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通用18篇)

发布者:自由知新 时间:2022-11-16 15:03

语文课件(通用18篇)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件(通用18篇)

语文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12、听听,秋的声音(阅读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不仅带来了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奇妙的声音,一位诗人在听到秋天奇妙的声音后,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孩子们,你们想听吗?

(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正音。

三、品读想象,交流体会

1、自由读1~3节。思考:诗人听到了秋天什么声音?

2、交流、小结。

3、开展想象活动,出示小黑板:

大树抖拌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

蟋蟀振动翅膀,蛐蛐,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说: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4、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评议,教师小结。

四、学习4~6节

五、朗读全诗,并指导有感地读

六、自由读,并试着背

七、想像创作

1、引导:秋的声音令人暇想,令人陶醉,我们也来仿照课文第二、三节,也来作一节诗。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修改。

八、作业

朗读并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落地

蟋蟀→冬眠

大雁→南飞

田野→丰收

【课后小记】

多数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有诗的味道。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也作出了几首不能称作诗的诗。

如果课前能找来一些录有秋的声音的录音带,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授完后,自感效果还算可以,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做了几节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不足之处是没找来秋的声音的录音带,没有及时给学生补充有关蟋蟀的资料,只告诉了学生它的土名,这样,不利于学生展开想象,以后在这方面我要注意,课前准备充足。

现将本课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所做的小诗歌附上:

听听,

秋的声音,

花枝扭扭腰身,

沙沙,

是和花瓣告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蝉振动翅膀,

知了,知了。

是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语文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互动导

1、当你做一件事成功后感觉如何?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个人的成功能够带给你巨大的欢乐,如果这个成功属于大家,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1)

二、看图说自己的感受(课件2)

1、感受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欢乐时刻的画面。

2、这个喜悦时我们大家的,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三、初读感知,画出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课件3)

四、教学生字,写字指导:(课件4)

提手旁: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

三点水:泪、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典,当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全中国人民是怎样的表现呢?(课件5、6、7、8)

二、了解奥运会举办的意义。(课件9)

学生介绍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让学生感受帮当时的情景和中国人民的心情。

三、深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2、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课件10)

3、引导学生认识到奥运会的重要意义,热爱体育运动。(课件11)

四、课后实践(课件12)

你参加过那些体育项目的竞赛?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我们成功了

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挥舞国旗

中华世纪坛歌如潮一遍遍欢呼

击掌、拥抱、泪水流淌

激动自豪

语文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文题的理解。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知识铺垫】

1.作者简介

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长在康科德村。二十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两年,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后转入写作。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而余下的时间里,他就常常在瓦尔登湖畔沉思冥想,两年后才重返康科德镇,继续写作生涯。1854年, 《瓦尔登湖》出版。一百多年后,《美国遗产》杂志上列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2.字词积累

蓊郁 wěng 游弋 yì 甬道 yǒng

挥霍 hu 黑魆魆 xū 混浊 hùn

吞噬 shì 譬喻 pì 涟漪 yī

徜徉 cháng yáng 一泓 hóng 瞥见 piē

引擎 qíng 深邃 suì 慵懒 yōng

【自主学习】

文中有哪些语句最让你有感触,请划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例句一: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参考:在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将湖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湖被人格化了)

(补充写景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例句二:

“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参考:

虽然瓦尔登湖遭受了很多人类亲手制造的磨难,但它依然年轻、依然充满神秘与活力。在作者眼里,瓦尔登湖俨然一位纯洁神圣、青春永驻的女神。岁月的流逝、人世的不测丝毫不能使她衰老,这种永恒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博大。

【问题探讨】

1.瓦尔登湖到底美在何处?

2.“瓦尔登湖” 是“神的一滴”?

【课堂小结】

面对梭罗清新自然的文字,其实就像面对一汪宁静清澈的瓦尔登湖,从那儿我们可以反观出自己的内心曾经有过的种种芜杂和浮躁,反观出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种种奢华和虚荣。阅读《神的一滴》的意义也就在此,如果我们能像梭罗一样,在喧嚣的年代里,秉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必定可以拥有一个像瓦尔登湖水一样明澈的人生。

“(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

语文课件 篇4

【预设目标】

读通全文,理解罗丹全神贯注的精神。了解名言的由来,尝试学写名言。

【预设过程】

一、引入全神贯注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句名言(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谁来读一读?

