,他也会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活法。

《苏东坡传》读后感 5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6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成语鲜衣怒马: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如: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又如: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清·陈寅《驭仆篇》

成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如: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 7

带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喜悦,我来读《苏东坡传》。

苏的才华不需要浅学评价。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早已贯穿世界,垂青史,更不用说多言了。

我以前读过几本关于古人的传记,但大部分都是学术性的。读起来就像面对瓶底厚眼镜的老学习。当我沮丧的时候,我感到沮丧。例如,梁启超先生,被称为王静公传,被称为浅学,为学习感到羞愧,甚至摆姿势,汗流浃背,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与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钦佩。林语堂先生一定知道这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他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用一点英雄珍惜英雄的心情作为儿子的传记。有了外国人的祝福,这本书看不到人。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民的形象。恐怕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寂静的夜晚,我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了中国大部分的中国,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级只是一个不同的地方,他的责任没有减少。在收获的日子里,他看不到大宋农民也要全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论苏轼,多佩服他的旷达,却不知这种旷达只用来面对自己的苦难,对别人的'苦难,苏大多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觉得这个笑话一定是含泪说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本书线上读书活动,但是我仍然只是翻了几页,第一次共读这个书,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我当时就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就不了了之,再后来因为生宝宝,带宝宝,这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我,又重新走进叙事者,但是决定的时候,已经是这个月的20多号了,然后又因为书不在身边,工作又忙,使得我又只是翻了几页,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值得我花时间翻阅,但我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做到,所有的原因归结到最后,也许只有一个词能概括——懒惰,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今天晚上听到王洪梅老师分享的《苏东坡传》,真的很吸引人,这样深度的解读,与我而言,我更惭愧了,其实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是从他的词开始,我敬仰他的才华,我从他的词中读到他豁达的心境。他一生爱山爱水,或许他豁达的心态和一座座山、一片片水有很大的关系吧!从老师的分享中我知道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但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但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我也了解到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认为他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而我也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痴情,他的真性情,他的乐天派,他的才气……一个人一生起起伏伏,还能做一个爱笑、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常常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面临压力时,我会退缩,我会紧张,常常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压力,而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压力,那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没法以乐观的方式看待,因为自己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些事,感觉自己并不能完成的很好,但是又不得不竭尽所能。所以,通过线上老师的指导,我从东坡先生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两个字:乐观,以乐之心观生活之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能力我还需要修为。东坡先生的才情,不仅仅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悠悠岁月,感染着我,透过他的文字,我竟然能够同他一同悲喜。我感动于世间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曾经存在过,东坡先生用他的文字,他的行为,他的品格,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如果他的生活轨迹换了一种顺风顺水的方式,那么他的才情或许并不能完全被激发出来,那么世上可能也就少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诗作了,从这个层面看,有时坎坷的路会以另一种方式造就一个新的你。

林语堂的结尾是这样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股不朽的。”我想,我能够在这个时代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幸运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9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 10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传》读后感 11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

“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12

宋朝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它的军事力量被后世所诟病,然而,我们不得否认,在这个时代,有带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闪耀后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个人就是苏轼。姑且不论苏东坡的官场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远非官场所能比,他是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词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样。整个中华历史上,李白和苏轼就是两座巨山矗立在无数人的心上让人仰望。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婉约派盛行,人们习惯了温柔似水的感觉,无论男女,追求的都是温柔细腻,这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病态,于是他奋然出世,他用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一扫北宋文坛,与婉约派一决雌雄,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风,让整个朝代,都有了一丝男子的刚硬。

苏东坡是骄傲的,也是坚定的,就像他的词一样,永远都是豪气冲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远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对新党的变法,也反对旧党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与变通,这是他的执拗,他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作为朝堂之上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站在了两党之外,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官运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贬,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杭州的苏轼,他也在惠州待过,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苏轼。他的一生,狂放不羁,起起落落,或许这对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对他去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幸运的,他每去一处,就造福四方,纵使他的官职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一升再升,这是苏轼,一个词传千古,名流青史的圣人。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一个不肯弯腰的文人在官场中遇到无数的陷害,然而,纵使被贬到偏远地方,苏轼也毫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献家财,为乡民铺路搭桥,他扫除恶俗,给一个有一个的地方带去仁政。苏轼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变得繁华,所以,当时的百姓都希望苏轼再遭贬谪,希望可以被贬的'他们那里去。不得不说,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淳朴与单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写词才是苏轼的主页,纵观苏轼的历程,我们发现,他是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人们更多的认为苏轼是个伟大的词人,但是却不清楚,写词作画,只是苏轼的副业,他的真正职业还是做官。我们看苏轼官场起起伏伏,便觉得苏轼的官做的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苏轼更多的关注是在他对词的贡献上面。

