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后反思范文

发布者:湖光山色 时间:2022-11-15 11:10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后反思1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 《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后反思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说”的文体知识 2.感情读文,把握文意

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反映衬”的写法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字茂叔。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做太守的时候,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课文生字:

蕃()濯()涟()亵()

三、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_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六、全文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

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节。2.作者将莲与是 正衬,后者是 反 衬,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_

二、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附: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甚:蕃:自:予:濯:

益:净:亵玩:鲜:清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表现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

2、写出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的句子:

3、写出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4、本文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为什么要提到菊花和牡丹?

四、本文以什么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怎样的的人生态度,同时,委婉批判了当时什么样的恶浊世风?

爱莲说教后反思3

爱莲说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想情。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 学生准备:

①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 (师展示字词,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an

颐 蕃 淤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

四、研读探究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生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1:生长环境(出„„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2:体态香气(中„„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

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

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4:............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鲜陶后鲜有闻

鲜美 .清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直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

D.闻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 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正衬

(托物言志)

高洁、质朴

莲(君子) 正直、芳香,

清高

牡丹反衬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tái) 案牍(dú) 鸿儒(rú) 唯吾德馨(xīn) ....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 .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合作探究:

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5、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6、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明确:《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手法,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倍觉形象生动了。

8、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 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六、教师小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

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2、陋室铭

1、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2、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

3、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后反思4

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4、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6、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7、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文高效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 周萍 更新时间:2012-5-22 20:03:09

11月18日,我带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上饶县中小学语文教师“高效阅读”的专题培训,在聆听了来自内蒙古的专家学者的讲座,观看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优秀的临场公开课后,我获益良多,让我对与语文的“高效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习到了一些进行高校阅读的方法。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的现状表现为:无用,无奈,无序,无助,无法无天,无所作为。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对此也只能是“欲渡无舟辑”啊!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奠基人生”,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全面发展学生的读、写、听、说、思、才、志,德,高效阅读势在必行。

“高效阅读”的目标即“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它的特征表现为

1、专注,快速;

2、摄取,记忆;

3、理解,处理;

4、感悟,触发;5定势,习惯。

如何才能做到既快速有高效的阅读呢,专家给了我们以下阅读前准备的建议:

(一)1.改变阅读习惯,调整心态,包括科学的坐姿(头正,腰直,肩平,足安)和为自己定下的口号:一目十行不是梦,高效阅读我能行;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3.要学会默读:

4.克服快读的障碍即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二)眼脑机能训练包括定点凝视训练,视点左右移动训练,视点上下移动训练,蛇形扫视训练,扩大视野训练等。

从宋老师的上课过程中我学习到她运用的高效阅读方法为通用的固定程序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题目;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重要事实;6写作特点及争议之处;7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在对阅读进行了反复的训练之后,宋老师又进行了速读复述训练,让学生们在快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记忆的方法,进行复述联系。而复述类型包括:程序复述法;梗概复述法;原文复述法;创新复述法;学生在复述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原文;

2、语言通顺流畅,不重复,声情并茂;

3、明确文章中心结构,注意关键词语。

这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形成解释再联系自身,最后进行鉴赏评价的过程。学生在经过同类型的反复的练习之后,就会掌握到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便有了快速记忆的方法,那也就能从实质意义上实现学生的高效阅读,从而也就能打破学生与阅读之间存在的尴尬,不会再有学生有“无读之兴趣,无读之指导,无读之方法,无读之成效“的心态,也就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做到讲有目标,教有序列,练有章法,学有评价,使学生爱上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爱莲说教后反思5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合、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从我们的积累中可以看出,对于莲的描写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而且诗词歌赋各种文体都有,那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什么会极尽笔力地描写莲、赞美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来了解莲被千古称颂的原因。

(二)新课

1、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1 (2)重点实词

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

不可亵玩焉(

)

不蔓不枝()

2、品读欣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经典语句欣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讨论进行赏析)

教师明确: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不群的花貌,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读到此我们已经感到作者描绘的俨然一位气质儒雅、品格不凡的君子。

3、探究与感悟

(1)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明确:菊花不在春夏与百花争艳,却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傲然开放,独吐幽香,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

(2)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盛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使学生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此题。) 教师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4、课堂总结

2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芳香四溢。

四、

板书设计

说 周敦颐

托物

菊 ——— 隐逸者

(正衬)

丹——富贵者

(反衬)

言志

莲 —— 君3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