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故事

发布者:会剃头的兵 时间:2024-11-14 00:12

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故事

他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他又是一个有着怎样独特个性的人?他的离开曾让美国紧张,中国欣喜,世界瞩目!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故事

在辉煌与荣耀的背后,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付出与收获、痛苦与遗憾、挫折与梦想?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

【人物小传】

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师从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长达5年的迫害,于1955年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精华素材】

“我一直相信,

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一美元的保险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要在那里待一辈子。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的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了他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金布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他只身前往五角大楼海军次长丹尼尔?金波尔的办公室,据理力争;面对移民局“莫须有”的扣留,他笑对联邦调查局的威胁、囚禁乃至审讯。后来,虽然迫于舆论压力,美国的当局不得不将钱学森释放,但仍对其行动进行监视和限制。在长达5年的折磨中,钱学森先后5次搬家。然而,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钱学森的家中也总是摆着三个小箱子,准备重获自由时立即返回祖国;同时,钱学森完成了30万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一举奠定了他作为工程控制论开山鼻祖的历史地位。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疯狂点击:钱学森在美国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然而,无论是名还是利,都无法泯灭钱学森那颗爱国心。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准备有朝一日回到多灾多难的中华热土。钱学森不愧是一个把祖国、民族的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不愧是一个精忠报国、富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我只是沧海一粟!”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一职,但是随着导弹事业的发展、五院规模的扩大,钱学森作为院长的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虽说45岁的钱学森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子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的批示。他说,我哪懂幼儿园的事呀。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使他从繁杂的行政、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此,他不管当什么官,前面都加一个“副”字。逢官必副,可是钱学森对这种安排十分满意,乐在其中。

钱学森姓钱却不爱钱,他数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可以享受待遇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住在破旧的楼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换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50多年的破提包……

钱学森曾主动要求撤销自己的“两院院士”称号,并给自己制定了4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也许他的做法不为人所理解,但这正是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完善人格的具体体现。钱学森舍弃功名利禄的背后,是其难得的高尚品格。

“我只是沧海一粟!”钱学森在与别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

疯狂点击: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虽说钱学森得过很多奖,担任过很多国家要职,一生给国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和力量,但是他一生跟名利无关。这是一种怎样的品德,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艺术,开拓了

我的科学创新思维”

钱学森年轻时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还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的兴趣。大学期间,他参加了上海交大的管乐队,吹小号。毕业前夕,他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音乐和音乐的内容》一文,阐述如何欣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听说他爱好绘画、音乐等,也很欣赏他的“不务正业”,认为这些才华很重要。

“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有帮助,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疯狂点击:集大成者大智慧。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就了钱学森的事业、生活和人格。

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可以从不同领域大跨度地联想、激活,艺术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钱老突破领域间的障碍,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了创新。

人物介绍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于1929-1934年就读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兼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实现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10月,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世界的中国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