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正能量故事大全

发布者:上下求索 时间:2022-11-15 23:11

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励志正能量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一块抹布的奇效

海尔公司创立之初,一个名叫张远的员工去给客户装空调。那天,张远装好空调准备走,回头发现客户正拿着抹布擦着地上安装空调过后的脏迹。他很想去帮忙,又觉得这不是分内的工作,就回到了公司。回公司后,张远突然愧疚起来,于是他写了一封反馈信投入公司信箱。但这封信躺在反馈信箱里,久久没人动。

一年后,海尔公司内部重新装修,人们才注意到这个信箱。董事长张瑞敏在看到张远的这封信之后,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要求立刻见到这位员工,但张远在半年前就辞职了。紧接着,张瑞敏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上,张瑞敏决定制定一系列为客户善后处理脏迹的措施,并让服务人员确保不会有脏迹留在客戶家里。他的决定让其他高层不理解,客户自己处理脏迹,本就不属于电器服务的范围,这样做有必要吗?

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张瑞敏用力地敲着桌子上的信,严厉地说:“是的,从表面上看,是与我们无关。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需要亲自做这些善后工作,你心里会舒服吗?任何时候都不要觉得产品做好了就能获得客户的青睐,服务不行,客户是不会认可我们的。

张瑞敏说得十分在理,有异议的声音消退了。很快,海尔出台新规定,每个上门的员工身上必须带着一块抹布,安装后要替顾客擦干净留下的脏迹。规定推出后,引来了不少同行的嘲笑,他们认为海尔在做无用功。然而,这项服务推出的当月,海尔的销售额便开始直线上升,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同行。

张瑞敏感慨:“一块抹布,不仅擦干净了地面,也擦亮了客户的心。”

励志故事2:把蜜蜂养在世界屋脊上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茫茫山野里,有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蜜蜂养殖基地——哈达谷蜂业养殖基地,此基地始建于2010年,创始人叫侯佳欣。

侯佳欣15岁考入大学,19岁留校任职,30岁下海创业,她敏锐地发现商机并把握商机,在广告界、酒水界干得风生水起。2010年,她获悉,多个国际绿色组织在云南援建了首个喜马拉雅蜜蜂自然保护区,国内外蜜蜂专家投身此项目,并尝试教授当地蜂农为半野生的喜马拉雅蜜蜂建立蜂巢分群。她意识到,相对普通蜂蜜含有重金属问题,喜马拉雅蜂蜜的纯天然性值得被打造,甚至有成为国际化健康品牌的极大可能。于是,她毅然辞职,决定做一个全球标杆性的蜂蜜品牌。

侯佳欣和同伴先是对当前的国内、国际蜂蜜产业进行了调研,然后到喜马拉雅山区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之后,他们发现喜马拉雅山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喜马拉雅自古是高端滋补品的产地,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这里有很多几十年上百年的木本花,使得蜂蜜的成色很好;第二,有一种寄生虫叫蜂螨,全球所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蜜蜂都摆脱不了,而喜马拉雅的海拔是一个天然的屏障;第三,中国人养蜂很多都是拉着卡车全国赶蜂,四处蹭花期,造成的结果是蜂蜜不可追溯。喜马拉雅蜜蜂是不迁徙的,也就是蜂箱附近的地域固定,每一桶蜂蜜都可追溯。

侯佳欣深思熟虑后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蜂蜜产地建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然而,在这种地方建立基地,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当地蜂农习惯了在低处养蜂,一听说要在这么高的地方养蜂,本来有合作意向的100余户都打起了退堂鼓,侯佳欣只好一户一户地登门解释,不知费尽了多少口舌,最后有40余家蜂农签订了合作协议。2010年底,哈达谷蜂业养殖基地终于建起来了。

由于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侯佳欣每次定期对蜂群进行巡查时,也是她离危险最近的时候,山路太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汽车根本沒法开,一行人只能骑摩托上山,最艰险的地方连摩托车也过不去,只能手脚并用地往前爬,有好几次,死神与她擦肩而过。

为保证哈达谷蜂蜜原生态、全天然的特性,侯佳欣禁止蜂农用白糖喂养蜜蜂,一年只取一次蜜。禁令一出,蜂农们强烈反对,认为只有傻子才这样做。因为给蜜蜂喂食白糖,这是在行业里被默许的行为,喂食白糖的蜜蜂,每个蜂箱每年大概可以产出100公斤左右的蜜,如果不喂白糖,一个蜂箱的产量竟然只有可怜的10公斤,差距太大了!