苏轼的官做的最大的时候,距离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遥,如果不是惨遭小人陷害,苏轼的后半生也不至于如此的颠沛流离了,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苏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于是他从苏轼变成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东坡居士。然而,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远方,他永远都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最后被贬官,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颠沛流离了一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苏东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诗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远都是那么潇洒的活着。他狂放不羁,因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诬陷,然而不管怎样,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的,一个狂放不羁,一个乐观向上的居士。这样一个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见苏东坡,今生再也无憾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 13

今天,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第一章。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是: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这四卷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段的东坡。林语堂曾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他游踪甚广,各领域都有造诣。苏东坡的文章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甚至有些高位对苏东坡的文章也是爱不释手。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被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面感叹赞美之。由此可见苏东坡的诗文对当时的.社会有极高的影响力,也是皇帝高调“宣扬”他的诗文,让他有了一系列的麻烦,从官四十年,被贬三十三年。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这就是苏东坡的写照。

《苏东坡传》读后感 14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欺负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不久行将离世,在沉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苏东坡传》读后感 15

历经半年之久,才将这本书读完,其中读读停停,历经两次考试而弃读。本该在考完有空闲之时便读此书的,只是又懈怠了一个月之久,而今年已快结束,书却读之很少。念于此,不觉虚度。便抓住时间的尾巴,在一个阴雨的周末,猛读之,便于此后要保持阅读之习惯。此两天,外面寒冷,而躲舍中读书确实惬意不过的事儿了。两天之感,收获满满。而最主要的是心之宁静而充实。

初知东坡,便是上学时读其词,水调歌头,那首咏月之神作。还有赤壁怀古那首荡气回肠的豪放词,而后又读其赋,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两片。读其词,知其人,豁达豪放无过之李白也。还有其生活中一定是个有趣的人。一篇简单游记便可见之。

因中学之缘故,好其生平之为人,因此购此书以观之。而作者又是我所喜欢的另一个作家林语堂。所以更是非买不可,非读不可了。看完本书,从苏东坡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虽为古人,而仍有借鉴于当代之世人。

他是一个乐观豁达豪放的诗人。不管人生际遇如何,都能认真的对待生活,不去抱怨,以现实有的条件活出彩来,无论是被贬谪至黄州,惠州或者海南,都能自建住舍,自植果树,自食其力,并怡然自得,其精神不亚于陶渊明。

不管生活在何地,他都能把日子过的有趣,引来周边的朋友竞相前来做客,这就是生活的强者,能把苦闷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意义便是人生的大赢家,而这亦来自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学识之渊博。当然独立的思考,以及旁人未有的观事之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其乐观有趣的生活也会影响其诗词,其诗词作品大多根植于生活的.达观之气,而保留至今,让后世人们只消读其词赋,便得知此人之气魄胸怀。他用一生向世人们留下了不屈不饶,达观的人生哲学。

还有一点比较值得后人人们所学习,不管身在何处,便能与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不管百姓还是文人官员,道士和尚,平易近人,而且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愿,每到一处都想方设法的为人民做好事,尽管在自己被贬身不由已之时,还要请求在位的朋友帮忙进言,而为黎民百姓消除税收赋役。作为地方官员,他所任之处也是尽其能解决当地之民生问题,比如任杭州太守之时,为解决居民饮水而兴建引水工程,疏通运河,打理西湖,修建苏堤。为官如此,已然超过现代好多官员了。能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地方官才是为官的最基本道德。

还有他的心胸宽阔,宽宏大量之处,后来一直针对他,对他一贬再贬的政敌,章淳也是如此的谅解,过去之事儿,不必再提。以往的恩怨便一笔勾销了。

古往今来,也许伟大的作家也都是真性情的人吧。苏东坡对他妻子的感情,从他的悼念词中便可见一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感情真挚,可见他与妻子感情之深厚。此外苏东坡说话比较诙谐戏谑,深得朋友们的喜爱,这就是真性情的人格魅力啊!

与其同时代的名人还有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辙,黄庭坚等。而他同样在文学上名气较大的王安石贵为宰相,却和苏东坡是政敌。政见不同,你死我活,斗争反反复复。而今看来,王安石的主张对国家是有害而无益的,而且还主张清议,容不下不同的意见。看来文学上的成就仍掩盖不了其政治上的卑劣。苏东坡的政治主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不过时的,因为考虑问题站在民众的立场,而且主张言论自由。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不为当时之环境和条件而去改变自己所认定的正义之立场,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纵然为自己招致祸端也在所不惜!

