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摘抄笔记

发布者:芝麻炒西瓜 时间:2023-11-11 04:16

西游记的摘抄笔记

《西游记》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了,这是一部经典之作。那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句段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西游记的摘抄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游记的摘抄笔记

西游记的摘抄笔记

第一回

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第二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第八回

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

第九回

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进辰,雨量。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太宗梦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斩龙。

第十回

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为防鬼祟,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夜守宫门。太宗不久亡故,在阴间遇魏征旧友,现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虚构神魔小说。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故事来源

《西游记》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类似,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但与前两者演化的特征并不一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扩展与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最后以“真”的假像呈现于读者面前;而《西游记》的演化过程则是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虚幻”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玄奘(602—664年)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629年),他为追求佛家真义,从长安出发后,途经百余国,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后来玄奘口述了西行见闻,由他的弟子辩机编辑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后来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于是,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

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猴行者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出现猪八戒。到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其主要情节与《西游记》已非常接近。最迟在元末明初,已经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吴承恩时代,道教成为一个恶势力,与朝廷统治者勾结,失去民间道教的进步意义。道士们在明代中叶已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为人民所鄙视。如嘉靖年间,道士陶仲文被封为少保、礼部尚书,以治病、除妖、炼丹、祈祷取得皇帝宠幸,和宦官崔文、奸臣严嵩勾结弄权。嘉靖年间,曾明令兴道灭佛,下诏没收能仁寺资财,撵出宫殿中的释迦像,后又取消官内佛殿。嘉靖年间,还大兴土木,建造三清宫,大搞斋醮活动。人民受劳役之苦,国库空虚。吴承恩借《西游记》特为讽刺。

创作动机

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之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早已流传民间,但吴承恩的《西游记》并非民间流传故事的简单拼凑。吴承恩在创作中对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较为完备和最早记录《西游记》中故事的作品,吴承恩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白衣秀才形象进行了重新改造,塑造了满腔热血和充满热情的孙悟空形象。猴行者是为了修成正果而主动帮助和尚西天取经的虔诚的佛教形象,而孙悟空则是崇尚自由、傲骨嶙峋的形象。

有学者曾经说过:“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一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不满意的现实好转。”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存在两个未达成的愿望,一是未能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二是未能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愿望。

首先是善生。《西游记》中,作者创作的石猴出世是对新生命的诞生的赞美。第四回,从孙悟空不满于被封为小官弼马温,到被称为齐天大圣的满足,体现了孙悟空自身的价值。但这只是玉帝为了天庭的安全而对其的安抚,实际上并不重视它。以至于蟠桃胜会对孙悟空招待不周,使得孙悟空意识到齐天大圣的称号只是一个骗局,从而反抗玉帝对自己的不平等待遇。孙悟空的遭遇也反映了吴承恩早年怀才而不被重用的现实。

其次是恶死。吴承恩意识到死亡是一种悲哀,向往着能成为神仙,与天地、山川同寿。他在创作《西游记》时已经六七十岁,可谓是老之将至,与其笔下的孙悟空年龄阶段十分相似,因此,他将一生的愤怒记录在猴王身上,让孙悟空跨越千山万水,历经磨难,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

思想内容

一、借神魔世界反映现实社会,揭露明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小说所描绘的以玉帝为代表的天宫,包括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不但在行政设置上与人间仿似,而且在行为处事上也了无二致,其昏庸腐朽如出一辙。天宫统治集团经孙悟空一闹,不但暴露了其力量上的虚弱,同时也暴露出玉帝的贤愚莫辨、天将的儒弱无能、天仙的欺骗伎俩和整个天庭的嫉贤害能。西天号称极乐世界却公然索受贿赂,两个尊者阿傩和迦叶因索贿未得便用假经骗人,气得连一向仁慈宽大的唐僧也说:“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喱!”至于地府,更是藏奸纳垢、营私舞弊的地方。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个人间王国,国王也大都是昏君,弄得妖邪横生。总之,作品里所描写的这些天宫、地府、西方极乐世界和人间王国,无一处不充满着肮脏和丑恶,从而象征性地反映了人间皇帝的昏聩、朝廷的腐败和世道的黑暗。

小说中所描写的妖魔鬼怪大都影射当时不法的权豪势要,它们是为害百姓的社会恶势力的象征。如圣婴大王红孩儿的搜刮无度、驼罗庄鳞蛇怪的嗜杀成性、如意真仙的投机敛财、金鱼妖的强取豪夺等等,明显都与现实紧密相连,活画出一幅明代中期的百丑图,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官府剥削、豪强横行的社会现实和花样繁多的赋税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中的妖魔许多与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狮驼岭的大鹏鸟、无底洞的老鼠精等,这些形象寓意着统治者纵容鹰犬作乱,甚至上下勾结,互相包庇,影射了明代贪官污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针对明代“崇道灭佛”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小说中采取了“崇佛抑道”的态度,对道教极尽讽刺挖苦、揶揄嘲弄之能事,这种嘲讽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小说中写了很多作恶多端的道士,如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大仙和比丘国的国丈等。他们或妖言乱政、或图谋不轨,但却得到了君王的信任,任意妄为,这便有影射明世宗好道的迹象。据载,明世宗极好道教,还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封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这些道人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书中还极力描写车迟国国君信任妖道,大肆捕拿和尚。这种描写里又有厂卫特务统治的影子。小说所揭露、讽刺的对象,在明代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和依据。

二、歌颂了敢于向封建权威挑战的叛逆精神和英雄行为

首先,孙悟空是一个敢闹天庭敢闯地府的无畏之人;其次,孙悟空是一个有智有勇、扫荡群魔的正义之剑。无畏与智勇使这个人物大放异彩,这也是这部书的价值和精华所在。因其无畏,所以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法所约束;敢于反上天庭,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打得天兵天将落花流水,吓得玉帝群仙惊慌失措;敢于硬闯地府,勾划生死薄,使得阎王躬身作揖,不敢招惹;敢于搅闹龙宫,老龙王只得恭迎恭送;敢对观音不敬;敢骂如来不公;他更是从不把俗世国王放在眼里。这种敢向一切权威挑战,敢于蔑视一切神圣的大无畏精神,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个性精神。孙悟空因为有智有勇,所以他能看破一切伪装,洞察所有真相。作者极力描写孙悟空种种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洞察一切的火眼金睛和睿智清醒的头脑,这实际上是对智勇的颂扬。如果说诸葛亮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化身,那么孙悟空则可被视作古代人民勇敢的化身。

《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个思想意义不同的故事构成,因此出于情节发展的需要,小说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失败和最终皈依佛门,孙悟空的英雄悲剧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在形象塑造上,尽管孙悟空本领高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是孙悟空作为一个反抗者的悲剧;五百年后,孙悟空得观音点化,护送唐僧取经,先前虽不改昔日的英雄本色,但被套上了紧箍之后渐渐被驱服了心性,“改恶从善”,一心向佛,并最终皈依佛门,这是孙悟空作为一个屈服者的悲剧。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体现了作者思想观念的复杂和矛盾,也体现了他认识的迷茫和局限。但作为艺术形象本身,孙悟空敢于斗争、不畏强暴、坚韧顽强、活泼爽朗、恢谐乐观的性格却是前后一致的。

三、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的心学思想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作过种种探讨,大致从认为“幻中有理”,到强调“幻中有趣”“幻中有实”,有一个曲折的历程。应该说,小说本身的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支撑某一倾向的依据。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