侯佳欣只好带领大家一一给蜂农解释:给蜜蜂喂食白糖,蜂蜜里的成分就不再是纯粹的花蜜了,这里面含有大量的工业糖浆,食用后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另外,除了对蜂蜜有影响外,蜜蜂在吃了白糖以后还会导致体质变差,容易感染寄生虫病。一年只取一次蜜,才能保证蜂蜜的纯度和蜜蜂的健康。而作为回报,哈达谷将会按照比市价高几倍的价格收购达标的蜂蜜,不达标的,一概不要。蜂农们一算经济账,一年的收入比原来还高,就接受了禁令并严格遵守。

整整四年时间,侯佳欣花费3000多万元,重新制定了蜂蜜行业标准,建立了世界领先的生产线,创立了时尚奢侈品的品牌“哈达谷蜂蜜”。2015年,哈达谷蜂蜜经过了苛刻的欧盟和美国的有机认证。同年,哈达谷在被誉为“蜂业界奥运会”的国际蜂联大赛中击败全球上千家蜂蜜企业,一举夺得金奖。2016年,哈达谷蜂蜜上市,一斤最高卖到了6000元,远销德国和日本。

侯佳欣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目标——不是去做一个土特产,而是要做一个世界顶级品牌——因此,我们往死里磕品质,一定要让蜂蜜的品质回到100年以前的状态。”

励志故事3:梦想不是用来想的

14岁的罗伯特·内伊是一位疯狂的“苹果迷”,更是一位游戏玩家,他经常用苹果产品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在一伙同龄人当中,他的游戏是玩得最棒的,排名都是第一。在他对目前的手机游戏不再有更多的兴趣时,他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要自己开发一款手机游戏。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致支持。

内伊首先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找关于游戏开发的资料。此后,他在业余时间里,每天坚持编写几个小时的程序,遇上不懂的问题,他就往图书馆里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终于编写了4000多行的游戏代码,完成了游戏的设计开发。其实这款游戏主要集中了几款相似游戏的优点,再加上他自己对游戏的独到见解而已。他把它命名为“泡泡球”。内伊的母亲通过网络联系上了苹果游戏开发的相关部门,希望苹果可以在其手机游戏商店里摆放儿子的这款游戏。

苹果权威游戏开发工程师对此游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于是“泡泡球”作为第一个非苹果专业设计师开发的游戏产品破例进入苹果的手机商店里。让人没想到的是,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免费发布这款游戏后的两星期内,下载量达到100万次,不久突破200万次,取代了“愤怒的小鸟”,成为最受欢迎的苹果免费游戏应用程序。

成功之后,内伊并没有加入苹果公司,而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自己的游戏公司,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游戏下载,并且收取适当费用。这个网站每年游戏的下载量为内伊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励志故事4:你能行的

1973年,20岁的克里斯蒂娜在父母的逼迫下来到美国留学,她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姑娘,美国的一切她都无法适应,特别是上体育课,更是让她觉得自己无法在美国多待一天。

有一次上棒球课,克里斯蒂娜出尽了洋相,她根本无法把球打出去。几乎一堂课,老师都在教她一个人,别的同学则在球场边观看。克里斯蒂娜的每一個动作都会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就在她含着眼泪准备对体育老师说“我真的做不到”时,她突然隐隐地听到从同学们中传来这样四个字:“你能行的!”

这句鼓励的话多么振奋人心啊!克里斯蒂娜感动得快哭了,她觉得自己不能让别人失望,结果那一次,她稳稳地把球打了出去。

从那以后,克里斯蒂娜记住了“你能行的”这四个字,并经常用此来鼓励自己,后来,她终于毕业了。克里斯蒂娜在发表毕业感言的时候,她对同学们说:“我来这里不久上的那堂棒球课,你们还记得吗?我哭得不像样子,但是有一个男同学轻声地鼓励了我,他对我说‘你能行的’,这句话使我充满了力量,我终于做到了,而且这句话还使我变成了一个勇敢的人,在我离开这里之前,我想知道那个鼓励我的人是谁?我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几分钟后,有个男同学红着脸站起来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句话是我说的,那次我们站在球场边看你练球,但是……那句话我并不是对你说的,而是一只小猫爬到了树上,但它不敢下来,我鼓励它说‘你能行的’,我发誓我当时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我没有想到你会听见……”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顿时哈哈大笑,但这一次,克里斯蒂娜却没有感到尴尬,更没有感到沮丧,她真诚地对那名同学说:“不管怎么样,谢谢你,虽然你是在鼓励一只猫,但却使我发生了改变,让我拥有了力量!”

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时,克里斯蒂娜就会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你能行的!”她就是在2007年至2015年间连任两届阿根廷总统的女性——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身在低谷与逆境,别人的鼓励当然重要,但关键在于你自己,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克里斯蒂娜经常这样说。

励志故事5:坚韧造就的传奇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众人的欢迎。

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那就很富有传奇色彩了。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他把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的风帆向前航行。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受伤前我有10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5亿个。”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1/3,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他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他。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答案是不屈不挠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他曾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