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精选21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精选2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
这周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
宋濂从小就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只有借书来抄录,他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难道他不怕冷吗?他很冷,但他为了读书从未因为寒冷而放弃过。“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多么恶劣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道比那时的条件好多少倍,不仅有很多书籍可以免费阅读,而且还有温暖的教室。可是,这一切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还不努力学习。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而我们呢?老师就在面前也不去问问题,和宋濂向比,我羞愧之极。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能够做到,我们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诲,而且还与老师顶嘴,经常惹老师生气,我们的态度与宋濂相差很大。
宋濂在读书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未羡慕过别人,他这种知足者常乐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而我们呢?我们似乎失去了目标,只知道天天与同学攀比,“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衣服。”“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鞋。”我们只知道与同学比这个比那个,似乎忘了我们来学校是为了读书的,而不是攀比。宋濂他与同舍的学生的生活条件差距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但他却并没有应此而失去了目标、方向,而我们却泡在蜜罐里不知道了自己的'目标,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宋濂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在冬日的大雪里抄书,但我认为他那种读书的专心、对老师的尊敬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个好的学习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2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3
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曾赞曰“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不用看别的,就看他身上的荣耀的光环就足以让我们仰视这位一直神秘如今却走进中学语文课本的传奇人物。
学习宋濂的这篇序文,我们不得不去除一些糟粕,剔除一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东西。但文章还是让我们细细的咀嚼在那个年代学子求学的苦难经历,重温吃苦耐劳的中华美德,对求学燃起满腔的热情之火。
宋濂堪称天下第一苦人,他在求学阶段所承受的艰辛我们现在已经难以体会了,无书则抄书,无师则求师,无食则忍饥,无衣则受冻。不管来自身体的,还是来自心理的,宋濂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有所成就。可以说,宋濂求学的成功,是在苦痛中炼就的。古有寒窗苦读之说,范仲淹、宋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牛角挂书,形形色色的苦读,无不启迪着我们的心志。现在的教育,最缺少的是吃苦教育,也可以说是“寒教”,如果一个人从没有体会过苦痛的折磨,估计他很难坚强的`成长起来,毕竟成长的过程就是在苦痛折磨之后的蜕变。这个道理不是我发明的,先贤孟子说过,宋濂做过,唯有我们有些人一直在读孟子,在学宋濂,确没有真正的吃过几次辛苦。
如果说能吃苦、敢吃苦是宋濂成功的秘诀,那么对学习执着的追求则是他精神的灵魂。当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到达高境界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更多,他得到的就更多。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宋濂舍弃的是物质的享受,舍弃的是别人看来是自尊的伪自尊,舍弃的是人世间的一切浮华,所以他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享受的人。他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他的快乐可能少有人能懂,但这种快乐的确是最高境界的快乐。我们很多人缺少的是对人精神境界的开蒙和滋养,教育如此,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如此。看惯了物质累积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淡忘了精神领域的追求,这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哀。宋濂的一篇序文,是送给马君则的良药,更是给所有读他的人的一剂良药。
最后,愿宋濂之灵魂永远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4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文章先叙作者青少年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再说马生同辈青年求学的优越条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激励后生。这篇文章很值我们现代青年人反思,以此来勉励自己。
作者幼时爱学习,家境贫穷,买不起书,还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家长买来成堆的辅导书、名著,可我们这些孩子呢,却连碰都不碰,让书沾满灰尘陪岁月作伴。
有书不看,与作者的勤学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我们都不会珍惜。倘若作者看到现在的我们,一定会摇头叹息吧!泡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 作者无师。那时的他,苦于没有大师交流,还要跑到百里之外去请教学问。有时还得遇到老师的叱咄。
看看我们敬业的老师,每天认真地上完课,认真批改作业,每遇到学生请教问题,总是仔细地分析,直到把学生教懂。可现在的我们,上课漫不经心,作业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请教问题了。若还需要跑到百里外求学,想必大部分都会挥挥手,摇摇头,跑到自家暖和的被窝里会周公去了。娇生惯养的,哪受得起这种苦?
