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园里遐想
发布者:泰山顶上
时间:2022-11-15 22:37
初冬时节,我与书法家周继中先生游览了世界木屋村的民俗风情园。继中是初游,我是重来了。早晨我们买了门票,进门,放眼望去,四下无人,四面环山、一湖秋水的民俗风情园,在秋末冬初的早晨显得更加空寂了。
拂面而来的是雕梁画栋的红色画廊,红红的廊柱,红红的木椅,令人赏心悦目。长长的画廊,它的一头系着游人,一头系挂在远处的青山脚下,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神秘感。步于画廊,背靠廊柱,坐在宽敞的木椅上,平静的湖水就在我们脚下静静地伸展着。一叶小舟,泊在湖边,如泛舟,则轻摇碧波,荡漾湖心,摇向“在水一方”,足以系人情思的。
小坐片刻,我们迈着闲散的碎步,穿过曲折的水榭亭台,信步走在鹅卵石铺修的小道上,园子里的山势变得更加开阔,心情也自由舒畅起来。
前些时候,阳台上的花草已被初冬的寒露铺染了几遍,失去了以前娇艳的面容。未到风情园前,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心想,若风情园的树木花草是一派凋零衰败的模样。那么,好友千里迢迢相约风情园,莫非要饱呛一股初冬的寒风,掬一把刺骨的湖水,再握一把风情园的苍凉而归呢?然而,当我与继中渐行渐远,步行在园里深处的时候,继中坦荡地话语打消了我的顾虑,这里的风景静谧美。
事实也是如此。太阳已从厚厚的云层里探出脸来,露出微笑,倾洒在园子里,如同一盅稀稠的干红酒,随着时针的悄悄移动显露出它的醇厚味儿来。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叶被这暖暖的日头一照,茶花、桂花、一串红以及不知名的花朵,似乎都挣脱了初冬的羁绊,那尚未脱尽秋季的五彩斑斓,在婉转如同春天的气息中,流溢出沁人的芬芳。一串红夹杂在绿黄的草丛中更加耀眼,姹紫嫣红,呈现出迎风起舞的姿态;白色的桂花镶嵌在绿黑色的树枝上,零星地点着鹅黄色的蕊,袅娜地开着,静静地散发出一种沁人的清香,山茶、秋菊绰约柔美,争奇斗艳,开得更加含蓄、深沉,犹如经历了春夏季节后成熟的少女,楚楚动人,高贵而不妖艳;参差斑驳的树林,其叶子如同溪边的墨石一般,绽放出墨黑色的绿,坚硬而厚实;植被的草坪和山坡上的杂草被太阳一染,成了金黄一片。静穆的木屋,旋转的水车,稻草覆盖的茅亭是那样的婷婷玉立;洁净透明的一条小溪,将两面的山坡化作两半,溪水冲击石头,潺潺而流,欢快地涌向下游的湖中,与镶嵌在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木屋村落,构成了一幅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装饰画。
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我们虽不曾到过会稽山阴溪水边,感受东晋时代的王羲之和谢安诸文人宴集于兰亭,临溪流以咏诗,各抒怀抱。如在这里席地而坐,同样能感受出古人士大夫乐山水陶冶性情的乐趣。澄清的空气,温和的阳光,悦眼的花朵,厚重的木屋,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到初冬的这种静谧、特有的气息,我沉醉了。我想起宋人欧阳修写的《秋声赋》“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但,这里没有欧阳修笔下的冷落苍凉、凄凄切切的肃杀之气。有的是,山谷暖暖的和风,微微吹拂我的脸庞;树木葱茏,如春的鲜花盛开拥抱着我们。
风情园是依据这里自然的山川地貌,加以人文铺设的景点和修建的木屋村落,大大小小,积聚而成。虽然建造在城外几公里处的一片青山平湖里,缺少固有的深厚的村落古韵,但它凝聚了这里千百年来山的精魂,又经历了无数个岁月的风风雨雨洗礼。如今,在初冬阳光的照耀下,园子里的木屋村、蒙古村等村落是那样的真诚,始终露出温和地面容向我们敞开心怀。我们不能不被它牵引着,从一个村落景点走向另一个村落景点。同时它也牵引着我的思绪给我以遐想。这些年来,城市改造化进程发展的飞快,旧城古屋居大批的拆除,新城楼群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把一个几百年老城区的人文气脉粗暴切断,文化古韵被改建的荡然无存。一个遥远的记忆,旧的生活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正日新月异,喧嚣、拥挤、堵塞、急功近利、、、、、、身居其间,使我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无奈。尽管人们一再呼吁保留古城的旧貌原址,抢救古文化遗产。但呼吁总归是呼吁,许多年过去了,古城新建已成为当今不可争辩的事实。
我时常想,城市建造楼群无须拆除古屋民居,是否可以另辟新址呢?其实,这方面,古人已经在百年前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从近处而言,我所在城市处于十公里的小胡村庄(始建于宋代的村庄),就是建在城外的。如今,这里虽经兵火毁灭,但村庄的原貌基本保存完好,这里的村民们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古韵民风。远处来说,黟县的西递宏村也是建在群山怀抱里的两个古村落,现存原有的面貌。据说,为彰显古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申报了世界遗产。如今,面对风情园建造的木屋村落,我从内心里感到一种欣慰。同时对那一幢幢古屋民居的建筑还在逐渐倒下灭失,我心难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许我们不能像探索古建筑专家学者那样去探索它存在的意义,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我们不应该迷失自我,把一些能够温暖他人并留给后人的东西保存好。如灭失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就灭失了祖先原本固有的气质,灭失了自己固有的尊严。
