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通用16篇)

发布者:小老鹰爱小马 时间:2024-5-16 13:14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通用1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通用1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

邹忌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畏惧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说邹忌比徐公美。实际上邹忌比徐公差得远。邹忌从这件事想到了整个国家,于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爽一快的同意了,并颁布了劝谏的具体措施。一年之后齐国政治修明,没用一兵一卒就使敌国畏服,纷纷来齐朝见。这就是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也很重要。试想如果邹忌把道理摆的一清二楚,可齐王就是不听从,还会有“战胜与朝廷”的结果吗?不会。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对个人、群体乃至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楚汉相争”的故事。说的`是力量较为弱小的刘邦最终打败了力量强大的楚王项羽。刘邦有三位人才,张良负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负责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韩信负责挥师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刘邦积极听取三人的正确意见,做出正确的抉择,才会建立西汉大业。而项羽虽力量强大,却刚愎自用,十分固执,谋士范增多次献计均不采用,最终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由此可见,领导者如齐王般善于听取正确意见,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强大。若不善于听取意见,则会损失惨重,追悔莫及。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军纣王,荒婬无度,不理朝政,宰相比干诚恳劝谏,纣王非但不听从,还杀了他。国家其他重臣也去劝谏,几乎都落得与比干同样的下场。于是商朝逐渐变的衰落,为周所灭。如果纣王如齐威王般善于纳谏,有错就改,还会亡国吗?可见听取正确意见的重要。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诚恳地嘱咐后主,要“广开言路”,就是希望后主如齐王般广泛纳谏,整顿国家朝政。

由此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学会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最终才能获得成就。让我们做一个善听的人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2

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3

邹忌身高八尺开外,风流倜傥。有一天,他问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老婆说:"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邹忌又问他的小妾:"亲爱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有魅力?"小妾颤颤巍巍地说:"夫君,徐公当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说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更英俊潇洒一点呢?""徐公啊!他给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来了。那身板,那脸蛋,快赶上了潘安。邹忌这才明白,原来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啊!

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她爱自己;妾说假话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说假话,则是有求于自己。

这样一想,坏了:"我听信了假话倒没什么,可是大王听信了假话,对国家和社稷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邹忌赶紧上朝拜见齐王:"您的爱妃们爱您,大臣们怕您,其他诸侯国有求于您,光给您灌迷魂汤,这样您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时的齐王是齐威王,姓田,刚刚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不久,非常能听得进去意见。他大腿一拍,"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赶紧号召大臣、百姓们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提意见的'大赏;书信提意见的中赏;背后议论,被他听见的小赏。一时间门庭若市,大家纷纷献言献策,在这些好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齐国国力渐渐强盛。

邹忌在历史上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敢于革新而使国家富强;另一方面,随着孙膑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贤妒能,但在向齐王纳谏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肯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则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要富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开拓思维,积极献言献策。国家也应该鼓励我们广开言路,知无不言,言者无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4

近来工作挺忙的,思绪也跟着忙碌起来,甚觉脑子异常兴奋,在夜深人静之时,不觉读书兴发,随心翻阅《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使读了起来,过去多次读过此文,并在上面画了不少圈和杠,但仍未嚼透,现读起来颇有感触,其中体现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例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作者不仅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而且学以致用。他使我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读书要读懂别人,首先要读懂自己,只有读懂自己,才能自知之明,也才能真正读懂别人。

从文中得知, 邹忌这个人还真是有点自知之明,自觉不如徐公长得帅,然而,妻妄却说他帅。邹“暮寝而思之”,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一番自我省思,则很有自觉性和哲理性,在这一点上自觉不如,往往自以为是的多,自以为非的少,尤其是当人夸己时常常沾沾自喜,说明自己还缺少自知之明,没有真正读懂自己。邹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因妻妄和客人的赞美而昏昏然、飘飘然,而是看到了她们的动机和偏见。依我看,邹忌真正读懂了自己,正因为这样他才有可能读懂齐王。

邹忌正是从评议闺房琐事入题,顺势向齐王进势,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邹曰则“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类,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进而使得齐王从邹忌不因他人奉承而不受蒙蔽一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后,齐王听了邹忌的劝告,不因权势而堵塞言路,“悬尝纳谏”。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并没有读懂自己,何以不少人往往因别人的奉承而昏昏然,因上级的表扬而飘飘然。有的人听到一点恭维话便忘乎所以,而听到一点逆耳之言,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对于这些沉醉于阿谀奉承之中的人们,难道不需要用邹忌的哲理启蒙启蒙吗?!在一些公务人员中,有的人真的不如古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就是不承认,躲躲闪闪,文过饰非;有的爱吹不爱批,听到一点批评,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有的仗势欺人,对敢于批评的人穿“小鞋”,甚至打击报复,这种人最终难免要垮台!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妻子时,语气缺乏底气。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怕失宠、惧怕邹忌才像这样回答的'。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事情想请邹忌帮忙,才这样说的。邹忌固然是很帅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邹忌比不过徐公的,见到徐公后,邹忌也承认了比不过徐公,后来明白了原因去向齐王提建议,对齐王说:“侍卫齐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齐王。广大朝廷,没有一个不怕齐王的,因为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过不好日子。而四海国境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怕齐王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哪里能听到所谓的真话呢?自己会被自己蒙在鼓里,刚愎自用。真是要解除这种限制才能够进步,这也是生活、处事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为什么邹忌去进谏,为什么齐王会那么听话呢?而历史上别的皇帝有些却听不进去呢?因为邹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实,身边的道理来打动人。忠言逆耳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从而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忠言顺耳利于听。只有听了进去,才能行动,有所广益。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忠言顺耳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6

