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徐志摩的诗歌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时间:2024-9-8 01:17

《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徐志摩的诗歌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徐志摩的诗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徐志摩的诗歌

《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

芦田是神仙的别殿;

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先吹我心中的欢喜——

清风吹露芦雪的酥胸;

我再弄我欢喜的心机——

芦田中见万点的飞萤。

我记起了我生平的惆怅,

中怀不禁一阵的凄迷,

笛韵中也听出了新来凄凉——

近水间有断续的蛙啼。

这时候芦雪在明月下翻舞,

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奥妙,

我正想谱一折人生的新歌,

啊,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

这秋月是缤纷的碎玉,

芦田是仙家的别殿;

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

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诗歌鉴赏

意境营造:

宁静优美:诗歌开篇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在这秋月下的芦田;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秋夜芦田之景。秋月下的芦田,静谧而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宁静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使读者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安宁。

空灵梦幻:诗人将秋月比作 “纷飞的碎玉”,芦田形容为 “神仙的别殿”,这样的比喻赋予了自然景观一种空灵、梦幻的色彩。秋月的光芒洒在芦田上,如同碎玉般闪耀,芦田则仿佛是神仙居住的宫殿,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西湖秋雪庵芦色的独特感受,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纯净世界的向往。

情感表达:

欢喜与惆怅交织:诗中既有 “我先吹我心中的欢喜 —— 清风吹露芦雪的酥胸;我再弄我欢喜的心机 —— 芦田中见万点的飞萤” 这样表达欢喜之情的语句,展现出诗人对西湖秋雪庵芦色美景的喜爱与陶醉。然而,随后又写道 “我记起了我生平的惆怅,中怀不禁一阵的凄迷,笛韵中也听出了新来凄凉 —— 近水间有断续的蛙啼”,惆怅、凄迷的情感油然而生。这种欢喜与惆怅的交织,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复杂,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

对人生的思考:在欣赏芦色美景的过程中,诗人 “暗地思量人生的奥妙”,想要 “谱一折人生的新歌”,但 “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这里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美好景色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人生就像这芦笛的音调一样,有时悠扬,有时破碎,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艺术手法:

比喻新奇:如上文所提到的,诗人将秋月比作 “纷飞的碎玉”,形象地写出了秋月的皎洁、明亮,以及月光洒在芦田上的闪烁之美;将芦田比作 “神仙的别殿”,则突出了芦田的神秘、美丽和超凡脱俗。这些比喻新奇独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对所描绘的景物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动静结合:诗歌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我映影在秋雪庵前”,展现出画面的静止之美;也有动态的描写,如 “清风吹露芦雪的酥胸”“芦田中见万点的飞萤”,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力和动感。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主题内涵:

对故乡的思念:徐志摩在西伯利亚道中创作此诗,远离家乡的他,看到异国他乡的景色,不禁想起了西湖秋雪庵的芦色。这种对故乡景色的怀念,实际上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体现。故乡的美景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即使身处遥远的他乡,也难以忘怀。

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歌通过对西湖秋雪庵芦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芦田在秋月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丽,这种美丽让诗人为之陶醉,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总的来说,《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丰富、艺术手法独特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徐志摩对西湖秋雪庵芦色的喜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