2、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知道这句名言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段名言背后的故事──(出示:课题《全神贯注》)

二、了解全神贯注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想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要求用一句简单的话写写课文主要内容。

6、反馈评议。

三、理解全神贯注

1、课文题目《全神贯注》是一个成语,谁能来说说看它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全神贯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默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全神贯注的句子。

2、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议:

⑴预设重点指导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

⑵预设重点指导端详一句。

4、简介罗丹生平。

5、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塑像,面对全神贯注的罗丹,你有什么话想对罗丹说吗?

四、试写相关名言

1、对于这件事,茨威格他也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出示:第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

2、关于这件事,茨威格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句名言。(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你还认为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去做,你准备怎么做?你可以学着茨威格的话,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说话习惯,也来写一句这样的名言。

4、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评议。

五、总结全神贯注

语文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寂寞、憔悴、肃杀、虐杀、苦心孤诣等。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

1、巧设问题,理线穿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地剖析;

2、研讨中注重学法指导;

3、充分注重“读”的作用,通过采用多形式的读来带动理解和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天性,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2、感受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3、体会兄弟情深。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词语的积累;

②理解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2、词语积累设计形似字比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造句等多种形式。

3、本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巧设一个大问题,在此大问题下派生出若干小问题,逐层剖析、研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研讨热情。

4、研讨、剖析中贯穿学法指导。

5、采用默读、朗读、研读、师生共读及背诵等多种形式的读来促理解、带积累。

6、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两个板块、八种读法。

7、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大屏幕显示风筝画面及课题、作者。

2、导语:“又是一年的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同学们,看着这满天的风筝,你心情怎样?(学生可能回答“高兴”“开心”“兴奋”等)但鲁迅先生看着这满天风筝心情却和我们完全不同,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勾画字词和难懂语句。

2、师巡视课堂,鼓励学生把不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处理字词:

①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板书的字词;

②指名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强调掌握词语:堕、寂寞、憔悴、肃杀、虐杀、苦心孤诣,补充伶仃、模样。

齐读词语并建议学生注重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比较容易的集体讨论随机解决,有难度的、价值大的存疑,留待理解课文时解决。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关于风筝的那段往事)

1、质疑:“我”看到风筝的感情如何呢?(惊异和悲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相问题去跳读课文,在适当的位置做好勾画批注。

2、同位略作讨论。

3、交流:指名回答“为什么惊异”?

4、指导学生用“抓主干、理枝叶”法研读句子“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明确:北京竟在这么冷的季节就放起风筝来,所以作者感到“惊异”。

6、那作者为什么又会感到“悲哀”呢?

7、指名回答明确:因为风筝会让作者想到自己少时对自己的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8、精读第4自然段

①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学生勾画体现“虐杀”的关键词。

②交流:

写“我”的动词“伸”“抓”“掷”“踏”,为什么不是“折”“扔”“踩”?

(表现我的愤怒和不可一世以及在兄弟面前的兄长权威。)

写“我”的心理、神态的词语“满足”“愤怒”“傲然”。

写小兄弟的词“惊惶”“失了色”“瑟缩”“绝望”。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虐杀”

(作者将施虐者的凶神恶煞,受虐者的胆怯惶恐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③还有一个细节大家不要忽视就是“后来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施虐者不但残暴而且冷酷无情!

9、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的心情怎样?

(沉重、悲哀)

“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补过,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自我解剖意识)

“我”补过之后怎样?轻松了吗?请大家看看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出现“悲哀”,而且这次“悲哀”前面还多了一个定语“无可把握的”,这是为什么呢?

10、学生带着问题研读9-12段,四人一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指导:同学们,你们联系一下你们自己的经历,在你挨的批评中哪些你们很快忘却,哪些你会一直耿耿于怀呢?弟弟当年受“我”的虐杀之后还会偷着做风筝吗?弟弟现在也已成年,你觉得他会让他的子女们自由自在地放风筝吗?

11、交流、明确:“有过这样的事吗?”说明弟弟早已忘记了当年“精神虐杀”的一幕,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因为这种宽恕并不能理解为弟弟的大度,实在是一种“说谎”的“无怨的恕”罢了。实在因为他觉得哥哥批评得是对的,所以才会很快忘却,今天的弟弟肯定不会放任他的子女自由自在的放风筝的,他也许也会如他的哥哥当年那样对他的子女进行“精神的虐杀”。

——这才是最可怕的!再拓展一点,当时的社会上有多少这样“精神虐杀”的悲剧正在上演呢!所以作者怎么能轻松呢?不但轻松不起来,反而更“悲哀”得“无可把握”——意想不到,无法摆脱。

12、小结:所以大家想想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用意何在?有没有社会意义?