作者物质上更是困难,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而身处富家子弟中,却丝毫没有自卑和攀比心理。因为他热爱学习,他为此很快乐!我们只是农村的孩子,家境并不算殷实,但衣食住行还是有保障的。我们的父母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打拼着,只为希望我们能够有出息,长大后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却能有几个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能明白上学的快乐?我们把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把一切看得都太无所谓。
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看看现在,我们却还没城里的孩子懂事,这句话,是不是更适合古代有志气的读书孩子呢?我们这一代,太幸福了,幸福得过了头,也就变成了一种悲哀,倘若我们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后,该拿什么去回报我们那满脸沧桑的父母呢? 作者求学的艰辛,更衬托出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我们更应该紧紧地把握住机会,好好学习,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5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宋濂从小到到大是那样爱学习。小时候,他家穷没书可读,他就自己到藏书的人家去借,为了按时归还,他日夜不停的抄写,即使是在结冰的日子里他也不放松学习。成年时,没有老师和名人的指点,他就跑到百里外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当老师批评他几句时,他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他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因此他虽然愚笨,但他也获得了知识。在他去求师学习时,虽然下着大雪刮着猛烈地寒风,但他也照样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在深山裂谷中行走,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也不知道。住在旅店,主人每天只供他两顿饭吃,并没有鲜肥滋味的享受。他看着和他住在一起的学生,他们都穿着丝绸的衣服,头上带着红色的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上还挂着白玉环等装饰,而自己穿着破衣服,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羡慕那些学生的穿着。因为他心中只想读书,不觉的吃的穿的不如那些学生会。宋濂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学子。而我自己呢?当然无法和他比了,和他都相差十万八千里。
小时候,家里有书可读,可是一心想着玩就放松了学习,渐渐的成了一个贪玩鬼。中年时,生活条件变好了,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即使是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下,我还是很贪玩鬼,根本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只为自己能够穿上名牌衣服和鞋,不是名牌就不肯穿,有时还会和父母吵架。当自己做错了事时受到老师批评,自己有会在老师背后说老师坏话。星期六或星期天,老师布置了作业,然而我是那样的偷懒,还会在老师的作业上打折扣,有时还会带到学校里完成。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下着鹅毛大雪的时候,自己还有一种不良的想法:还是躺着暖和啊,作业就下午在写吧。作业一推再推,到了快要上学时才手忙脚乱地将这些作业写好。
我真远远不如那位爱学习的宋濂,他在那样穷的条件下都如此爱学习,而我却在这样美好的生活条件下都不爱学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真是宝剑锋从磨历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多少,就回得到多少的回报。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6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作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家境贫寒,自幼发奋苦读,依靠坚强的毅力,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自我,完善了人生,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他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很难想像的,那么艰苦能克服,简直不可思议。读过他的事迹,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但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在的生活,虽然每天都好像是忙忙碌碌,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过的真的很不充实啊。而这一切,都又起源生活没有长远的规划,每天都没有具体的安排。宋濂曾言: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读起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7
拼尽全力地跑过去,虽然满身泥泞,却也无比精彩。
——题记
不明白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却住在罗马。”
或许大家要说,这句话表达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不一样,或许你努力奋斗了一辈子才得到的东西或是都不曾得到的东西,别人生下来就已拥有。是的,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或许从一开始你就比别人落后了不知多少,或许你又从一开始就注定跑可是别人。可是请你记住,那并不是你不努力,不奋斗的理由。
看看本文的作者——宋濂,他又是如何从一个买不起书的人,成为明代的大学士,成为朱元璋口中的“开国文臣之首”呢?
瞧,细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息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求他忘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文学家、史学家。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俭用,为我供给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于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而我却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是的,并没有。
