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发布者:天天小戒 时间:2023-5-13 16:53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4篇

语文学习需要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实践来提高语感,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好的语文素养需要在语言、知识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协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精选篇1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爬天都峰》。

(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要爬这座山,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呀?(拍一拍书)

生1(会意,纷纷举手):我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

生2:(抢着说)我读了好几遍课文。

生3:我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赞许地笑):看来你准备的真够充分。那我们就先迈出登山第一步,把课文读给自己听,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去爬天都峰的事。

生2:我有补充。这篇课文讲的是放暑假,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刚开始不敢爬,后来看老爷爷也来爬山,就敢了。

师:你补充得真好!那刚才大家读给自己听时,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在这句话里,我从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到老爷爷年纪很大了。

师:(拍生肩,微笑)抓住了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真好!

生: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天都峰非常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云彩在上面已经很高了,峰顶还在云彩上面,就更高了。

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啊!(生笑)天都峰这么高,你看到了么?

(生一愣,随后会意,笑,举手。)

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从抬头这个词体会到天都峰太高了,要仰着脖才能看到。做抬头的姿势,其他生笑。

师:真是身临其境啊,那咱们都来仰头说说: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生仰头惊叹。)

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说的话有问题。

(师赞许,带询问的神情。)

生1:峰顶在云彩上面,抬头望又怎么能看见呢?

师:你问的很有道理,同学们看看你对他们的话有什么看法?

生2:我觉得刚才

(同学说得有道理,是不是该改改。)

师:我们听听这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生:(笑后略一思索)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被云彩遮住了,我都看不见哩!

(其他生笑。)

师:我想我们应该为他的反应迅速而鼓掌,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刚才看了一下课文的插图,我觉得应该能看见,因为云彩是薄薄的,不是紧紧的.为在山顶。

生4:我也觉得能看见,有一回我去爬山,到了山顶云彩像雾一样。

师:胜不骄,败不馁,是真正的勇士。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使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顶云雾缭绕,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生点头。)

师:那咱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在发出惊叹。

(生读。)

生:老师我不明白笔陡的意思。

生:我知道笔陡是陡峭的意思。

师:你能告诉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啦。

生:。

生2:也可以换个词试试。

生3:我是拆开想的,笔是笔直,都是陡峭,连起来就是笔直陡峭的意思。

师:〔举起笔〕这么直上直下的,陡。

生:我从 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也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很陡。

师:你体会得真好,我相信你读这个句子也一定能读出又高又陡的感觉。

(生读。)

师:不错,要是我们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山,会怎么样?

生1:哇噻,太高了我能爬到山顶吗?

生2:我腿肚子都软了。

师:就带这种感觉读出天都峰的高、陡。

生热情高涨的读。

师:刚才我们谈的是看到山的感受,读课文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从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到爬山很辛苦、很艰难。

师:你看大家都很想听听你是怎样体会的。

生:我是从奋力、手脚并用这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攀着 也说明他们爬山很费劲。

师:那我们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可以朗读,可以表演,也可以谈谈你的想象。

生:读第六、七自然段。

生1:我想读一读。

生2:我想表演。

师:谁能详细的给大家描述描述,当个现场的解说员。

生3:描述。

生4:我也想表演。

师:你还说出了当时的想法,真好。

生5:我是想象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山峰呼呼的刮着,我的手都被勒红了。还是满头大汗。

生6:我也可以换一个词,是气喘吁吁。

师:〔与其握手〕:我也想到了这个词,叫不约而同。

(出示投影:)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

(生想象填写。)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爬呀爬,那老爷爷又是怎么爬的呢?

(安排小组活动。)

(各组选代表说。)

生1:老爷爷的白发在风中晃动,他爬几步就要歇会儿,喘口气,她累得腰酸背痛,有时还咳嗽一下,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向上爬。

生2:老爷爷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往上爬,一会儿抬头望望我,一会儿又咬着牙、低着头,奋力向上爬。

生3:我们组还是表演。

师表扬:你演的老爷爷象极了,我们终于爬上山顶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欢呼雀跃。)

师:除了胜利的喜悦,没别的拉!

(生思考。)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拉一拉我的小辫子?

师(走过去轻轻地拉一拉这位同学的小辫子),你善于思考,老师喜欢你。

(生笑。)

生2:我原来很害怕,后来为什么又这么起劲儿?