学生回答后出示大屏幕总结: 《风筝》优秀交设计|教案设计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四、美读课文,积累语汇(关于风筝的那些诗情)

1、文体辨析:散文,但也不乏诗意。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语段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大屏幕显示: 美景--故乡之春

美趣--无邪童年

美情--兄弟情深

3、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们刚才读的句子多么美好,但你发现没有在这些美句之后紧跟着的就是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生生撕毁了这片美好。师生共读(生读三个美段,师读紧随其后的撕毁美好的句子,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供学生体会)。

四、拓展延伸:

你的成长历程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请拿起笔来写一写。指名两位同学交流。并建议他们把这个故事这个理念讲给你的家长。

五、我的收获

1、学生畅谈收获,教师从三个维度的角度评价。

2、大屏幕展示,老师希望学生可以获得的收获。

倾听一种呐喊

感受一段真情

学会一种方法

背诵一段美文

六、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必做题:《基础训练》前四题。

2、 选做题:比较阅读《童年的风筝》

语文课件 篇6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太阳,什么时候会出现月亮。

孩子们对太阳是白天出现的,而月亮是黑夜才出现的这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了解还比较模糊。《太阳和月亮》这节课中的白天和黑夜是一个最突显的素材,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班上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大胆大方地朗诵。

2、学习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区分两段音乐不同的性质,体验诗歌所表现的“热闹”和“静悄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月亮和太阳的背景图个一份,小鸭、小狗、小朋友醒着的图片和小兔、小草、小花、小朋友睡着了的图片。

2、磁带《快乐的早晨》《睡着了》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师请来了俩个好朋友,小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提问:什么时候可以看见太阳、月亮啊。

二、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看第一张图片。

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幼:“小鸟”;“小树”;“小朋友”。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2、教师深入地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师:“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幼:“小兔子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

教师小结:太阳出来了,小兔醒来了,小刺猬醒来了,小松鼠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3、感受热闹的气氛,随音乐师生共舞。

师:太阳出来了,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

师:让我们来小动物刷牙、上幼儿园、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热闹一下吧!

4、感受热闹的音乐:随《快乐的早晨》的音乐,师生共舞。

三、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1、引导幼儿再次看图片第二部分。

师:谁出来了?小草在干什么?还有谁在睡觉?

幼:“月亮出来了”;“小草在睡觉”;“小花在睡觉”;

教师用诗歌小结: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深入提问,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回答。

师:月亮出来了,还有睡着了?

幼:“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

教师小结:月亮出来了,大象睡着了,小蚂蚁睡着了,蜻蜓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3、感受安静的音乐。

师:黑夜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在《睡着了》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四、完整欣赏诗歌。

1、幼儿欣赏诗歌。

师: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

2、师: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3、看图片,师生共同朗诵诗歌。

五、游戏:《白天和黑夜》。

游戏规则:《快乐的早晨》的音乐时,小朋友离开座位,做花、草、小动物醒来蹦蹦跳跳的动作;《睡着了》音乐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睡觉的动作。

语文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四、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五、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山泉回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作业)

附:板书设计

语文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语文课件 篇9

课程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

“狐假虎威”的寓意。

2 认读文中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闷”。

3 指导书写生字。

课程重点:认读文中20个生字并朗读理解韵文是重点。

课程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旁记:

2 学习生字识字形。

二、教具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三、课程过程: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2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指名读课文。老师纠正了“呀”读 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

1、 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 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 (表扬学生讲的不错。)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您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6、是吗?您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 (“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

(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 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 扯 蒙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您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 )读懂了吗?是 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您,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 “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7)、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您们百兽,您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您多大胆子。(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8)、一生上台读。师:您想,老虎把您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您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您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9)、您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您的话我不信!

(10)、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您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您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具准备: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三、课程过程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 ,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问;老虎,您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问:(鹿)您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9、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 了,它会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所以我们讲老虎 (受骗了)(板书:受骗)

10、齐读最后一节。(学生读)

小朋友,《狐假虎威》是个成语,直到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些文章的时候还经常运用成语。请看下面一段话:出示:

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的问:“小孩,您什么的干活?”

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皇军问您是干什么的,快说!”