谁不爱听别人对自己赞赏的话?有些话语是出自说话者对你真实地欣赏,也有些纯粹只是好听的话罢了,却也能使你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

翻开《战国策》,打开历史的长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古文里去了。古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齐,在照镜子。他问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还是城北的徐公美?”他们都说是邹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过了几日,徐公拜访邹忌,邹忌仔细端详徐公,自觉不如。等徐公走后,他再照镜子,觉得相差甚远。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回想今天发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朋友偏说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邹忌终于恍然大悟:“妻子说我美,是因为他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她害怕我,朋友说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向齐王请见,告诉齐王昨日发生的事情,并劝谏齐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赞扬的好话所蒙蔽双眼。

看完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发觉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这样“赞扬”的话。回想起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哄我开心罢了。

有一次闲来无事,仿照古文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就发到了网上。大部分网友都说写得好,甚至还有一个网友说写的比古人写的还好。这句话使我差点没有飘上天花板。竟就认为我是骆宾王第二。可当我将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对比时,我低下了头。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并论呢?这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啊!我这才明白。网友们看我是个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请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颗明珠般夺目,包括他的孙女。客人的目光没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孙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说他的孙女漂亮、可爱,即使她不怎么漂亮、可爱。有人说他的孙女声音甜美,即使她的声音不怎么甜美。

有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但是,那些好听顺耳的假言假语,又有什么用呢?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假言假语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所以,当别人赞美你时,你需要一双能辨别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认清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7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8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9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忽然就想到了与人提建议之难,给人提意见之难;听到别人合理化建议之难,听到别人意见之难。

邹忌为了给齐王提意见,为了使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挖空心思,处心积虑,他最终发现了一条既能让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又不致触犯齐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讽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说国事,最终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邹忌是齐王的相,处于同一阶层,或者用通俗的话说,是同一绳子上的蚂蚱,是上了同一条贼船上的两个人,船翻了,谁也跑不了。面对战国时代各国诸侯虎视眈眈的形势,他了解齐国所存在的问题,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必须富国强兵,自己才能坐稳相位,永享富贵;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齐王提意见,无疑于老虎头上蹭痒,有极大的风险。邹忌是非常聪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尽,屈原被逐,终投汨罗江而死,和氏献玉而被刖足,韩非子作《说难》。这些人用心不可谓不忠,但却结局悲惨。尽管所处的时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当时的社会不可能没有,他不会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最终他成功了。齐国国富兵强,战胜敌人于朝廷。他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他坐稳了相位;齐王也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战胜于朝廷”。

但另一个国君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就是宋昭公,据他自己说:“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卫之人无不曰:‘吾君丽者’。”终至于丧国弃家,到了边境才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他身边没有邹忌,邹忌是一个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国家的关系。

如果邹忌是一个与齐国与齐王毫不相干的人,他会这么做吗?

别人的是非成败与自己毫无干系,给人家提意见是为了别人好,但人家并不一定领情,况且在生活中一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给别人提意见虽然没有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风险,但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惹得别人暴跳如雷,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吃饱了撑得!何必呢?另一个方面,为了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提意见,为了既不触怒对方,又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挖空心思、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划得来吗?

由此,许多人不愿给别人提意见;由此,许多人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我们的汉字中“龙”与“聋”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诫统治者要注意一些问题呢?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多少“龙”变“聋”最终变成虫或者变成红烧鲤鱼的事情呢?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别强,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很多事情,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必竟有限,他虽然能够正确处理很多事情,然而却不可能在处理所有事情的时候都面面俱到,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别强的人仍然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全面认识,全面分析,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于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就成为我们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我觉得:第一,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见对不对,都应该虚心听取,都应该表示感谢,人家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这样就让人有了成就感,这一次虽然没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还会毫无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诉你的;第二,对于给自己提的意见,不管是发自肺腑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自己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为有道理就认真接受,没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还可以从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处。要知道,有时候,你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别人刚张开的嘴巴闭上,永远不会再对你说一个“不”字,你就再也不会听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当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时,我们大可不必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国一个州的州长给一个在美国访问时对他们道旁绿化植物提出建议的但是现在已经回国了的我国的公民表示感谢,并向他解释为什么不采用他的建议的理由。我们难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国的发达和这件事的关系吗?什么是群策群力?我们往往仅仅挂在嘴上而难以落实。我们不崇洋媚外,不学习美国人,难道我们不能学一学我们的先人吗?

