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人生的故事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霍金的人生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1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霍金的人生的故事2
霍金必须利用轮椅上设置的一部小型流动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与外界沟通。(AFP/Getty Images,2005年10月17日德国柏林)
霍金在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而那天正是著名科学家伽里略逝世的300周年。他在年幼时,已展现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份,而且非常喜欢发问。之后,他就读于牛津大学,并以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毕业。那时,霍金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笨拙,有时会无缘无地跌倒。当霍金21岁,正在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时,他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亦即是肌肉萎缩症。当时,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是预料他的病情会不断恶化,也许只能活上数年。
霍金在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病时表示,他刚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不明白这样的事为何发生在他身上,不明白人生为何要这样终止。但当他在医院看见一位因白血病而死的男孩时,他明白到,无疑会有人比他更不幸:“每当我想为自己感到悲哀时,我便会想起那个男孩。”
在被诊断得病前,霍金曾经觉得生命很无聊。但那时他突然发现,若然自己能暂免死亡,也可以做到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曾经梦过几次,我将牺牲自己来拯救他人。毕竟,若我无论如何也要死去的话,也可以做一点贡献。”霍金表示,虽然他的未来被蒙上了阴影,但他竟比以前更享受生命。
不过,霍金又在1985年得了肺炎,要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之后便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还要接受24小时的护理照顾。此后,他便要利用轮椅上设置的一部小型的流动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与外界沟通。这个语音合成器,却给了这名英国科学家美国口音。
去年访港期间,霍金便勉励了同样全身瘫痪,曾经要求安乐死的本港青年斌仔:“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霍金指结束生命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无论生命如何困难,总会有一些事情做得到,并达致成功。
在学术方面,霍金的道路,远比他的人生道路平坦。他在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后,便继续留在那里进行研究工作。他在1973年离开了天文学院,在1979年便受聘为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院的卢卡逊讲座教授。牛顿也曾在1663年由出任这个职位。
谈到从事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的原因,霍金在香港之行中提到,他是想解答一个大问题:人类为何存在?人类从哪里来?他亦曾说过,他的目标是彻底地理解宇宙。
他认为,在解释宇宙的方程式背后,还有一个动因,去构成一个方程式可以描述的宇宙,并让宇宙运行:“科学那去建构一套数学模型的惯常做法,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一个宇宙去让那套模型去形容呢?到底为何宇宙要存在?”“整个科学的历史,就是去逐步地认识到,事情并不是任意地发生的,但它们能反映出一个潜在的秩序,也许是由神启示的,也许不是。”
霍金目前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是,宇宙大爆炸必然从一个“奇点”开始。这是他在28岁时和伦敦佰碧克大学教授彭罗斯合作,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证明的“奇点定理”。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重视直觉带来的灵感。
“黑洞不黑”就是来源于霍金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正在思考黑洞的问题时,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
接下来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认为黑洞并不会是完全黑暗的,而且在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最后,黑洞将会蒸发并消失。这个理论,后来便被称为“霍金辐射”。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让他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结语中,表达了他对解开宇宙之谜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它应该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时让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科学家)所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加为何我们和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智的最终极的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书堆中长大的天才
寒风凌冽,法兰克左手拿着试管,快步走向窗口,把窗户又查看一遍。天气太冷了,他把四个角落都给按严实了。窗外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到不远处战争的气息,在死亡的恐怖笼罩下,一阵婴儿的啼哭,打破了这寒冷而凝固了的空气。
这天是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就出生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那年61岁的爱因斯坦正完成《科学和宗教》等一系列科学论文,正准备到苏联参加犹太人组织的活动。也许是太忙的缘故,这位科学巨匠并没能预感到他接班人的出生。小霍金给法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但麻烦事也不少。带小孩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写医学理论可复杂多了,尽管伊莎贝尔在众领域颇有研究,但为了做个出色的妈妈,她还是要恶补很多婴幼儿的护理常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霍金也一天天长大,偶尔还会做几个鬼脸来逗父母开心。
