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课件
《一面》课件(精选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课件,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课件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面》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文章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 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2.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 写人物。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立掌握课文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3.授课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写作背景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 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相遇"一面"的印象,勾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和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祟高精神,揭示了鲁迅是水远和劳动大众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歇(xiē) 瘦(shòu) 扭(niǔ) 累(1èi) 窑(jiào)
脊(jí) 矮(ai) 殷(yīn) 嵌(qiàn)窘(jiǒng)
鞠(jū) 躬(gōng) 懊(ào) 莽(mang) 嗤(chī)
捻(nian) 颓(tuí) 晰(xī) 竖(shù) 踌(chóu)
躇(chú) 摩(m6) 挲(suō) 惑(huò) 熏(xǖn)
憎(zēng) 恶(wǜ) 揩(kāi) 恭(gōng) 虐(nüè)
辱(rǚ) 恣(2ì) 踱(duó)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窘:为难。
殷勤:热情而周到。
陡然:突然。
莽撞:鲁莽冒失。
踌躇:犹豫不决。
摩挲: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模。
打眼:引人注目。
颓唐:精神不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便宜。
恣情:不约束,放纵自己的感情。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三、复读课文(归纳两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一面"的力量。
四、课文分析
1.问: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什么?
时间:1932年秋;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问2:作者说,内山老板身上有一种"非日本"的东西,这"非日本"的东西是什么?
1936年,日军侵华,残酷屠杀中国人民,而内山能与中国人倾心交谈,不时发出充满友谊的笑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自然能从这笑声中体味到"非日本"的东西。
下文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非日本"这三个字?
"殷勤的点头";"笑着说……"
问3:坐在南首的那个人什么样?
最初印象:五十岁上下、瘦、穿着朴素,只能"模糊辨出"(阴雨天,光线暗,距离远)第一次肖像描写从人物体态、年龄、衣着等方面整体上粗线条勾勒。
2.请学生朗读4一17节。
"我"在书店翻检书籍,受到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在书店,"我"发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书《毁灭》。
问1:"赫然"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鲜明。"我"看到鲁迅译三个字,眼睛为之一亮,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表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问2:从文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名青年?
穷苦,具有一定进步思想,渴求知识的青年。(喜爱读书并爱读鲁迅的书) 鲁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总是能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武器,揭露、抨击社会的和阴暗。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此时,"我"看到的这三个字已由"鲜明"转为"光明",因而"像得到保证似的"。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于是,"我"想买下这本书。
问3:"我"正在踌躇之际,是谁出来把书卖给"我"?
吸烟斗的人。外形:消瘦,但精神很好。第二次肖像描写,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先生从店后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是要过来问我买书的事。因此,"我"对他注意起来,观察也比前次细致。
问4:肖像描写如何体现先生的精神很好?
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说明先生是个有棱角,极富个性的人。作者以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这正是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填表。
3.预习先生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全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先生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复习情况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 (1)"赫然"一词的含义?
①引起"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
②像看到一线光明,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的信任。
(2)两次肖像描写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次:瘦。 第二次:瘦但精神。
二、继续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躲雨,"我"到了内山书店,无意中看中了一本鲁迅译的《毁灭》,由于手头拮据,因而买不起书。正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原先坐在南首的那位先生走过来询
问:"你要买这本书吗?" 问1:"我"从陌生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什么?
"……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此时,"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受到长辈的爱抚。
问2:鲁迅并不认识作者,为何送书给他?
表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问3:当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时,"我"以怎样的心情观察他?观察到了什么?
"惊异","我"极力想猜出眼前的人是谁。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下,"我"开始重新观察这个人。所以,这次观察不仅有前两次描写内容重复出现,而且又比以前更细致,留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
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胡须:隶体一字。
长衫:牙黄羽纱。
烟嘴:左手捏一支黄色的,一头己熏黑。
手:竹枝似的。
问4:作者反复突出他的"瘦",为什么?
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5:这一回,"我"终于认出眼前这个人,"我"的感受又是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称同志志同道合。 称朋友感情深厚。 称父亲崇敬爱戴。
称师傅要学习他。 称战士颂扬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形容憔悴,却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列,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面对那慈样而正直的目光。"我"万分激动,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鞠了一躬,接过书向门外走去。刚才还如踩了棉花团一般,现在陡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讨论:
1.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归纳。)
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人。(瘦)
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精神)
为人谦逊,对进步青年关怀、支持。(赠书,主动向"我"推荐别人写的书)
2.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请学生朗读。
问1:为什么四年来,每当遇到辱骂和踢打时,"我"总是昂起头?
