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反思14篇
诗歌教学反思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教学反思 篇1
《春天来了》,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优美的歌曲。本课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体会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备课时我也立刻意识到,这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好的一课。
上课时,我先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图片:有青翠的草地,七彩的花朵、成片嫩绿的树林、即将融化的残雪、出洞的小动物等等。然后问:“画中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色?”让学生自己找春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中的景色,表达自己对这幅图的情感,在朗诵歌词时,也带着对春天无比喜爱的情绪。我感觉到孩子们对春天有了直观、亲切的感受,刚要引入歌曲教唱时,有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了疑问:“陈老师,歌词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里’的‘春姑娘’是谁啊?”说完,学生们都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心想:是啊!春姑娘……怎么解释呢?没想到他们的心会这么细腻,这个……?我灵机一动,先让孩子们想一想,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绪。学生们在座位上纷纷交流起来,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这时,只见又有一个学生将小手高高举起,说到:“陈老师,我知道!”全班立刻安静下来。“春姑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小树绿了,小花开了,那就是她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高兴地点了点头,笑了笑。他话音刚落,接着,许多学生也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看法:“春姑娘一定是热爱地球的仙女,她一来世界就变美了……”“画上面树枝飘动着,一定是春姑娘吹动的,还有小动物也出来了,一定是春姑娘用手轻轻拍拍他们,告诉他们春天来了…平时面对这65个孩子,我总是感到不知所措,回想上个学期的音乐课,课堂上经常“乱”到了极点,总觉得他们什么也不懂,说什么也讲不清楚一样。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我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看来,我大错特错了。后面所产生一系列对话,真是我在备课时所不曾想到的,我为自己的错误观念和准备不足感到不安,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惊讶,也很感动。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直观美感,不仅置身于歌曲的诗情画意中,还对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回答充满了童真和对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在孩子们的心里吗?
下课后,我再回头想想这节课,真正感觉到新课程实施后,给音乐课带来的变化,把感受音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注入课堂,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纯洁、天真,但愿世界少一些不和谐,多留给孩子们一些美丽。
诗歌教学反思 篇2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诗歌教学反思 篇3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习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诗歌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说的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了,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文学方面的需求,教师不妨安排阅读欣赏课,语文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目前的学生知识面日益丰富,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世界等,了解世界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他们能够脱离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把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上课讲到一道课后练习,请学生仿造《我愿意是激流》写两个诗段,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写诗,我就抓住这一点,且不论他写得好坏如何,先抓住他们的这一兴趣所在,充分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创作,给予他们成就感。一、可以进一步引发有兴趣的学生,并将之导入正规,二、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于是我大力鼓励学生创作,不少学生将他们的创作写在周记上或直接拿给我看,我均给予了恰当的评点分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有一个同学写了一首小诗“金沟河畔,凉风习习,蝉声和睡莲,伴我入梦乡。”我先称赞之余建议他将“和”字改为“绕”字,更有韵味。他也感到一字之别,意境却大不相同,感受到的炼字的乐趣。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迎接奥运》我利用自习的时间,抄在黑板上当堂讲解。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且积极地投入,热烈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建议。这不仅鼓励了创作者,也引发了其他学生的诗兴,过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趁热打铁,接着我把学生的诗歌收集起来,汇集成册,搞了一期名为《荷苑文集》的诗刊,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学生拿到诗集,看着自己的作品更是兴致高涨。
在教学《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在班级里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指导每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文本资料汇报。学生兴趣很浓。仅用一周时间学生们就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诗歌集。
诗歌教学反思 篇5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我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首先,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始美丽的星空动画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丽。
其次,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识字中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尤其最后的写字环节,先通过大屏幕展示生字的笔画笔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交流写字的要点。再通过老师范写,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掌握书写的方法,从而为接下来的学生独立书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个写字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再次,“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多少颗小星星?”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大?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的家在哪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离我们有多远?”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所以我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了赞扬。