所以求学成功在于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在于专心致志。成才的关键并不在于客观条件,而是在于自身的努力。所以既然你没有生在罗马,那就靠自我的努力,在通往罗马的泥泞的路上,把自我前行的足迹一个一个地印下,不也挺好的嘛。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满溢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是的,不信命,就拼命,世界从不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后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8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此刻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教师那儿还得看教师的'脸色,教师心境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此刻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明白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教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可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教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此刻的学生不是把教师当爹娘了,是把自我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教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我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梦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我心中充满欢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9
宋公幼时即嗜学,奈何家贫,遂假书以手笔抄录。后加冠,慕圣贤之道,不惜百里,求师问道。师严,以是宋公尝受其叱咄,虽然,不愠不恼,色恭礼至,弗敢出一言以复。既从师,行深山巨谷中,踏数尺大雪。食无鲜肥,衣无华丽。人不堪其忧,宋公亦不改其乐。以中有足乐者,不错意口体之奉。
今学生学于学校,国家日有早餐之供,父母日有衣裳之遗,无冻馁之患,无衣食之忧。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苦。所宜有之书,皆集于书院,不必若宋公之手录。师未尝有问而不告者,凡问之,皆俯身讲解,颜和色悦,无叱咄之态失望之语。凡逢雨雪,父母必诫余以伞避雨,惧不闻其言,奔走于雨雪之间。今食鲜肥滋味,一应俱全,无患食之不饱。
而每逢穷冬,余以衾覆身,虽鸡鸣三声不愿被衣。念衾枕之暖,惧风霜之厉,怕晨昏之暗。终起,父母驱车送于学校,无奔走之劳。至校,则与同舍生谈天说笑,而不研至道,无诵诗书。餐时,遂怨饭食不能色香俱全,故时而不食。遇疑,而不敢请问师长,惧其嫌余学识浅薄,反而师长问余有疑难否。俟应试,尝熬于三更,胸无成竹。余每怨学业之重,任务之繁,甚少思且改进。今余碌碌无为,皆以余未勤艰于学业,心不若宋公之专矣,而非天质之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无止境,以余之学识,何敢懈怠?且今余有暖衣,有美食,学于书桌之前,则灯火明亮,冬日坐于教室之中,则暖气袭人。如此却愧对师长父母,学未所成,荒于嬉,毁于随。比于宋公,余无衣食之患,也未若此勤且艰也。
宋公手自笔录,余不必若此。宋公趋百里问师,余有良师左右,可不若宋公奔劳,况可常援疑质理,听师良言。
故余宜恭敬有礼,不负师之重望。学必有其苦,不能常乐,宋公能忍其苦,虽路途艰远,饭食粗陋,亦可苦中寻乐。余无冻馁之患,则益勤于学业,而不怨作业之多。寒日亦要勉自身:贪一时之暖,忘职责所在,不亦谬乎?以是余之苦轻十倍于宋公,余宜学则专。宋公缊袍处同舍生间,见其皆光彩照人,略无慕艳意,今余与同学皆着校服,无衣饰之别,但仍有诱惑大行其道:手机、网络敝学生之信念,阻学生之道路。是亦不可以已乎?余可制其诱惑,闭手机网络而专于读书,增广才干,拓宽学识。
若如此,余亦会学有所成,攀高峰之巅,达青云之志。学则勤艰,终有获矣。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0
一个面包师的孩子跟一位江湖艺人跑了。
面包师找到孩子,一把弃涕一把泪地哭道:“孩子啊,别这么糊涂!跟了这个穷艺人,你会挨饿的!家里有香喷喷的面包,有你最爱吃的巧克力小蛋糕,孩子啊,跟我回去吧!"
“不,爸爸,卖艺虽然苦,但是有人听我唱歌,我觉得快乐;经过青翠的树林,云雀与我比赛歌喉的婉晰,我觉得快乐;月夜时分,没有屋枪遮蔽,我便在月亮下唱一支歌催自己人眠,我觉得快乐。要知道,爸爸,”孩子坚毅地对面包师说,“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
“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故事虽然是我编的,可也并非无中生有。600多年前的大学士宋濂回忆起他青年时艰苦的求学生活时也说:“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学士乐的是什么?有人把它解释为读书做官,以未来的`美景安慰辘辘饥肠。我想这种解释未免太偏重实际了,是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矢志为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在不懈地追求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功利性的满足,把知识的获取本身当成快乐,而不在乎是否能以之换取现实的功名。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求学者。也许他们不能拥有钱财或权力,也许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迂腐的失败者,但在他们自己心中,在一切以精神的快乐为最高追求准则的人心中,他们是至高无上的,是上帝身边预留下位置的梦想者,他们不必写诗便是诗人。毋需质疑,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天国的存在,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曾有一位学者把人的需求分出几个等级,其中最低的就是生存需求,最高的便是精神需求。中国的发展蓝图也定在温饱而小康而富裕。在我看来,这一发展蓝图虽然是依照经济指标而确定的,中间却依然含有精神指标的因素。所谓的温饱,现在一般人都早已实现,便是“小康”,大约也不成问题。只是满足了物质需求后,精神生活发展到了何等阶段,现在还值得考虑。大多数人,胃已经不再为饥懂所苦,心却依然停留在寻觅衣食的阶段上,并没有超出“饥懂”以求“温饱”的水准。其实,真正的小康还是心灵的健康,明白在生存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值得人为之去奋斗、去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即是快乐,即使导致口体之奉稍不若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导致俄死冻死都没关系,你必将在一种精神国王似的骄傲中,昂首走过竖着白色的衣领、匆匆忙忙、没有思想的人群。
吃饭穿衣之外,请别忘记,留点生活给自己,是为宋学士所言之大欢喜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1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
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2
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首先我对这篇课文的作者宋濂产生怜悯之情,思之再三开始对他敬佩有加,敬佩之余颇为感动。
NO·1: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学习精神
几百年前的宋濂从小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我对他顿生怜悯之情,但我知道这不是他的错,他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他常常向有书的人借书,借到后一字不漏的抄录下来,不论是天寒地冻,还是披星戴月他从不懈怠,并且如期归还。他从不叫一句苦,不说一句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把附近有书人家的书都借个遍。