先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时时鼓舞着"我",只要想到这些,心里就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生命中仿佛有了根支柱。
问2:"我"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
来自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来自鲁迅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精神、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问3:先生去了,为什么不是悲痛的时候了? 共同的理想还未实现。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先生的遗志,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祭奠。 小结:"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先生相见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以及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
学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先生肖像、言行的描绘,赞扬了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坚定的斗争信念,表达了作者踏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
三次肖像描写: 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征,由整体局部,由粗线条勾勒细致具体的描写,突出鲁迅的精神面貌。这三次均抓住了瘦的特点,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他虽瘦但精神抖擞,突出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意志。这样,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把研讨与练习四填在书上。
《一面》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1至17节。
2、体会语句中流露的情感。
3、分析课文中第一次外貌描写。
重点难点
1、把握记叙的要素,注重对人物身份分析。
2、体会我的矛盾心理及对鲁迅的感情。
3、分析第一次外貌描写。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情景体验,揣摩心理。
教具准备
投影胶片
一、简介单元教学要求,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单元我们学习了景物描写,看到景物,能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当你看到人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人的外貌,在第三单元我们将要学习外貌描写,用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有个名叫阿累的人曾见鲁迅一面,就写了一篇《一面》文章,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曾当过汽车售票员,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后从事写作和翻译。1936年,《中流》月刊要出纪念鲁迅逝世的专号,向他约稿,写下这篇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朗读生字。
2、概述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围绕“一面”写了哪些内容。划分段落。
四、研读课文1至2节
1、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2、讨论为什么强调“我”的身份,及“我”疲惫程度。
明确:突出鲁迅对普通青年工人的关心,和鲁迅书对我的影响之大。
五、研讨3至于7节
1、学生默读3至于17节。
2、简介当时政治背景,讨论:内山老板是日本人,“我”为什么还去内山书店?
明确:“非日本”“西装同胞”“受着这样的优遇”的含义;
“非日本”:指口音、语调不完全像日本人,更指那种友善之态不像一般的日本人。含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唾弃及对同情中国的日本人士的肯定。
“西装同胞”:(见课文注释)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大众立场。
“受着这样的优遇”:“优遇”指“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
3、找出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第一次的描写,明确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其中有哪些词语是相互照应。(“阴天,暗得很”“模糊辨”与“一亮一亮”照应)
4、讨论第五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找出描写“我”对鲁迅书的感觉的句子。分析其中的感情色彩。
明确:“赫然”:字体鲜明醒目;鲁迅先生伟大形象引人注意。
“得到了保证”:“我”是个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了解鲁迅,对鲁迅无比信赖。
“书也太好了……摩挲着那本书”的含义:对鲁迅高度肯定信赖,阅读鲁迅的书是身体和精神的愉快的享受。
6、讨论“我”为什么会有“窘相”,联系上下文分析为什么要着力表现“我”的“窘相”。
明确:充分衬托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工人的体贴关怀。
六、总结本课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预习下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1、2。
3、用“赫然”“殷切”“踌躇”“摩挲”各造句。
《一面》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 chú( ) 不能自yǐ(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总结课文;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一面》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32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32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34、35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一面》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同学们你们每天注释黑板,但你发现了吗?在黑板上方正中间是什么?(国旗)。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观看一段解放军叔叔升国旗的录象。(播放升旗仪式录象)看完首都天安门前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你们想到了什么?
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那么,在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心目中,五星红旗拥有怎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带着感动,继续学习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笔标出自然段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中遇到了艰难的处境,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故事。)课件提示
(二)品评比较,体会老板的国际友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前前后后描写老板态度的语句。(板书:老板“我”)
2、哪些句子描写了老板的态度?
课件出示:“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能找出老板的动作吗?我们也来做一下这个动作,把双手一摊。通过双手一摊这个动作,你能体会到老板此时的心理吗?
小结:看,刚刚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运用一种阅读和描写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动作体会人物心理。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方法很巧妙,平时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也要学会应用。(板书:动作-心理)
还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老板态度的变化?先读一读你画的句子,然后说一说你通过哪个动作体会老板的什么心理?谁能接着汇报?
……
3、好通过刚才的汇报,你们体会到老板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吗?这里,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了3个关键的句子。
课件出示:
A、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B、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C、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能否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老板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到……,到最后……
小结:老板的态度是由刚开始的讲究平等交易(一脸无奈),到想让留学生用国旗换面包,到最后帮助留学生,并且无偿提供医药费。也就是说老板前后的态度是从讲究平等交易—无偿支付费用(板书:平等交易—支付费用)
(四)精读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现在,你们猜一猜:一个面包大概多少钱?那住院费呢?
他为什么改变了态度呢?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通读全文,用“﹌”画出全篇课文中“我”与“五星红旗”有关联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找句子读,师巡视)
2、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些语句是“我”与“五星红旗”有关联的?
课件出示与五星红旗相关联的5个句子,生齐读。
大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体会老板态度变化时学会的方法,找出描写我动作的关键词并体会一下我的心理呢?