一晃几年过去了,弹指间,小霍金能走路说话了,但奇怪的是,他和别的小孩不同,常常望着书架上的书默默发一阵子呆,这比玩玩具更有吸引力。于是父母决定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并希望儿子能越过自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父母的共性,不仅仅在中国是这样,各国皆是如此。
后来,霍金有了个妹妹,父母又领养了个弟弟。从此,霍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人了,比起和同伴玩耍,他更愿意照顾弟弟妹妹。很快霍金到了学习的年龄了,他的智商和同班的小孩一样,只是他房间里的书比别的孩子多得多,他的学业出众,一路直上,终于如愿进了牛津大学。这是他父母最想看到的结果,也是霍金多年努力的结果。进入大学后,霍金的父母每每聊天都会不时地讨论到他的就业问题。
霍金自己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对未来考虑的并不多,和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同学一样,处于迷茫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考虑他的未来,对学术论文也不太花时间。当然,他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玩,不过他不爱运动,不擅常各类体育活动,他的手脚远没有自己的大脑灵活。霍金从小写字就很难看,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了。有一两次在学校摔倒后竟不能自己爬起来——这是一个信号,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不过,他还是愉快地度过了自己21岁的生日。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童年时的霍金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复杂的玩具。他于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学一级荣誉学士学位,20岁往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21岁时霍金患上了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只有几根手指能活动,后来连说话也只能利用贴在脸上的传感器感应脸颊肌肉运动来打字,再用电脑发声。每两个句子之间,以电脑不断发出的细微“滴——滴——”声间隔。
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症,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造成运动神经元死亡,令大脑无法控制肌肉运动,肌肉也会因缺乏运动而萎缩。该疾病尚无有效疗法,患者在疾病晚期会完全失去行动能力,最终可能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医生当时认为,他只能存活2-3年,然而,医生的预测并不准确,霍金继续进行他的科研工作,结了两次婚,并育有三个孩子。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霍金的科学成就:创立无边界宇宙理论
霍金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当今的爱因斯坦,其言论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宇宙论和黑洞,很难被证实,目前被确认的共享主要为以下两个:
1、奇点定理
这是与Roger Penrose一起合作的,开创性地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证明广义相对论方程导致奇点解,间接地证明了大爆炸奇点的存在。
该理论认为宇宙(时间-空间)是从这一“点”的“大爆炸”后而膨胀形成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2、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是一种关于黑洞的理论。
其要旨是:黑洞会放出黑体辐射,霍金在1972年建立了它的数学模型。霍金辐射的理论能说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质量而导致黑洞蒸散的现象。
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会在瞬间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在黑洞视界之外也不例外。斯蒂芬·威廉·霍金推想,如果在黑洞外产生的虚粒子对,其中一个被吸引进去,而另一个逃逸的情况。
这也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的第一个典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该书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霍金教授。
霍金与中国的故事:两次来中国
霍金曾于1985年和2002年两次来中国。
(2006年6月19日,斯蒂芬霍金(右)在2006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上。当日,2006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世界科学大师斯蒂芬霍金出席此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新华社记者陈树根摄)
2006年6月,他应好友、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之邀,来北京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并支撑着羸弱的身体,向中国科学界和公众作两场学术报告。6月1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场学术演讲,竟然有逾6000人到场聆听,创下了国际物理史学术讲演会的听众人数之最。
2016年4月12日,霍金在新浪开通自己的微博并先后发布了两条状态,分别介绍自己如何与中国结缘以及未来的“突破射星”计划中的纳米飞行器。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发出后不久便迅速引爆网络。短短两天,霍金就收获了300多万粉丝和50多万条评论。
身边人眼中的霍金:既果断又固执
关于身边友人和媒体对霍金的评价有不少,我们来看一部分。
霍金的妻子洁恩·怀尔德在霍金接受治疗期间曾说,“有些人称这为决断,有些人称这为固执,而我曾经在很多时候称这为既果断又固执。”60年代末期,经过不断劝说,霍金才同意使用轮椅,后来,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个危险司机,他时常会肆无忌惮地冲过街路,似乎以为自己拥有优先权。
霍金很受欢迎、很具幽默感,但是由于他的疾病与他治学时的不客气态度,有些同事选择与他保持距离。
世界级顶尖杂志《天文学》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当20世纪物理学的成就被客观地承认时,史蒂芬·霍金的成就将被大书特书地载入科学史册。”
霍金的经典语录:
“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路人甲:‘霍金是东北的?’)--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