我想这堂课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能很好地与学生融在一起,缺少了亲切温和,却多了一份冷冷的理智。因此从这节课中我悟出:首先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会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其次,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表情,鼓励的眼神会使整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习组织者,学生就在这样一个组织者的引导下,才有可能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诗歌教学反思 篇6
《示儿》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上课伊始,因为有学生课前的预习,所以直接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没有判断到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对学生相关语文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全面提高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
诗歌教学反思 篇7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上课伊始的“说说关于春的成语”比赛一下子将气氛领了上来,孩子们似乎进入了春天的世界,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一种“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教室。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诗歌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细读课文。并且拓展到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也应该时时带着这种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
本节课的成功在于我并没有违背孩子的情感发展曲线,当孩子没有象预设时同时体会师生互融的情感时,我不急于一时,等到学完课文后,再次感受,学生回答得很棒。欣赏这句话"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了无痕迹。"虽然不能如此高明,但希望能与他贴近。《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意境优美感人,如果阅读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张的朗读上,那教学真可谓苍白无力。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 班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觉性差距较大,好的学生不用老师点拨,自己就能理解课文,并把它读好。而有的学生则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这次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将2-5小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朗读汇报时,我也只是做了鼓励性评价,和适当的煽情。
这节课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不够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们的朗读能力,所以朗读才显得流于形式。我想以后备课的时候我还得再多备备学生。
三、对教学的设计不够创新。 由于第一次接触诗歌的教学,我备课时就顺着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路走过来,虽然各个环节、各个流程清楚整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备好一节课需要短期与长期的准备,需要对文本、对学生要有深度的钻研、创新的理念,还需要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和语言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课堂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这些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
诗歌教学反思 篇9
课题名称:家
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内容,掌握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励幼儿根据提供的线索,尝试初步创编的兴趣。
准备:
1、背景图
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每人一个
3、天空、树林、草地、河水、
过程:
(一)引入主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
2、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3、对了你们说对了,
4、现在就让我们这些好朋友起一做个吧。
5、你们玩完乐也累了,
6、现在听音乐找到自己的家。
(二)教
7、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现在我们帮助他们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吗?
9、教师提问?
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是谁的家?
美丽的是谁的家?
10、幼儿看图分组说
11、幼儿看图连贯的集体说
(三)让幼儿充分想象,创编
1、你们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请你们在动脑筋想一想,蓝蓝的天空还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还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还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还是谁的家?
美丽的还是谁的家?
2、明天我们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说给小朋友听,我们一起再来做个吧。
诗歌教学反思 篇10
家长半日活动的时间到了,作为大班即将毕业的孩子,拿什么作为向家长展示的内容呢?正值春季,根据教学计划,是有关春天的主题。于是,我将诗歌《春天》作为家长观摩的教学内容。首先我看了一下教材上的内容,发现目标比较简单,一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优美的意境。二是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我觉得,《春天》这首诗歌既然语言优美有趣味性,为何不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诵呢?这样不仅能感受诗歌的美,更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说,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在背诵技巧上和提高记忆力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将目标作了调整 ,加入了“有感情地朗诵”这一点。
在活动准备时,为了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我没有借助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而是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将诗歌内容做成了三本大书,翻开大书,每一页大画面内容就是诗歌中的某一句。我觉得这样将诗歌内容一页一页地翻出来,更能形象地让孩子理解和记忆。活动开始我让孩子们听着《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回忆一起去找过的春天,通过提问:你知道美丽的春天在哪里?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导出美丽的春天还在老师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用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三本书里都写了些什么?”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随着三本书的一一出示,孩子们的眼球都被吸引到大书中来了,翻完三本书,我让孩子们向后转,面对家长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孩子们在听两遍,说一遍,共三遍的基础上,能连贯地将诗歌朗诵完整,换来了家长们一片热烈的掌声。看看孩子们骄傲的笑脸,再看看家长们满意的表情,我明白:家长需要看到这样的效果,孩子们更需要这样的掌声。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来仿编诗歌,孩子们编出的一句句诗歌,更是让家长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有这个能力,不时的点头和露出欣慰的微笑,看得出他们是认可幼儿园这样的教学方法。
唯一在教学过程中不足的一点是,个别孩子整个教学活动都不愿意主动发言,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虽然我一再地提醒鼓励,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站起来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家长当时是什么感想。其实,这样的孩子,在三年幼儿园生活中,我们没有少关注,这点我们和家长也沟通过,希望家长在家中也继续多督促,让孩子能尽可能注意力集中一点,为以后上小学打基础。
