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

发布者:年长者是也 时间:2024-1-4 02:52

教师可以向听课人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获得反馈和建议,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 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 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2)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__________》。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________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

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4)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2)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键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 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6、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Na+Cl2===2NaCl

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

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a 原子

b 离子(阴、阳离子)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

离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离子化合物:

AB2型离子化合物:

A2B型离子化合物:

注意:

1.离子须标明电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来。

4.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6)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

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7)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五、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其流程图如下:

六、教学环节

板块一:自主建构物理性质。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再向学生讲述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通过对可燃冰贮量和开发介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同时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

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

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提供素材组织活动,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引导信息:

1、甲烷分子中的4条c—H键完全等同。

2、H与c之间的距离和每个夹角也完全相同。学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误,根据科学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后,主要认为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再给出第三条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再结合科学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用电脑制作出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以便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创设情境,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拓展知识: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了公民的基本素养,加深了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在两支试管中都按比例收集好甲烷和氯气,一支用纸包好避光,另外一支用点燃的镁条照射进行对比试验。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②从所得信息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然后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汇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组织学生,用球棍模型制作出其可能的产物。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运用甲烷的结构探究其性质,展示同学们的作品,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并介绍取代产物的用途。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设计这两道试题的目的是从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检验“教”和“学”的效果,有助于下节课的教学实施。),再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并上网了解沼气的使用知识,然后给周围的农户推广,做一名节能减排的倡导者。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七、教学评价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贯穿了两条线索,即:生活线和知识线。从天然气的利用到甲烷的氧化反应体现其可做燃料,甲烷的取代产物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沼气的推广使用,西气东输工程等都体现了甲烷的社会价值。从物理性质开始了解甲烷,再从结构去了解化学性质,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这些性质也体现了甲烷的用途,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体现了甲烷的学科价值。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识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8)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鲁科版__年级必修_(或选修_)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 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 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

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

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

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1)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N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苯的结构探究这一内容是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课堂中设置了“三步”教学步骤,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一步步突破这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3)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 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 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 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 成功之处

① 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 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 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 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精选篇15)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使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难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

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提出学习任务,将Na2CO3、Na2SO4、K2SO4、、K2CO3进行分类,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主学习到交叉分类法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分类话题,再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物质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到新知识交叉分类法,学生也会自主地学会交叉分类法。此时的老师只需简单的提点,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轻松化。

2.树状分类法

教师通过分配任务,大家分组阅读P25页第一段,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完成图2-3。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HCl、 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查阅资料,探究学习,师生通过共同交流,学会树状分类法,并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完成化学分类图。

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3.化学反应的分类

通过复习初中四种基本反应,找出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引出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因为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对刚学过的分类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应用。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几道道物质分类的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再结合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结课。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选做题的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类题。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让学生学会学有所用。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