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的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提示:谁借着谁的威风……)

我老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您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

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老师:(作惊吓状)您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 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相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老师:您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老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老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词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课程过程: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出示生字:威 派 爪 吓 寻 抗 狐 胆 借 假 兽

2、找找这些字的字型结构:

左右结构:派 吓 抗 狐 胆 借 假上下结构:寻 兽

半包围结构:威

独体字:爪

3、同桌自己讨论说说如何记忆这些字。

4、进行书写指导

“派”和“旅”的右边的区别

“狐”和“爪”的区别

5、学生进行区别、临摹。

二、口头作业

1、( )头摆( ) 东( )( )望

( )气( )现 狐( )虎( )

2、比比组词

派( ) 爪( ) 胆( )

旅( ) 瓜( ) 但( )

语文课件 篇10

课前透视

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的生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不多,但是对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识知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查阅有关古生物的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阅读、识字、交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引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本课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信息资料

1、 课件或有关录音磁带,头饰。

2、 制成各种生物形状的生字卡片。

3、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并自己整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演示:(播放课件或录音,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说说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组内交流找到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展示图片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2、 板书:化石,问: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齐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话平台

自读

1、 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 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动脑的习惯。)

朗读

1、 指名读。

2、 领读,教师有重点地领读重点句子,正音。

3、 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4、 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5、 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识字

1、 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

2、 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

3、 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4、 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写字

1、 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 代 孙 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先书空,再引导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 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 学生描红,临写。

4、 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 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熟读

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样的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4、 全班整体检查。

表演

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写字

1、 出示“历 史 灭 克”四个字,认读,组词。组内交流:这四个字的笔顺及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书写时竖撇要先坚后撇。

3、 学生边观察边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不足之处随时指出。

4、 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练习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拓展

1、 向你的其它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2、 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

3、 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搜集古生物资料,进行动植物手抄报比赛。

语文课件 篇11

变色龙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本篇巧妙的构思。

3、认识沙俄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设想】

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短小精悍,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话精采,语言生动风趣,寓意小中见大,内容深刻,讽刺力强。小说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的丑恶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沙俄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对沙俄专制统治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教学中要侧重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六段对话以透视其性格特征、思想本质,据此以认识小说所要反映、揭露的东西。还注意了解小说构思要巧妙,故事波澜起伏,情节曲折跌宕。

【课时安排】

用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

2、奥楚蔑洛夫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一生写得有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变色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风趣幽默,别具特色。它以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精彩的对话,刻画出鲜明的形象,反映了深刻的内容,有很强的讽刺力。

我提出几个思考题,供大家阅读中考虑。

1、小说头一段写什么?第二段中奥楚蔑洛夫听到的叫喊声是谁发出的?

2、文中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对话?他的每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些对话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性格的什么特征?

3、这篇小说的构思有何特点?小说反映了什么,讽刺了什么?

二、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对三个思考题的回答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

三、分析文章第1、2段内容

1、提问:文章头一段写了几个内容?反映了什么?

讲解:头一段写了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出场,交代了他的身份,“警官”,“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一是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广场上”,“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些描写反映了沙俄强化警察制度,加强专制统治,市面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的社会现实。

2、提问:第2段中写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这叫喊声是谁发出的?何以见得是这个人发出的?

讲解:这叫喊声是赫留金发出的。其根据是:

⑴从后文看,赫留金被小猎咬伤了手指头,他正怒追这狗,边追边喊,他追上抓住这狗以后,才有人出来观看。

⑵“哎哟……哎哟”,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疼痛声。

四、分析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前两次对话的内容

1、提问:奥楚蔑洛夫的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为什么“严厉地”说话?通过这次对话可以看出此人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讲解:

在赫留金向他诉说了自己无端被狗咬伤,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后,他说了这番话。

奥楚蔑洛夫说话“严厉”,是要摆出一副他对此事定加“严办”的姿态。此外还另有原因。赫留金的诉说“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这里话中有话,“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让畜生乱咬一阵”,一语双关,赫留金在这里不仅是在骂狗,更是指骂如畜生一样乱咬人的人。奥楚蔑洛夫听了自然明白其意,他在挨骂,岂能不火冒三丈,但他此时却不好公开发作。于是,他窝一肚子火,冲着赫留金“严厉地”说话了。

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这次对话可以看出:

⑴他惯于装腔作势,故作姿态,煞有介事地摆出一副一定要依照“法令”办事的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