诗歌教学反思 篇11
每一颗种子都饱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们留心去浇灌;每一个花苞都拥有绽放的能力,只要我们留心去呵护;每一颗心灵都蕴含思维的火花,只要我们留心去点燃。当思维的火花即将绽放的时候,需要我们适时地给予阳光雨露,让它尽情地绽放……
《风》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找风。在教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我是小诗人”的环节:“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诗人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小草在点头,那是风儿在和他们打招呼。”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花儿弯下腰,那是风儿在和他们玩耍。”“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风铃叮咚响,那是风儿在唱歌。”“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柳枝在摆动,那是风儿在跳舞。”……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除了唱歌、跳舞、打招呼还可能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生气、微笑、玩耍、看书、捉迷藏……”
我追问道:“在什么时候风做这些事呢?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还很高,很愿意接受挑战,纷纷创作出了多姿多彩、令人赞叹的诗句:“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风车在转动,那是风儿在和风车捉迷藏。”“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 你看沙土到处飞,那是风儿生气了。”“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 你看书被翻起,那是风儿在学习。”“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国旗飘啊飘,那是风儿在向国旗敬礼。”……
每一个花苞都渴望被呵护,每一颗火种都渴望被点燃。在学生的思维火花即将绽放的时候,它的声音是细弱的,它的花瓣是纤嫩的,它的表现是羞涩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倾听,悉心去呵护,耐心去启迪,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添上一把柴,让它绽放,让它燎原。
诗歌教学反思 篇12
《海水》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短小诗歌。主要写的是小朋友与大海之间的有趣对话。语言清新流畅,活泼可爱,全文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叙述了大海的蔚蓝辽阔、渔民的辛勤。这节课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先将这节课的得与失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图片展示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准备的多组海水的美丽图片,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讲台下的小朋友全都被海水的美丽风景吸引住了,于是我紧抓住这一契机,马上提问:“海水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接着我总结设问导入“想知道为什么海水看起来是一片蓝,为什么海水尝起来是咸的”,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的基础上,与老师一起走近《海水》。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热情高涨。
在这一环节上,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至背诵。开始先让学生看海水汹涌的画面,给学生讲海的趣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自由读边找出在藏在课文中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并圈出来。小朋友最喜欢当小发现家了,他们都参加了这一小探秘活动。通过同桌之间读,将我们的生字宝宝记下来。接下来,我采用齐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读课文,先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再读熟课文,学生参与程度高且热情高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表演读。表演好的学生带着大家读,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艺术,逐渐渗透到课堂,延伸到生活。
3.随文识字效果好
结合初读课文中的圈、认生字,在学生在对生字宝宝有一定印象的情况下,出示词语,让学生自己抢读,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记读词宝宝,从词过渡到多种形式展开生字教学,在学生熟读词语、生字的基础上,回到课文,将生字生词等变为红色突显出来,让学生在朗读文中加深记忆。这种随文识字方法能够从句到词,从词到字,不脱离课文,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4、课前准备学生参于,探讨问题兴致高涨。
一年级的同学看起来很小,但对老师不知的任务会非常认真。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大海的图片,寻找大海的奥秘,当课上讲到海水为什么这么咸,他们脱口而出,紧接着我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课前准备,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发现,那种自豪无语言表。顺势我说谁还有问题也像书上小朋友一样向大海提问?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问自答,非常喜人。
存在问题
1、未充分利用教材
记得之前参加语文教研时,有位老师说要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而我在上课时仍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可将课文这一问一答的有趣形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表现出来。相信如果本节课加上这个,这节课可以上得更好。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利用教材,处理好“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关系,力求把每一节课上到最好。
3.未重视教学方面的细节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未注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自然衔接,导致某些教学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在教师的语言体态上还不够凝练、流畅。课堂语言方面还处于一种平淡化的语气,不够童趣。当学生回答出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后,有的处理还行,有的简单敷衍,教学机智性明显不够灵活。今后应多注重细节方面的问题,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诗歌教学反思 篇13
课堂教学中,每走一个环节,我都在心中问自己,学生在此环节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成功之处:
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明诗意、入诗境环节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感知秋景,让学生画出曲中描写秋景的词语,再到部分,抓关键词语“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及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冷清,感受作者当时那悲凉、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并且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作为拨动作者内心那根琴弦的“一点飞鸿影下”,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出飞鸿的高、快、远,读出秋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曲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画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乐土,也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读白,我紧扣画面颜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读出缤纷斑斓的秋之画卷,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多彩的画面,并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工具性较突显。
