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读后感
学会独立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会独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学会独立读后感1
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不管来到哪一个国家,都不忘自己的爸爸妈妈,买礼物送给他们,这又是多么孝顺啊!而去欧洲时,有一半是自己挣的,这又是一个多么独立的'想想自己,和她相比之下,我不禁觉得自惭形秽。在这个年龄,我们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胆量。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的内心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感到茫然无措,就会觉得自己像流浪儿一样,孤立无援。因为这种莫名的恐惧,使我们把自己闷在家里,虽然有图书、有电视,但是,这毕竟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
“使之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是呀,在我看来,我们的家就像一个大鸟笼,而我们就像是蜷缩在笼中的一只小鸟,没有自由,不能感受生活,也不能去体会人生的哲理。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中国孩子。
我们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敢自己旅游。别说欧洲,就连一个离家很近的景点也不敢去。难道我们还不如乌塔吗?中国素质教育就这样吗?我觉得家长应该让孩子锻炼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了。
学会独立读后感2
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而动物则不会,而制造使用工具则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完成的,从事生产劳动也是需要有意识的思考。
在人类社会当中,一个人能否有意识地、独立地思考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优秀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此进行自主思考。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都会去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因为提问绝不是为了轻而易举地获得,而是为了逐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往往是一个好的提问者,但是一个好的提问者就不一定是好的思考者。就像从事记者职业的人,在大部分场合,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在提问,在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思考,很多的提问都只是让被问者感到了难堪,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更加的有料可写,但这有什么用呢?随波逐流,成为绝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重复着自己本就无聊的生活。而作为最基础的人,我们去提问,去质疑,目的不是为了让别问者难堪,而是让自己通过提问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从而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在人类发展的历程里我们可以看到,答案并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像电力行业,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都是通过提出对前人的质疑,然后去思考这种问题,才有了现在的电学、电磁学,才有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可想而知,做一个好的提问者不如做一个好的思考者。
思考又分为独立思考和被动思考两种。独立思考是通过个人对某一种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实验观察,有意识的思考,从而最后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被动思考则是最普遍的,比如我们在学习阶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根据我们的学习进度布置相应的作业,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来解答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动思考占主导,因为我们仅仅只是为了做出答案而进行思考,并没有根据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独特见解。在学习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大家在一起做题的过程中看到某一部分人跟自己的答案不同,就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一旦大部分人跟你说你做的有问题,那么很多人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因为如果要反驳,就要进行大量的思考过程,而人一旦有了可以依赖的捷径,就会放弃自己正在走的路,因为往往一个大众所认可的答案会阻止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更习惯于寻找认同而不是寻找真相,而一个优秀的独立思考者会不时地提醒自己:我的答案就一定是错的吗?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去验证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能不能发掘出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索性创新呢?所以说独立思考要比被动思考有意义,更加的珍贵。
话说回来,我们研究生所需要的就是独立地思考,因为这跟以前的学习都不同,以前的学习都是填鸭式的学习,那些知识你只需要被动地接收就行了,但是研究生就截然不同,我们需要切换以往习惯的被动思考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主动地、独立地思考。老师并不会将你所需要的知识手把手地交给你,而只是根据你的学习方向提出指导建议,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去思考,去主动的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长理开学礼选择的《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这本书真的是太及时了,这本书很好的指导我们如何去独立思考,将思考的学习方式类比竞技类项目的锻炼方法,一步一步的指导我们去学习独立思考,很感谢学校赠送的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快更好的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后,我想用我感触最深一句话来结尾,那就是:很多时候,你真正的困境不是生活中没有选择,而是你的思维限制了你的选择。
学会独立读后感3
从开始孕育生命到孩子呱呱坠地,作为父母,我们做好了各种心理建设来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层出不穷的新挑战需要我们从容应对,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这本《从出生到独立》就是写给父母的一本养育指南,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和自己,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来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
整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从孩子出生到他们离家独立,作者将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与任务清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困惑和疑虑,专家作者们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和解释,给出了专业且极富人情味儿的建议,他们的临床经验让这些建议显得尤为实用和可行。
身边有好多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例子,也有一些因为家长自身的问题而酿成的悲剧,父母寄希望于孩子,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材,而孩子却因为父母的过分要求而压力山大,作为父母,总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殊不知,他们已经羽翼逐渐丰满,想要独立飞翔,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学习,学着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审视孩子与家庭的成长,既要看到自己、也要看到孩子、家庭和生活,要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养育策略,成为智慧型的家长。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真心觉得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也衷心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有育儿困惑的家长们。
学会独立读后感4
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每个父母都想成为心目中的理想父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何让自己离理想父母更近一些,这本书可以为你解答。
本书有两条主线,从个体发展和家庭生命周期两个维度来看待父母的养育胜任力。从建立安全感到培养好习惯,到处理青春期逆反,再到离家阶段的困难,本书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分析,并给出建议,旨在抚平父母的育儿焦虑,缓解育儿压力,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对家人的依赖关系包括4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或不满足,以及心理结果。
书中提及如果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了,他就会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自己会被看见,听见:有需求能被满足,日积月累,孩子就可以建立起基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自尊,自信和价值感。
如果需求在表达出来以后没被满足,人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生气愤怒,另一种是抑郁,这也会导致不同的心理结果。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每个家庭或者说每个父母都应该以不同的态度和思想面对孩子,解决自己的育儿压力和焦虑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子女也应孩也感恩的态度面对父母的付出。
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每位处于迷茫时期的父母一个指导思想,即将为人父母或者在育儿道路上迷惑的父母都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