生3:爸爸为什么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看来胜利还没有冲昏我们的头脑,有问题就会有收获。

(板书:汲取力量。)

老师相信大家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

生1:读7、8自然段对话他们都是受到对方鼓励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读3、4、5自然段的对话,我觉得从这里更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有其爬山的。

(师出示投影:)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好好读读,看从这个也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比较读。)

生1:老爷爷的意思是,小朋友,你这么小也敢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想,这小孩儿,胆子这么大,敢爬这么高的天都峰。

生3:小孩和老爷爷一样,也是觉得老爷爷的胆子大。

生4:小孩也不敢相信,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爬这么高的山。

师:那把这种半信半疑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投影出示:)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爬吧!

师:现在老师是记者了,老爷爷你怎么敢爬这么高的山哪?

生:小孩都敢,我这么大岁数了,连孩子都不如吗?

生:小孩子不怕困难,我老头子也不能怕!

师:小朋友,你不发颤了,为什么?

生:是老爷爷的精神鼓舞了我,给了我力量!

生:是老爷爷给了我勇气!

师:〔牵左右生的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吧!

(师生齐读。)

师:这回谁知道怎样汲取力量?

生1: 就是受别人的鼓舞。

生2: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勇气。

生3: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4:吸取别人的长处。

师:你从别人身上汲取过力量吗?

(生思考。)

师提示:爸爸、妈妈、同学、老师。

生1:我从妈妈身上汲取到力量,有一回,妈妈生病了,她还坚持上班,我很受感动,我上学也尽量不请假。

生2:爸爸爱看书,我就向他学习,身时候都要看书。

师:我们可以模仿着爬天都峰这一课把你汲取力量的故事写下来,老师也会从你身上汲取到好多力量,因为你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你是最棒的。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字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字的诗句吗?

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两首诗中“日”字的意思是——

生:太阳

师:“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

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

生:大小、冷热、远近……

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是很珍贵的。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学生沉默、思考)

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

生:多读几遍!

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

师:不好懂,有办法吗?

生:查字典、看注释……

师: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很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能说说这个故事吗?先看第一段。

生: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问他们原因。

师:不错!你能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

生:游玩。(其他学生笑)

师:我第一次读,也几乎把它当成游玩。你(指另一学生)笑了,是不是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是“游学”的意思,就是去交流和学习!

师:呵,这么自信!其他人同意吗?

(多数学生表示同意)

师: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生:我看过孔子的介绍并联系了上下文。

师:呵,学古文也知道去联系上下文?有水平!谁能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说说?

(学生口述课文大意。因叙述较流利赢得了同学的掌声。但教师还是提供机会让他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建议。)

师:理解得不错,同学们的建议也不错。不过我还注意到,你在说到“如探汤”时,特别简洁,现在能结合注释,具体说这“探汤”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是说天气很热”。

师:好!其实热水这个意思的“汤”在很多成语中,也有出现。能说一两个吗?

生1:固若金汤。

生2:赴汤蹈火。

师:这“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说,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勇往直前!其实不仅是成语,在很多口语中也有使用。在上海,人们把装了热水可以暖手的东西,叫做“汤钵钵”。

师:好的!故事说到这里,该知道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了吧?

生:知道!

师:(出示选择题)为了不互相干扰,请快速阅读这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正确的那个写下来。

(完成选择题,应为c项。九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正确,个别选择出现错误。)

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解开迷惑)那究竟是远还是近,孔子帮他们弄明白了吗?

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这两小儿的“笑”,你们怎么理解呢?

生1:嘲笑!

生2:讥笑!

师:这是你们此时的理解,老师暂时不予评论,不过建议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能进一步用心去感受!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

(学生读;点评;)

师:学古文就是要反复地品味,慢慢你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媒体出示“竹简”)怎么样,这古文看上去美吗?

师:读起来更美!看课本,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不过,这一次我出声读,请你们在心里读。(老师范读)

(全体学生鼓掌,称赞老师的朗读。)

师:谢谢大家。下面再感受一次这音乐般的美感好吗?这次你们出声读。(学生齐读课文)

师:到底是人多啊,读得真美!现在,谁愿意一个人再来展示一下这古文的美?