我们的政府领导尤其需要像齐王那样做,因为,个人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害的仅仅是一个人,而一个政府领导如果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受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

这一点对于政府领导很重要,反过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怎样呢?政府领导犯了错,有人替他承担后果,我们犯了错,谁替我们来“付帐”呢?

不是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0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1

有句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良药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药总让人难以下咽,在好的要也只是一堆废药,良不良已不是重点。这正像规劝他人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良药”“甜口”更利于病。

邹忌讽谏齐威王,忠言顺耳更益于国家发展。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经历与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作对比,十分委婉的告诉齐王他受蒙蔽之严重,广开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齐王纳谏,齐王的过失愈来愈少,国家当然越来越兴旺,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类比劝谏齐王的“药方”一定不是“苦药”,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的“药材”,也一定是良药,药不苦口,齐王当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药,一定会有好的药效,那么会有“四国皆朝于齐”的结果,亦是必然。

触龙说服赵太后也采用了“良药甜口更利于病”,触龙先对她进行问候,让赵太后保重身体,消除太后的“戒备”,然后由自己爱小子,通过太后爱燕后,引入太后更加爱长安君,再用太后对待燕后与太后对待长安君做对比,从为子女考虑长远才是真正爱子下手,委婉告诉太后既然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使长安君质于齐,让齐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机。

正因为触龙说法委婉才让赵太后接受,才让国家免除了危机。如果触龙开门见山,直接让太后允许让长安君到齐作人质,那么,赵国的历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见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我们要学会规劝他人的正确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2

今天,我又去听了路老师的一节课。路老师这节课上的是文言文。重点是分析文言词语的的意思,以及朗读课文。

上课之前,路老师先带学生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紧接着是朗读课文,路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进行点评。继而总结出文言文朗读的注意事项: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并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教师给予范读,可谓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具体实例。紧接着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去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读完课文之后,接着是解决文言词语的意思。路老师以课件的形式,将课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词语标以红色,并给出了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讲完词语后,路老师找学生试着一段一段翻译,并加以纠正,讲解非常细致。并让学生比较妻妾的回答,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铺垫。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路老师自己也扮演了一个角色,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3

邹忌的讽谏真的使齐国焕然一新了吗?或许作者只是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故事似乎在过去和现在都行不通。

齐王遭受如此之深的蒙蔽,难道几次进谏就能有个好的结局呢?屈原不想楚王再昏庸下去,多次进谏,而正是奸臣专权把屈原一逐再逐,最后无奈纵身大江。这是同时期的事实。

苏东坡也想学邹忌,也和屈原一样多次进谏。遭受蒙蔽的大王旁总有奸臣,他所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折磨。岳飞不也是因为忠心耿耿,被奸臣暗算,连下十二块金牌把他的愿望断送。这是后来的事实。

现在,邹忌的故事依然难以发生。地沟油,三聚氢铵,染色馒头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起来,政府好像已对这些问题非常重视,而后来层出不穷的“动车事故”、“校车事件”,又该怎么说呢?

为什么邹忌的故事显得如此的荒谬,那么这幕后的黑手究竟是谁?显然,是奸臣,是小人。不妨可以这样想想,齐王即使一直乐于纳谏,那么奸臣和小人不也会“进谏”吗?那么,齐王听了他们的“劝谏”,结果不也是和历史相同吗?进谏得赏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奸臣成为和珅,永远扼制不了黑手的'阴谋。

所以,除了进谏得赏之外,邹忌、齐王,齐国的百姓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要有一套百姓参与的督察机制。也就是有人管奸臣,不只是乐于纳谏的“齐王”。当有一套完整的督察机制开始运转的时候,必然就会有人检举奸臣,“齐王”纳谏便有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进谏得赏的方案不应该迟续太久,一味的奖赏必然会使百姓为了金钱和利益而疯狂,进谏的效果就会被削弱。如果真要奖赏写什么的话,或许可以奖励一些精神上的财富,比如张贴进谏人名单向大家宣传,允许进谏人参与高层的政务讨论等。如果这样,既使百姓都乐于进谏,又提高了进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齐王”需要做到真正的纳谏,政府的努力是达到美好愿望的前提。

最后,大家需要增强防范意识和举报意识。这必定要有精神上的奖励与物质奖励的促进,这便是精神奖励的作用。

由此观之,只有进谏得赏是不行的,邹忌和齐王要做的事情不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4

古人早就有爱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爱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5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错误往往不能被自己发现,他人的意见能挡住我们的错误,助我们完善。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学生读后感 16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 ,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