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
一、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字音、字形:
须臾徒手屏息绰号嘈杂
轮番喉咙铭记高涨弥勒佛
三、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第十自然段)
(3)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训练学生能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课文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是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耸立 sǒng 峭壁 qiào 凸凹 tū 颤抖 chàn 晕倒 yūn 屡次lǚ
耸 立- 高高地直立。 嶙 峋- 形容人消瘦。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峭壁:陡直的山崖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 屡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失败时意志消沉。
2、再次默读课文,勾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以上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3、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童年是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
4、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险。体弱多病的“我”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了悬崖,终因体力不支,被孤单的抛弃在半悬崖上直到深夜。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悬崖。
第三部分(23):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二、细部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巨大的成就感
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4、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5、“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三、合作探究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有两层含义: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敢于面对困难,要善于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终就战胜了大困难。
3、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4、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5、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6、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7、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
8、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四、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教学探讨与反思
1.默读的训练是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来的读书习惯如读出声、用手指着、速度不快等,这需要给以指导,逐步改正。
2.复述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开始复述时只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在其他方面暂不要做过高要求。
3.多角度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思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阅读首要问题,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我们:“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结合以下几篇短文,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5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第一教时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
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朗读:
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
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
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
(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
(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 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
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6
一、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①生字词。请将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写在下面,与同组同学交流。
②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③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4、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交流讨论
1、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2、“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煎熬()(2)波光粼粼()(3)一霎时()
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各得其所:
分歧:
委屈:
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二、阅读理解
(一)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5.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7.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案
一、1.(1)2o(2)l0n(3)sh42.(造句略。提示:句子要造得完整,营造出具体语言环境来)3.(1)密(2)拆(3)竟(4)决
二、4.地点人物5.第②与第③段之间。6.“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7.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8.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7
教学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三、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思 悟
四、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课后习题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欢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化,山间晓雾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
我一直没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脚步也是迟缓沉重的,是她也难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光,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略少时候,我俩是深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他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多么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1、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2、“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句中“生动音符”指的是什么?
3、请谈谈你对“静静聆听小溪以她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句的理解。
4、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5、“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本文里主要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把小溪写得活灵活现的?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中国农民的生活壮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爱心、爱护儿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李森祥简介:浙江衢县人。1975年18岁时参军入伍,1987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以《小学教师》、《台阶》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作品。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三、积累字词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撬开、大庭广众、微不足道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活动: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2、思考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3、讨论,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3)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即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明确: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要强、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中国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写作特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写得详细?
点拨:详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台阶”为线索来塑造父亲的形象,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教后反思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亲,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撑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同时,这篇小说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像文中这位父亲生活的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落后。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9
教学方法
知识与能力: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理解含义。
2、练习朗读,通过朗读,读出语感,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 感受语言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会揣摩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历代文人对春、秋、冬三季的赞美也溢于言表,而对夏的吟诵却显然不多。那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
二、整体感知
1、读题
师:课题“夏感”这个“感”字,你读出什么含义?
生:感触、感受、感悟、感知
2、朗读
(1)老师范读,生听读课文。
(2)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思考:
师: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紧张、热烈、急促
师:从文中找:
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生: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4、精读训练
师:是否整篇文章都应读的紧张、热烈、急促?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三、品析感受
1、师生共赏:
师:体现夏天“紧张、急促”的特点的是第几段?
生:第4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师:哪些词体现这一特点?
生:“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赶快”
师: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这段包含的是对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
生:赞扬、悯农。
师:表现夏天“热烈”特点的是哪一段?
生:第3段,写夏天的色彩。
师: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夏天的色彩?
生:通过与春、秋的对比,写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2.交流讨论
师: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注意讨论完,落实理解后的朗读。)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突出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②“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穿行,让人产生幻觉,比喻其迅速、气势雄壮。
③“厚发”、“轻飞曼舞”,拟人,生动形象。
四、归纳总结。
1.齐读末段。思考:
师:为什么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
生:因为夏天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文人都是闲适的。
师:既然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对夏天大声地赞美?
生:是承前启后的,生命交替的季节。
师: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这个夏季吗?他内心还有什么感觉、体验要表达?
生:赞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
师:结尾处为什么写“黄金的夏季”,而不是“金黄的夏季”?
生:显得珍贵,写出夏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黄金不只是夏的颜色,也是时间的颜色。
五、练笔
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0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xx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1
活动目标
①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②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③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
④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访谈、写作和评价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作文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诉真情。另据课程标准的写作评价建议,打算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推选代表讲评自选范文。教师仅在各阶段进行指导和最终进行评价。
课前准备
一、思考回顾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风筝》、《散步》、《诗两首》和《〈世说新语〉两则》等,理解亲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家庭实际状况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再作具体的访谈指导。
二、访谈指导
①选择“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
②选择“妈妈的唠叨”的同学,应静下心来听听妈妈唠叨的内容,和爸爸谈一谈关于“妈妈的唠叨”的话题。
三、谈话指导
①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介绍本次语文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
③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做好访谈记录。
四、作文要求
①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文面工整。
②叙事具体,能体现亲情可贵,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600左右。
五、评改指导和要求
(让学生对作文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有切身的体会,并自己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问题,往往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评价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交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制定评分细则和对学生白评、互评的具体要求。)
1、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满分100分):
a.文从字顺,满分20分。(错别字2个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叙事具体,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满分30分。
c.能体现出“我爱我家(人)”的主题,有真情实感,满分30分。
d.内容充实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数达标5分。
2、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①自评:
a.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
b.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
C.写50字总评。
②互评:
a.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总评,有四人签名。
b.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次课讲评。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3、学生讲评
(把作文讲评交给学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讲评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指导,指导是否到位。)
初次试讲,学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如“我觉得这篇作文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有少量错别字”等,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作文中的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如“我觉得这编作文文从字顺,如‘……’一句就写得很美。”
课堂上,各大组主讲人总评之后,教师应组织和动员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补充讲评。
4、教师评价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班不同的情况,着重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评改、讲评过程进行评价,肯定作文前的有效准备,表扬认真评改的同学(尤其要表扬他们对自己、对同学负责的处事态度)。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课件# 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初一语文上册课件13
【教案背景】
苏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专题节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关于感恩、母爱、珍爱生命等方面的教育。学生被史铁生的故事感动,也被他的精神所震撼,更深深钦佩这位伟大的母亲。于是我趁热打铁,选取了这篇《秋天的怀念》,希望让学生再次接受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 “爱”的教育,并感悟生命。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史铁生通过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血脉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是这份母爱绝不仅仅只是母亲对我的操劳和宽容,更难得的是母亲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教会了我如何对待人生,“好好活”这三个字字字千钧!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