而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就连一些学习指导一类的书只要用激光仪扫描一下就印成了,根本不用自己动手去抄。进入初中后科目开展的多了,学习任务重了点,就有人开始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叫苦叫累。把家中的书真的作为“藏书”束之高阁。我们和宋濂相比,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好好读书。要学习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NO·2:跋山涉水,拜名师求学问的坚忍不拔精神。
宋濂成年后,为学得更多知识,他不辞辛劳,天寒地冻,他踏着厚厚的积雪,穿过深山巨谷,曾跑几百里之外拜访名师。自己的四肢都冻裂了也不知道,还一直在赶路。
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冬暖夏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又有名师陪伴与指导着,但有时还心不在焉,心猿意马。想到这儿,心一动,快!快!让这种惰性见鬼去吧!立即行动,不能让向老师求教的`宝贵机会白白的浪费掉了,好好珍惜,不懂就问。
NO·3:不虚荣,不浮澡,见多识广,乐学其中的精神。
宋濂寄居在旅店时,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穿着破衣烂衫,而他的同学美食吃遍,衣着华贵,他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心中想到能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他的思想境界达到如此之高真是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而我们如果衣着不如别人就感到低人一等,如果吃的不如别人就感到委屈,忘记了学习不如别人时心中的滋味,想到这儿,自己就感到惭愧。我们应该学习他不虚荣,不浮澡,见多识广,乐学其中的精神。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3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4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5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读了诗人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敢问我们自己,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这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也不懂得珍惜……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这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6
心灵的武装胜过躯体的武装——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宋濂,知道他是文学家,“青田四贤”之一;然而从前我对他无甚兴趣。直到读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才了解到他当年求学的经历,对他也平添了一分敬意。
宋濂令我敬佩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幼时曾发奋抄书,成年后在隆冬徒步翻山越岭去拜师……不过,宋濂最令我景仰的,是他良好的心态——他强大的内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是个懂礼节的人,应该不会做出令老师生气的举动;所以老师的“斥咄”,多半不是宋濂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沮丧与难过多少会流露出来;而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老师气消后,又继续请教问题,这种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而宋濂这个读书人把自己武装到了心灵。心灵的武装并不一定意味着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相反,他显得冷静沉着,波澜不惊。但许多时候,武装心灵的人都比只武装躯体的人更强大。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建立之前,洪都守将朱文正苦苦抵挡住了六十万敌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时局日趋危急,他决定派书生张子明向主帅求援。回途中,张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他们合作。敌军押他到洪都城外,命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走到城下高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敌军统帅恼羞成怒,弑之。不久,援兵到来,洪都解围。
张子明的内心无疑是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成了使命。他用自己心灵的武装——忠诚与对正义的坚持,战胜了敌人的躯体武装。
至于宋濂,虽然他并没有这类壮举,但他也是了不起的。尽管他没有华美的服饰——这也算一种“武装”——但他与富家子弟相处时也毫不自卑:他的心灵被知识武装了起来。
是的,心灵的武装往往比躯体的武装更强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7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习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习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日记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平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习!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8
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篇幅虽短,但语言朴实,人容真实,读来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本文主要以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实际上学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在诱导我们勤奋刻苦呢?
宋濂从小就好学,可因家里穷没钱买书,于是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还“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抄书,冬天非常冷,砚台里的墨都结成了坚冰,手冻得通红,指头僵硬了也不肯松懈,赶快抄好后就跑着送书。他就是这样一个直坚持不懈地借、抄,才读到很多书,以至于成为文学家。而我呢?我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经常是半途而废,记得小学毕业后的假日里,因为没有作业,所以爸爸就让我练字,我高兴极了。可是,刚开始我每天都坚持写,一笔一画写好,一天下来能写十几张,慢慢地,我写烦了。于是数量由一天十五张减到一天九张,再到五张、三张、两张、一张、半张,最后终于一个字也不写了,一本字贴还没写到一半就被抛在抽屉里了,现在恐怕自己经有厚厚一层灰了吧!看看宋濂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万分呐!