风情园内的木屋村落具有田园风情的诗话,在一片青山绿水中露出质朴的美,充满了生活现实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
拂面而来的是雕梁画栋的红色画廊,红红的廊柱,红红的木椅,令人赏心悦目。长长的画廊,它的一头系着游人,一头系挂在远处的青山脚下,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神秘感。步于画廊,背靠廊柱,坐在宽敞的木椅上,平静的湖水就在我们脚下静静地伸展着。一叶小舟,泊在湖边,如泛舟,则轻摇碧波,荡漾湖心,摇向“在水一方”,足以系人情思的。
小坐片刻,我们迈着闲散的碎步,穿过曲折的水榭亭台,信步走在鹅卵石铺修的小道上,园子里的山势变得更加开阔,心情也自由舒畅起来。
前些时候,阳台上的花草已被初冬的寒露铺染了几遍,失去了以前娇艳的面容。未到风情园前,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心想,若风情园的树木花草是一派凋零衰败的模样。那么,好友千里迢迢相约风情园,莫非要饱呛一股初冬的寒风,掬一把刺骨的湖水,再握一把风情园的苍凉而归呢?然而,当我与继中渐行渐远,步行在园里深处的时候,继中坦荡地话语打消了我的顾虑,这里的风景静谧美。
事实也是如此。太阳已从厚厚的云层里探出脸来,露出微笑,倾洒在园子里,如同一盅稀稠的干红酒,随着时针的悄悄移动显露出它的醇厚味儿来。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叶被这暖暖的日头一照,茶花、桂花、一串红以及不知名的花朵,似乎都挣脱了初冬的羁绊,那尚未脱尽秋季的五彩斑斓,在婉转如同春天的气息中,流溢出沁人的芬芳。一串红夹杂在绿黄的草丛中更加耀眼,姹紫嫣红,呈现出迎风起舞的姿态;白色的桂花镶嵌在绿黑色的树枝上,零星地点着鹅黄色的蕊,袅娜地开着,静静地散发出一种沁人的清香,山茶、秋菊绰约柔美,争奇斗艳,开得更加含蓄、深沉,犹如经历了春夏季节后成熟的少女,楚楚动人,高贵而不妖艳;参差斑驳的树林,其叶子如同溪边的墨石一般,绽放出墨黑色的绿,坚硬而厚实;植被的草坪和山坡上的杂草被太阳一染,成了金黄一片。静穆的木屋,旋转的水车,稻草覆盖的茅亭是那样的婷婷玉立;洁净透明的一条小溪,将两面的山坡化作两半,溪水冲击石头,潺潺而流,欢快地涌向下游的湖中,与镶嵌在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木屋村落,构成了一幅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装饰画。
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我们虽不曾到过会稽山阴溪水边,感受东晋时代的王羲之和谢安诸文人宴集于兰亭,临溪流以咏诗,各抒怀抱。如在这里席地而坐,同样能感受出古人士大夫乐山水陶冶性情的乐趣。澄清的空气,温和的阳光,悦眼的花朵,厚重的木屋,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到初冬的这种静谧、特有的气息,我沉醉了。我想起宋人欧阳修写的《秋声赋》“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但,这里没有欧阳修笔下的冷落苍凉、凄凄切切的肃杀之气。有的是,山谷暖暖的和风,微微吹拂我的脸庞;树木葱茏,如春的鲜花盛开拥抱着我们。
风情园是依据这里自然的山川地貌,加以人文铺设的景点和修建的木屋村落,大大小小,积聚而成。虽然建造在城外几公里处的一片青山平湖里,缺少固有的深厚的村落古韵,但它凝聚了这里千百年来山的精魂,又经历了无数个岁月的风风雨雨洗礼。如今,在初冬阳光的照耀下,园子里的木屋村、蒙古村等村落是那样的真诚,始终露出温和地面容向我们敞开心怀。我们不能不被它牵引着,从一个村落景点走向另一个村落景点。同时它也牵引着我的思绪给我以遐想。这些年来,城市改造化进程发展的飞快,旧城古屋居大批的拆除,新城楼群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把一个几百年老城区的人文气脉粗暴切断,文化古韵被改建的荡然无存。一个遥远的记忆,旧的生活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正日新月异,喧嚣、拥挤、堵塞、急功近利、、、、、、身居其间,使我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无奈。尽管人们一再呼吁保留古城的旧貌原址,抢救古文化遗产。但呼吁总归是呼吁,许多年过去了,古城新建已成为当今不可争辩的事实。
我时常想,城市建造楼群无须拆除古屋民居,是否可以另辟新址呢?其实,这方面,古人已经在百年前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从近处而言,我所在城市处于十公里的小胡村庄(始建于宋代的村庄),就是建在城外的。如今,这里虽经兵火毁灭,但村庄的原貌基本保存完好,这里的村民们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古韵民风。远处来说,黟县的西递宏村也是建在群山怀抱里的两个古村落,现存原有的面貌。据说,为彰显古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申报了世界遗产。如今,面对风情园建造的木屋村落,我从内心里感到一种欣慰。同时对那一幢幢古屋民居的建筑还在逐渐倒下灭失,我心难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许我们不能像探索古建筑专家学者那样去探索它存在的意义,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我们不应该迷失自我,把一些能够温暖他人并留给后人的东西保存好。如灭失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也就灭失了祖先原本固有的气质,灭失了自己固有的尊严。
风情园内的木屋村落具有田园风情的诗话,在一片青山绿水中露出质朴的美,充满了生活现实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
上一篇:留住青春 留住美丽 下一篇:青石梁上,那几颗酸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