(一)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点拨:正是因为象征祖国的五星红旗,能给他勇气、信心和力量,让他敢于挑战生活,所以他才举着——“一面五星红旗”(生齐读)去漂流旅行。(板书:手举国旗)
(二)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点拨:这时,“我”很担心、害怕国旗丢失,所以才把——“一面五星红旗”(生齐读)系在脖子上。(板书:脖系国旗)
(三)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
点拨:大家平时怎样对待自己心爱的东西的?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我”对——“一面五星红旗”(生齐读)的珍爱。
生齐读“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
点拨: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有可能会褪色,有可能会弄脏,但在‘我’的眼里,它却依然跟原先一样鲜艳。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是呀,因为他爱国旗、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他的心目中,五星红旗永远都是那么鲜艳,那样美!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四)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当老板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时,“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这时,他想到了国旗是祖国的象征,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怎能拿五星红旗去换食物呢?可见,他是多么爱自己的祖国,多么珍爱——“一面五星红旗”(生齐读)啊!
那么最后文中的“我”是怎么做的?请全体同学齐读最后这句话——
课件出示: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中有好几个动作,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出“我”的什么心理呢?
小结:这时,我拒绝用国旗换面包。(板书:拒换国旗)
现在,谁能和老师配合表演一下“我”的这几个动作?注意,我是“吃力地穿”,“趔趔趄趄地走”。
指导朗读:你们看,这时我”没有力气了,身体无法支撑,我们朗读时语气可以稍微轻一点。
男女生赛读
点拨:当留学生挣扎在死亡边缘时,几块面包对他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但是,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拿国旗交换食物。这种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学习吗?让我们再次读出对这位中国留学生的敬爱与感动吧!
5、这么多句子都反映了“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哪个同学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听?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也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
……
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深深地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老板不仅救了他的生命,还无偿为他支付了医药费。可见,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敬佩!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句话。(课件出示)(板书-爱国、敬佩)
6、学到这儿,你想对面包店老板或者文中的“我”说些什么呢?……
小结:正是因为面包店老板的这种爱心,才有了课文结尾那感人的一幕,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老板的救助行为。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播放五星红旗在各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出现的图片。(配乐播放)
出示: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她的尊严。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她的名字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生齐读)
2、小结:同学们,一面五星红旗牵动着中国13亿人民的心,也将世界各国的友谊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吧,让我们努力学习,有朝一日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3、生再次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一面》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过一面之交的朋友吗?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可以用词语,也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售票员阿累和鲁迅也是一面之交,但这一面却让阿累终生难忘,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面》。去解开这个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同学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阿累,你们了解吗?把你知道的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3;同学们讲得真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与阿累有过一面之交的鲁迅吧。对于鲁迅,我们以前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你还记得吗?你知道他的为人吗?
(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说:(出示鲁迅的幻灯片)同学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要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的了解。
二:自读自悟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讨论交流
1:师:你读了课文,鲁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出示幻灯)
2: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共几次写到他的“瘦”?
3: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
4: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想像一下,鲁迅先生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述。
5: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6:师:是的,鲁迅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
7: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8: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9:师:同学们,鲁迅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这不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吗?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四: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师: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我们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知道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那么从他的言行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29)段,想一想,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书,交流)
2:师: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是对老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是那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涵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任和希望啊!那么,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3:师:是啊!“一面”给人的力量又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会怎么写?
(学生说,写)
五: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的时候,诗人藏克家曾经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纪念鲁迅的诗,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起朗读这首诗吧。
(生齐朗诵诗)
六:课后作业
1: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一面》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一面》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一面》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 体会“我”对国旗和祖国的尊重和热爱,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外在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板书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26课,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 谈话:“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年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做漂流旅行时遇到危险,向一个面包店老板求助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最终得到了面包店老板救助的事情。)
(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
板书:热爱祖国
3、 过渡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体味这位中国留学生对国旗和祖国的尊重和热爱,感受外国友人对中国人的敬重和理解。”
“请大家翻开书,看看课文是怎样通过我的行动,写出我对国旗和祖国的热爱与尊重。默读课文,用铅笔圈出有关的词语。”
二、 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我”对国旗的爱
1、学生圈词,圈完的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具体指导
(1)“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动作,一步一步地写出我对国旗和祖国的热爱与尊重?”
a、指名读句子
“谈谈你为什么找这个句子。”
(“举”说明我对国旗的尊重)
b、出图(奥运会开幕式姚明举国旗图)
深入理解漂流旅行举国旗的意义
“姚明在奥运会开幕式也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的身后跟着我们中国的体育代表团。那么,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在漂流旅行时举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的行为呢?”
(证明自己是中国人,希望在自己拼搏的时候有国旗陪伴在身边;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心意)
c、指名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2)“出发时,我不忘手举这面五星红旗。(板书:出发时 举)这是一面代表自己身份的五星红旗,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