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陕西昭陵的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1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05年,600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2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3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 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
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虾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4
游客朋友们好,欢迎游览抚顺永陵!
在关东地区,有著名关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东陵)、永陵。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动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内葬者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马碑
清代的皇陵、宫陵、王府及坛庙前,两侧的甬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木,作为官兵人等下马标志。永陵作为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而庄严。
永陵建陵之初,下马标志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时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质下马碑全部换成石刻的下马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竖立在永陵陵宫正门前1公里处的两座下马碑。
两座下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至此下马。
二、正红门
永陵的正门称为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
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质栅栏门。门及前后檐柱均涂红色,颇具满足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点。
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祖先们具有强烈的疆土意识,以山为寨,立栅为城,便是这种疆土意识的浓重缩影,作为清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质栅栏门,意在怀念祖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
二、神门与神道
这里就是永陵的前宫院,大家看,我们脚下的是三条石甬道,这三条甬道与永陵的正红门、启运门一样,曾是清代皇权的象征。
永陵正红门、启运门均为三间门,正中为神门,左为君们,右为臣门。与门一样,陵内的石甬道也是3条,中为神道,左为君道、右为臣道。神门与神道是陵内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灵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时要走君门,随从则走臣门,皇帝祭祖时要用芦席在门前搭盖帷幕,将神门遮挡起来,避免看见此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门、君门、臣门与神道、君道、臣道对游人已经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三、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无建树,只是因为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我们现在看到的4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
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兴四祖”辈分不同,长幼有别,四座碑楼却样式一致,于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给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分高低之感。
清入关以后,历朝皇帝生前死后都为自己建造了单独的陵寝,这样永陵的“四祖碑楼”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四、坐龙
与坐落在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历史辈分最大,建筑规模最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小视它,因为这里值得一看的东西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龙。
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龙”,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16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左右两侧的石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脑海里网罗一下所见过的龙,似乎从未见过龙像狗一样坐着,那么,坐龙究竟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狗是满足祖先的崇拜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传说中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不过,满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耸立在四座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规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内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笔秦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刻写。
据史料记载,四祖碑楼建于两个时期。肇祖、兴祖之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显祖的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碑楼内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区刻制而成后运到这里的。
六、启运门
启运门,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这道门为什么叫做启运门,其中有一个典故。据永陵《大事记》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门为启运门,永陵享殿为启运店。
《现代汉语词典》对“启运”一词的解释就是“起运”,封山、殿、门为“启运”,无外乎就是说清王朝的好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清王室对此的解释就是:“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
启运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两侧有袖壁,由6扇朱红门板制成,每扇门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铜门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数以九为大,九是皇家御用数字,皇帝称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有横九、竖九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门上不允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可见清代封建等级之森严。
七、螭吻
在启运门和启运殿上,各有一条螭吻被宝剑刺在门脊和殿脊之上。传说螭吻是龙的二儿子,生于大海,生性凶猛,且能喷水成雨,有灭火之威。启运门上被宝剑刺在上面的那条龙,就是传说中的螭吻,用作镇火防灾。
大家仔细看,启运门上的宝剑,剑柄是两个火焰圈,内里嵌了字,东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日”,西边的火焰圈中镶着“月”,日月和为明,而将日月拆开则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不久,顺治皇帝担心江山不稳,于是便在这里将日、月拆开,意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层意义是,启运门脊形如一条长长的扁担,西挑日,东担月,象征着清王朝“肩担日月,一统天下”之意。
八、启运殿
建在方城内的启运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启运殿内供奉着四祖黄帝及皇后的神位。
请大家随我进入殿内一起去参观,这四座暖阁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来供四祖黄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阁设有8个龙凤宝座,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皇帝来这里祭祖,曾留下龙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东巡祭祖,而将两件龙袍分别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挂出来,替他向祖宗尽孝,显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执政后,仅东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渐衰落,他形色匆匆,并从此结束了有清以来的这项盛典,称为清王朝皇帝东巡祭祖的终结者。
九、宝城
这座呈八角马蹄形的城叫做宝城,又称“月牙城”,这就是陵寝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这里,皇家的坟冢称为宝鼎,容纳宝鼎的城就被称作宝城。
永陵宝城宽20米,纵深18米,三面有青砖高墙环护,加上前面有雄伟高大的启运殿做门面,宝城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宝城分上下两级平台,上层的三座宝鼎,中间葬着兴祖福满,左面是景祖觉昌安,右面是显祖塔克世,兴祖德右上方有一块小平地,下面葬着肇祖猛哥帖木儿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宝鼎中,只有兴祖福满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辽阳的东京陵迁到这里的。
十、神树
永陵兴建之初,在兴祖福满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树,这棵树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树”。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100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害怕混龙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夺走,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来破除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在山上挖沟割龙首,在山上压小庙镇龙气,一连破了99条龙脉,只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能走能飞,破不了,风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不破也罢,于是就回京城复命去了。
恰巧在此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在长白山的部落被人打败,他背着父亲的骨灰盒,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见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个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骨灰盒来到龙岗山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没想到第二天来取骨灰盒时,却发现骨灰盒长到了树上,他借来一把斧子想砍树取盒,大树竟流出几滴血出来。
他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罢这里地势地形后,说:“这儿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上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骨灰葬在这里吧”。
努尔哈赤的祖父就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这里,然后回长白山将部落迁到了这里。前面说的那条悬龙,就伏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父压中了,后来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这段传说意在宣传“君权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谓的“神树”被一场大风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小榆树,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种下的,如今它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一派方兴未艾之势。
十一、招魂葬
古时候,一般百姓人家讲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则要追尊四祖,这是古代宗法制度决定的。皇太极在盛京黄衣称朕后,为依宗法制度,曾经做过将四祖归于一处,建造自家祖陵的梦,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儿的遗骨埋于朝鲜境内,无法迁回国内,因而没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儿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统领,后被明朝授为建州卫指挥使,1433年,猛哥帖木儿被七性野人所杀,藏于朝鲜境内一个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爱新觉罗家族可以说是东北的第一大家族,据相关资料介绍,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儿始之繁衍,到1905年,600年间家族人口已经繁衍到了30余万人,永陵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陵,当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儿。让这位高祖魂归祖陵,不仅是皇太极一个人的梦,也是爱新觉罗家族众望所归。
顺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儿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绸缎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领上缝白绸一条,上写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宝城东北角。
现在,我们在这里只能看到5座坟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儿之墓没有坟冢,仅仅以魂的形式存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