宋濂为了求师,“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时老师叱责,他却“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多么虚心呐!想想自己,怎样呢?那次,我有一题做错了,老师为了让我注意,专程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讲了多遍的'题,又和蔼地给我讲了一遍,而我呢,却满不在乎,与宋濂相比,我们的学习态度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宋濂去求学时,背着书箱在深山巨谷中行走。冬天时,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开裂了都不知道。多么艰苦啊!我何时受过这样的苦?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其相比,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冷了,有火炉;热了,有电扇;渴了,有饮料;饿了,有佳肴;闷了,有电视;馋了,有零食??可就是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我却不努力学习。论生活条件,我在天上,他在地上,而论刻苦、努力,是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实乃天壤之别呀!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试问,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19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懂得到宋濂求学的阅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慰。心酸是因为他碰到了那么多的难题,惊喜的大话西游是他成功的走过了艰苦。在事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有他一样的毅力,有他一样的心志,有他以样的追求。现在的人包含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毅志啊!做事从头到尾要一鼓作气,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
对呀,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进程,好结尾。得到这样的成果,必需付出的是保持。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景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前提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习了?改改习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宋濂家景清贫,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后辈的眼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由于本人是;足乐者。
当初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断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有甚用?成就好了,学习棒了?刚好相反吧!摆正心态,像宋濂有一个好的信奉,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转变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有一个好的寻求,不要把自己陷身于苦恼中,无用。
只有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你未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便是先苦后甜的情理。固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求教老师如许谦逊啊!有了学识人家也不刻意卖弄呀!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蠢才;切实;的话,太虚假,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警惕一滑便到了,假如立刻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迷在空想中,时光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这学期的打算良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盘算就更动摇了。那就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20
“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妇孺皆知。勤学好问的杨时有道疑题不懂,便向程颐请教。不料程颐正午休,大雪纷飞的寒冬,杨时为了不打扰先生睡觉站在门口苦苦等候,当程颐出门迎接杨时时,他早已冻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先生毕恭毕敬,遇到训斥都不敢反驳,看先生心境好了,又去请教。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人把教师看成其父母,尊敬、爱戴,对教师言听计从,犯错误,教师用戒尺打他们,他们却不敢还手。时光飞逝,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和谐。教师不能再打骂学生。而社会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吗?没有。学生把教师的不再打骂当成他们放肆,为所欲为的筹码。不满教师的批评与教师争执,刺耳的脏话脱口而出。不把教师当父母,却把自我当上帝。
时过境迁,尊师敬师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赶时髦、追潮流。爱慕虚荣不仅仅只是大人们的恶习,学生们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别人有的自我也得有。《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绫罗绸缎,配带珠宝首饰却无半点羡慕之意,在当今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爱慕虚荣的人群中的一员,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艳照人的服饰,自我也想拥有,虽没向父母提起过,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会风气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蔓延,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渗透到骨髓,令人无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为是的学生,学会爱教师尊敬教师,无论再过多少万年,敬师依旧是潮流。
醒悟吧!爱慕虚荣的人,爱慕虚荣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像宋濂一样有豁达的心境,以书为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 21
宋濂,字景濂,被列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擅长写散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被写入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当时记得清清楚楚,那篇课文的插图是宋濂和几个人围坐在一张圆的石桌前。宋濂的画像被画的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年级主任,尤其是眼睛和胡子,当年曾经和同桌心照不宣的讨论过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感觉彷佛就在昨天。
按照宋濂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叙述,他早年的求学是极为艰苦的',甚至有些心酸。宋濂不仅仅是交不起学费的问题,他根本就没有学校可以读,也根本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在这篇鼓励同乡马生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国家给廪生创造的良好的条件,努力成为国家的人才的文章中,宋濂没有搬出师长和前辈的架子教训马生,马生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濂对马生的谆谆教诲却得以流传下来,因为这篇文章的确感人。即使再读,依然能够感觉到那种让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紧接着,他又诉说自己的继续“深造”的经历。既然身边的老师都已经拜访过了,如果人生要有高境界,必须有好的领路人。宋濂是怎么找老师的呢?他说自己“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该先达到底有多么德隆望尊,历史已经早已忘记了他,倒是那个当初被他呵斥来呵斥去的学生成了一代大学儒。我每每读到这,都会为宋濂鸣不平,但转而一想,或许也正是老师的叱咄,让他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的恭敬和忍耐,让人肃然起敬。
曾读了周彬的《叩问课堂》,他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解释给人一种新意,大意就是读书所获的精神愉悦之感如同是住在黄金筑的屋里,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样的幸福,当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感觉,学习才可能变得富有激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