同样是秋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较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此时,我拓展白朴的个资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之处,去寻找那充满生机的乐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我在教学上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我选用了被誉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找异同,从题目到用词,相仿的地方甚多,这两首元曲,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心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我想,这点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足之处:
在感悟“残”字时,虽然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虽较为成功的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感受出了当时的意境,但我认为还不够,应再往下拓展,还有“残年”、“残喘”、“残照”等词语的理解,这样对“残”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想像时间,入境不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笔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导背诵时,应让学生看板书,两幅画面对比背诵,加深印象,指导表达手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缺少练笔的训练,因时间关系,作业仿写《天净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均可。(要求:抓住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你的心境。)无法在课堂上练笔,检查、展示。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诗歌教学反思 篇14
" 诗人是人类的儿童,他们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从他们瞬间情感与感悟定格的诗歌中感受人类生命中的种种美好。就像繁星点缀了夜空一样,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歌的点缀而变得更加锦绣灿烂。
朱光潜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所“见”,才有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恬淡意境,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人生,才能 “在树叶间/看到空气的无形的舞蹈,在树叶的闪光明灭里/觉察天空秘密的心跳。”
“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诗。”小说的精髓是诗,同样我们的生命,我们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也凝聚为一种诗的纯然境界。
然而,处于诗一样的年华中的学生却在学业的压力下,一天天失去了对人生世相的好奇之心,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没有了诗意的生命,他们的阅读趣味无法提高,他们的个性日益丧失,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暗淡无光。于是,本应生趣盎然的语文学习却无形中成了一种负担。
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第一单元设为诗歌单元可谓别具匠心,开篇不凡。这一单元入选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若干作品,这些诗歌都自有其可取之处。作为初为人师的我来说,如何利用这一单元,使之成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良好开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成为我不懈努力的目标。通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 纵观诗史,以读诗促读诗。这一方法就是以课本中入选的诗歌为基点,向古今中外
所有的优秀诗歌辐射,挖掘人类的优秀文化,以这些优秀的作品去阐释教材中所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整体所传达出的一种审美取向。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却不容易让学生把握住。作为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以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而一般的语言在诗歌这一人类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显的苍白无力。选用一些既好懂又韵味无穷的小诗,来阐释要解读的诗人及诗歌,则在这方面显出了优势。
比如在讲解先锋派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关于作者的生平我侧重介绍了海子的生和死。海子一生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中,他在单调和孤独之中写作。但他一生短短的二十五,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灵遗产。而他的这首诗写于他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经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基于海子的这些情况,我给学生介绍完他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两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一方面简短而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海子的一生,另一方面也为这首诗讲解中情感基调的把握,幸福的理解等奠定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讲解这首诗显得顺理成章。事实证明,学生在理解时也很容易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这一诗歌教学方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以一个单元诗歌的阅读带动了一批诗歌的阅读,以诗歌阅读促诗歌阅读,利用诗歌间的互通关系,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诗趣味。
二、 三言两语,以习语、典故促诗歌理解。
这一方法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意思时,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语言略加点拨。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讲解闻一多的《死水》时,以“爱之欲切,痛之欲深”来解释闻一多以死水来为媒介抒发自己的绝望之情与对祖国无以附加的爱;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说明死水的实质;以“凤凰涅槃”来解释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适当点拨,以讨论促思考。
这一方法是针对适合以多角度来理解的诗歌而言的,可以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讲解卞之琳的《断章》这一小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从“装饰”、相对性等方面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谈到了人生的无奈,谈到了人生中的主角与配角的转换,谈到了为他人做嫁衣,谈到了人生就象一场戏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的方式,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比如在教授一些篇幅较长,意象比较晦涩的诗歌,如:《赞美》、《致大海》觉得有点棘手。这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摸索。
太阳和月亮,白日和夜晚,蓝天和星空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在泰戈尔的笔下流淌出优美的诗句: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它弹奏永恒的光明。我们的诗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只要我们悉心的引导,就一定能找到学生心中最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