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通用8篇)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线速度的定义,能写出线速度的定义式。
2.通过求解线速度的过程,学习化曲为直的思考方式。
3.感受物理学科前后知识的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速度的定义和定义式。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呈现大小不同的钟表图片,指导学生思考,钟表秒针的针尖做什么运动,哪个钟表的针尖运动得更快。学生能够回答出,做圆周运动,大钟表的更快些。教师追问圆周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描述呢?有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线速度》。
(二)新课讲授
1.线速度定义式
(三)巩固提高
思考: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为一米,运动一周用时5秒,求平均线速度。判断雨天旋转雨伞水滴在雨伞边缘飞出时速度方向的'特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看一看除线速度外还有哪些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4
一、教学:
1.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求知欲,其探索的。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交流的,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三、教学方法
类比、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a、b,经历的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3、课堂练习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4、课堂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5、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七、教学
本节课从数据入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得出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果断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一笔带过,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放在课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更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7
【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 轴,时间t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B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基础训练 锋芒初显】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四个图中近似描述他的运动的是( )
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可知( )
A.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也相同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在纸带上选取合适的测量点作为计时起点,在选好计数点后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该点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描点连线作图建立速度—时间图象可直观地描绘出质点的运动情况。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