(大家发现,该生的朗读水平,早已超过教师刚才的范读,于是朗读几次被掌声打断。)

师:(短暂沉思,略带羞涩)常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我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你读得真比老师好!课下,我得向你请教朗读的经验。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本文一开始就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看来看去,只见都是“一儿曰、一儿曰”,哪有“两小儿”呀!怎么回事呢?

生:“一儿”是一个小孩;下面的“一儿”是另一个。这儿省略了“另”字。

师:看来这古文真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啊!那为了便于理解,咱给两小儿取个名字吧!如果一个叫“小儿a”的话,另一个就是(“小儿b”)。下面请各小组,再来合作完成两项任务: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儿a和小儿b“辩斗”的内容;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学生合作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

生:小儿a认为太阳早晨近,中午远。小儿b认为太阳早晨远,中午近。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自己再来读读第二

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

生:小儿a认为,早晨太阳大所以近,中午小所以远。

师:平常在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嘛?小儿a有道理!

生:小儿b认为,早晨凉快所以太阳远,中午热所以太阳近。

师:平时在遇到发热物体时,是“近热远凉”吧?小儿b也有道理!看来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啊!现在,请你再来读读三四两段,感受一下他们的自信!

(学生自由读三、四两段;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面对两小儿的激烈争论,就连过问其故的孔子都“不能决也”。这时,两小儿犯难了:那我们找谁评理去呀?于是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齐读本段好吗?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现在对两小儿的“笑”有新的认识吗?

生1:我认为是苦笑,因为最后也没弄明白!

生2:我认为是无奈地笑!因为孔子也没办法。

师:那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吗?

生:(充满个性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看来,大家基本都认为这是两个小孩善意的笑挺可爱的!不过说实话,要深入理解这个“笑”挺不容易的!但大家却在不经意的读书与谈论之间就解决了。果然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来,认识一下这句话吧!

(学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既然读书有这么大的作用,让我们再来陪两小儿“笑”一次?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学生简述原理。)

师:下面不妨来印证一下大家的说法。(辅以媒体演示)看来在同一天当中,无论是早晨也好、中午也罢,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要说真有不同的话,像这样绕一圈要多久?

生:一年、365天……

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而两千多年前,却让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孔子是个诚实的人!

生2:孔子实事求是,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全场掌声)

师:厉害!你能以孔子的话来为孔子作评,有水平!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导致了“孔子不能决”的遗憾呢。然而今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对一切都“尽在掌握”了吗?

(生:没有!还有金字塔之谜!upo之谜!外星人之谜……)

师:看来,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还真是“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不过,若同学们能从小立志并打好基础,完全有可能解开某些谜团!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师:今天,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温故而知新”,谈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最后,我们带着“孔子不能决”的遗憾,认识到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么多知识,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接下来我想这样,同学们此时有什么体会或疑惑,整理一下,写在题板上。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

(学生书写体会或质疑)

师:请写完的同学亮出你的想法。没写完的也停一停吧,因为聆听也是一种学习嘛!(指一学生写的“圣人?”)说说你的疑惑。

生:我的问题是,既然人们都知道孔子并不是什么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他称作“圣人”?

师:厉害!从小处说,这个问题展现了你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大处讲,你提出的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今天刘老师可能给不了你答案了。不过,我可以建议你通过合适的途径,比如上网、进图书馆什么的,多了解一下孔子的学识、思想甚至人品等,也许到时你的收获会比老师的答案更美!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精选篇2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精选篇3

师:神仙是什么呀?

生:在我心目中神仙的样子很高大,很威武

师:用这个高大威武的形象很长,

生:我觉得神仙的胡子会很长需要卷起来才不会拖到地上

师:女神仙有胡子吗?

生:我这是男的

师:哦,是男的神仙,有很长很长的胡子

生:我想,神仙应该是在天上飞的

师:能腾云驾雾,本领高强

生:我觉得神仙有很多特异功能

师:举个例子说说看

生:比如说他们会有翅膀,还有他们会招唤太阳和月亮

师:能呼风唤雨,很好,嗯,你说呢

生:我觉得神仙不是一般的人,他是那个很神通广大的

师:神仙是什么,他肯定不是人,神通广大,坐下。好,这位同学

生:我认为神仙可以做到很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师:无所不能,和我们人是不一样的。好,这位同学

生:我认为神仙他长生不老

师:死不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想做神仙,对了神仙和我们凡人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取名也是一个神,这个神很特别,是什么神呀。(板书:军神)

