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教学反思

发布者:青山一角 时间:2022-11-15 11:06

学生到底能不能听懂上课讲的知识点?要怎样授课才能把课堂气氛搞活跃?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老师,应该要常常反思这些问题。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教学反思篇一

《机械运动》教学反思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的第一章,也是初中学生接触物理学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节内容,相对于以前的教材来说,难度稍微大一点,我用了10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本章教学。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学生出问题的几率比较高:

1、第一节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但是由于以前测量、记录时的错误习惯,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错。比如被测物体末端在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对于每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具体使用,很多学生就是茫然的,特别是新接触的微米和纳米,还有比较小的毫米,认识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学生对于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记为“mm”或者“cm”。

2、第二节是“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3、第三节是“运动的快慢”。这一节的内容有点把第一节和

第二节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虽然教材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讲了的,而学生没有学习正比例函数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4、第四节是“测量平均速度”。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

初二的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处理物理知识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错误习惯,在学习第一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复习,平常小测验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相信只要用心,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教学反思篇二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把书上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示范后,引导学生得出书上的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课堂,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算是比较成功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

3.1光世界巡行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本节自认为满意的地方:

1、课堂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教学设计以实验为主,学生参与性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看实验,看视频,做实验,画光路图,学生都动了起来。

3、课堂教学时间把握比较好,基本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

1、由于我是新任教师,对物理学科的专业术语把握不好,又是第一次第一遍代,虽然做了一些准备,但还是心理没底,上课信心没有表现出来,自己的情绪没有调动起来感染学生的学习。

2、学习了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和水的折射现象后,实验证实了光是可逆的,然后让学生画从玻璃中射向空气的光路图时,一些学生没有做好,说明之前所做的引导还不到位,之前的实验和结论没有系统地进入学生的思想,有点操之过急了,教学过程的详略及时间安排还没有把握到最好。

3、虽然自己在课前把实验都做了一遍,但还是有没想到的地方影响教学,需要教师指导补充,说明准备上还存在欠缺。

3.5奇妙的透镜

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透镜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第三部分:透镜的奥秘。设计这部分知识时,我想让学生复习一下光的折射作图,可是能完整不错的画出折射图的学生很少,只能让个学的较好的学生上黑板版演,然后再次将作图方法讲解,耽误了些时间。

3.6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通过知识探究,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物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2、学生猜想有多种多样,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猜想,教师需给予肯定与鼓励。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实验时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导致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到讲练结合,缺少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新学知识点。怎样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是课后需要着重要反思的问题。

5、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物距与二倍焦距、一倍焦距的关系以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区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探究课的重难点。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反思:1、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

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2、影响视角的因素:

视角就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看清楚物体该怎么办? (生讨论)归纳:要想看清楚物体可从两方面入手:(1)、减小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2)、增大物体在眼睛内的视角

4.1从全球变暧谈起教学反思

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不错!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水温的测量加以巩固。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舞台,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锤炼物理语言,提升语言的准确性,真正实现物理课改的基本要求,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凭 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对沸腾现象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沸腾时有气泡出现、温度是100℃、有大量水雾出现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都是初浅的不确切 的,如沸腾前有没有气泡,沸腾是气泡有没有变化、温度是否一定是100℃有没有变化等,并不能给出准确的说法。教师在了解到以上情况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 目的:一是探究水沸腾时气泡的特点,二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 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冰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冰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冰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冰,温冰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冰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冰的温度还没有达到0℃。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冰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4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在学生回答完时,未及时进行评价,进行加分,这点做得不到位;再说人工降雨的过程中用时比较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

4.5水循环与水资源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启迪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介绍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叙述了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究物理规律,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

5.1物体的质量

在第这节课中,学生初步知道物理上的质量与生活中的质量的区别,但是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对质量的理解还并不是很透彻的,对质量的解释会有点难度,举例分析一下会清楚一些,我在一个班强调说明了,情况就好些,而另一个班就差多了,说明学生的理解还是有限的。

我在质量这节课中使用了导入、诱发和总结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知识总结都想由学生分析和总结出来的。学生也很活跃,把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

5.2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5.3密度知识的应用

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学生非常可爱的一面,每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与活力,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节课更使我坚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这个课堂才会真正活起来,才会有生气。当老师引导到位,问题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时候,小组成员会自然而然的凑在一起讨论问题;当这种方式成为习惯,在课下如果遇到问题时,学生们也将慢慢的习惯相互讨论,共同释疑了。

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我发现:本节课围绕“比较形状相同的磁性钢条和软木条的不同属性”为主线,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它们在有无磁性,以及导电性、导热性和硬度等方面的不同。这样的效果较直白来讲好多了。

5.5点击新材料

通过学习、练习,学生基本对文中介绍的四种新材料的特点与应用已经掌握。可鼓励学生多查有关资料,多了解一些与这些新材料有关的知识信息,以扩大知识面。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