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实录
出门在外,无论是学子还是工作的人,都会时时想念自己的家乡,下面跟着小编去了解这篇《乡愁》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