生:军神

师:一起念一遍

生:(齐声)军神

师:大声地,齐声念

生:(一齐高声地)军神

师:课文中这个军神,叫什么名字

生:课文中的军神叫刘伯承

师:你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个名字的印象特别深

生:军神是刘伯承

师:对,他的名字叫刘伯承(板书:刘伯承)念一下这个名字

生:(齐高声)刘伯承

师:刘伯承和你我一样,都是平凡的人(板书:凡人)他是人有血有肉,他不会长生不老,那他怎么会成为军神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这遍课文,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的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划下来,好吗?好,看看谁读得认真,谁声音响亮,好开始

生:(自由读)

师:读好的小朋友请把手举起来,没读完的,请继续读完。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好的,请把手举好。课文当中有很多生字,小朋友拿的课文没有生字表是吗?请把手放下。看一看,这几个词语哪个小朋友会读?看得清吗?

好,我请你来读。

生:绷带职员土匪____________崭新的床单

师:声音非常响亮,很干脆。第一字念――

生:(齐声)绷带

师:一起读这几个词语,起

生:(齐声)绷带职员土匪____________崭新的床单

师:嗯,不错

师:这几个词,会读的小朋友举手。你不会读是不是呀,现在请你读读看

生:手术伤势擦汗晕过去损伤脑神精

师:不错,第二个想了一下,想起来了,对不对?很好,请坐。我们请把第二组读一读,起

生:(齐声)手术伤势擦汗晕过去损伤脑神精

师:嗯(出示第三组词语)

生:(齐举手)

生:德国沃克医生

师:读

生:(齐声读)德国沃克医生

师:和他有关的课文当中有这样两组词语。谁会读,不会读的不要紧,你认真的听其他同学读,注意听

生:不悦愣住微微颤抖担心

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俯下身子亲切

师:现在听了他的朗读,会读的小朋友举手,好请你读

生:不悦

师:不要紧,这一个你忘掉了是吗?可能紧张,你往下读

生:微微颤抖担心吓了一跳不禁失声喊道俯下身子亲切

师:嗯,就一个,其他几个听了这位同学朗读都对了,就一个没有读,对不对?想知道这个怎么办呢?

生:查字典

师:如果现在身边没有字典,你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问老师

师:如果老师不告诉你,你还有什么办法呢?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精选篇4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

(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

(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评:对课题的朗读指导。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是,教师诗意的表述,仍然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含蓄的为本课教学打上了一层极富诗情画意的底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

(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准确地抓住了课文的主干,牵一发而动全身。)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

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 同曲 即兴成

(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将思考结果用语言来表述出来。教师很注重学生语言的锤炼。发现三次弹琴的不同,为学生以后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

(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为他听到的曲子是断断续续的。

师:你从断断续续可以读懂什么?

生:盲姑娘弹奏得不熟练,因此贝多芬就会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谁会弹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弹奏得还不熟练,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好奇──这是引发贝多芬走进茅屋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贝多芬还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知道这兄妹俩非常穷,心生怜惜之情;而且他还发现盲姑娘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进去亲自弹奏了一首。

(评:从找不同到找联系,辩证思想的渗透。这样的思路,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

(出示文字投影,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评:教师的评价用语,很值得细细品味。如散文般的评价用语,既有针对性地给了学生以肯定,又为课堂增添了一抹文化的色彩,这种评价用语是即兴的,显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姑娘,你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

(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学生面露疑色)你们自己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评:溪桥老师的朗读指导,一向是我最佩服的。在这一段教学中,我看到了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角色,设身处地的为课文中的人物着想,拥有他们的喜怒哀乐。读起文章来,自然就更能入情入境。另外,溪桥老师还特别注重对文本得多角度解读。同一句话,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感情,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同样的设计,在她的《五彩池》中也有体现,记得溪桥老师曾对我说过,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我当时很迷惑,《月光曲》又给我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实例。)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评:改动文本文字,对比出情,指导朗读。又一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

(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评:教师一连串的追问,其实,是将学生引向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简单的一个您字,就能升发出如此之多的课程资源,让我很是赞叹,可见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师V,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师V。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的确,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波涛汹涌、恬静一缕一缕等词语,重点读出变化。②听《月光曲》片断③配乐朗读。)

(评:用假想制作M师V的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以描述图画作为媒介,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抒发了此刻心中的感情。一番畅想之后的朗读,一定别具风味。)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