而本书的作者林语堂老先生也真是了不起,不愧为国学之大家,光凭史料便能把这个前世之人的传写的活灵活现的,仿若是同一时代人一样,可见其之博文,治学之考究严谨呀!为古人立传,唯有学富五车而兼具考究之品之学人不可做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 16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都曾发出“无人不爱苏东坡”的由衷感叹。从《苏东坡传》中,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苏东坡人品道德的推崇、对他文章之美的赞叹。事实上,熠熠闪烁的天才常有,但忧患来临时,能一笑置之、胸怀浩然之气的文人作家确属罕见。苏东坡曾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在《苏东坡传》中,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存有浩然之气,实属难能可贵。作者以英文书写这样一位深厚、广博、诙谐的乐天派文人,传播其颠沛流离中未有缺失的浩然之气,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华文化中的气节,也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我对苏东坡自然是略有了解的。但《苏东坡传》带我真正走进了那段宋朝史实,了解了苏东坡的坎坷仕途,见证了他在多次被贬中依然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一面。

作为《苏东坡传》的读者,我为苏东坡的一贬再贬而愤愤不平,也为他即使为病痛折磨但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在我看来,苏东坡不论仕途坎坷,依然胸怀浩然之气、常伴心灵喜悦,离不开早期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离不开祖父的言传身教,离不开母亲的关怀爱护,离不开父亲的文学引导,更离不开弟弟的相知相伴。

苏东坡的.这份浩然之气让他闪耀在了中华历史的浩瀚星空中,也让他始终能够内心平和,随遇而安。被贬黄州(今属湖北省黄冈市)时,他能够脱去文人的长袍,改穿短褂子,和农人一样耕作,同时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之作。而被贬广东惠州时,他依然可以在春风中惬意地午睡,安心倾听寺院的钟声。他总是能够享受当下的生活,写作文风也在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得更加亲切宽和、透彻深入。无论周遭环境如何,苏东坡始终热爱生活,不为眼前的得失所羁绊,身居高位则投身建设,为民谋利;遭遇贬谪依然不屈不挠,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人处世。或许我们无法如他一样闪亮照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可以和他一样遵循内心,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最高的境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已去,但其浩然之气必会万古不朽。希望你我都能如他一般无论得失,笑对生活,在热爱中追寻心灵的喜悦,获得思想的快乐!

《苏东坡传》读后感 17

每当下雨,总会想起苏东坡先生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很喜欢这句诗,喜欢字句间散发出来的乐观与豁达。说到这里,便不由得想起前些天读的《苏东坡传》。

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记载的是作为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苏东坡的事迹。书中在叙述东坡经历的同时,也穿插了他的诗文,让我更能体会到诗词的背后,诗人的态度与心境。

苏轼一生中屡遭贬降,而一次次被贬都让他的心一次次得到沉淀,他的诗词正是他逐渐变化心境的显露。在逆境中,他总能一笑置之,忧患临之,仍保持赤子之心,顺乎天性。读他的诗,像是一阵清风吹过,让人脱去烦躁与不安,给人带来鼓舞与力量。中国诗词素有“弱德之美”的说法,“弱德”并不是软弱无能,它是一种温润有力,以柔克刚的美德,是人在逆境中的忍耐承受,坚守自己的操守,更是一种温柔敦厚,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像一种永恒的精神,不仅只存在于他刹那的躯体中,还连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像天上的月亮散发出的稳定而持久的光芒,只是静静地照着,默默地滋养着众生万物。

他给予我们的,除了逆境中的慰藉,还有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爱意。“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的一首五言诗。诗所讲的,大概是为了让乳燕归来,钓着窗帘不敢放下;为了让冲撞窗户的苍蝇出去,特意打开窗户;担心老鼠没有饭吃,故意剩下饭菜;怜惜飞蛾的生命,所以夜里也不点灯。他爱怜万物,哪怕是被人唾弃的老鼠与苍蝇,东坡都能与他们共情——感知乳燕的欢喜,苍蝇的焦急,老鼠的窘迫,飞蛾的悲痛。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寥若星辰。人总是自顾自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悲痛视而不见,冷眼旁观;对于他人的给予不懂回报,不知感恩。我们似乎难以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爱,是浸润在万物间的,细心聆听鸟鸣啾啾,欹枕云雨间的消息,感知朝阳暮色的呼吸……万物无言,却又隐藏着万语,若是读懂了这自然间的语句,那便也捕寻到平凡生活的美,便也能从一草一木,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无穷的生机与乐趣。

让我动容的,还有他始终如一的济世情怀。做官不难,难的是做个敢于直言,真心为民的好官。他仁人爱物,连微物亦能共情,又怎会不怜惜百姓呢?他总是义无反顾地直言犯上,为民请命,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更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以至多次被贬南下,可他到哪,便把心放到哪。“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扎根于人民,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秉承操守。虽经历艰苦,但这一生却滚烫炙热。

阅读《苏东坡传》,仿佛与苏轼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时序轮替,生命转瞬即逝,可精神却是不朽的闪耀的。而苏轼告诉我们的,是在逆境中坦然应对,无所畏惧的心态;是感知万物,以微爱动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仰望历史的星空,从历史到现实,我们现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前路困难会有,险滩暗礁也不会少,我们更应该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忘本源的初心,坦然应对,一路向前,待到曙光灿烂之时,回首过往萧瑟处,亦感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