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案
《秋》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入情入境地背诵诗歌;
2、咀嚼和体味重点词语的蕴味,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火热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快乐,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对比参读,感悟诗中瑰丽的想象,神奇的语言,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在对比中领悟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简介作者。
诗是语言的精华,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更像天上的群星一样璀璨。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五万多首诗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李白。
师(课件出示2,作者简介)
二、赛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李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你记得他的哪些诗?来背一背(指名学生背背)
过渡语: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显得极为罕见,极为珍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秋浦歌》。(课件出示3)
介绍地名,介绍所学诗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同学们轻声只读诗歌,注意读通读顺。生自由练读诗歌,然后指名读,把诗读通读顺;抽读,纠正字音。全班齐读。了解内容,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我们学古诗仅仅知道诗的读音还是不够的(板书:知音),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书:明意)如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以前用过什么好办法?(生汇报,师简单指导,抓住了解诗人,借助注解,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
四、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小结: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再读古诗,读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五、对比古诗,体会诗的独到之处。
师: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古往今来描写他们的诗歌并不多。老师选了一些诗句,我们来对比一下,体会李白《秋浦歌》的可贵之处。他是绝无仅有的(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一)
师:这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谈)
六、再读古诗,试着背诵
起、总结学法(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秋浦歌
炉火照
红星乱
歌曲动
(赞美了劳动和劳动者)
《秋》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总结得出学习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的美丽、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1分钟)
1、课前谈话
2、导入新课
就让我们一起到梨园了解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去欣赏梨园的美景吧。
二、新授(学习第二节)(24分钟)
(一)情景再现,体验入情
1、教师创设情景,播放一组图片,展示梨园春、夏、秋三季的美景
2、说说感受。
3、理清文章脉络。(作者是怎样写梨园的美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梨园?春天,初夏,秋高气爽)
(二)协作探究,词句悟情
1、自读自悟:(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一段,划一划写出梨园美的词句,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季节跟周围的小伙伴研究研究这些词句美在哪里。)?
2、协作交流
春天(梨花)
(1)初读,课件展示。(春天的江湾,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像一片银海。山上到处的梨花的清香。蜜蜂哼着悦耳的小曲,在梨花中飞舞。)
(2)再读,理解词语,合理想象:
雪白,银海(再次出示图片)
清香,蜜蜂
银海 ,满,一片,一片,到处
(3)整体欣赏朗读3句话,感悟意境美。
初夏(青青的果实)
(3)初读,课件展示。(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
(4)再读,引导质疑。
初夏(夏天刚开始的时候)
青青 翠绿
躲 (把害羞的样子写了出来)
害羞 可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害羞什么意思? (怕难为情)
B、害羞是什么样子的?(躲起来不让人看到。)
C、为什么把青梨比做害羞的小姑娘?(风吹动,叶子大,果子小,颜色)
(3)理解地读
秋高气爽(成熟的果实)
(1)初读,课件展示。(秋高气爽的时候,黄中透白的梨挂满了枝头,微风吹来,像在对客人点头微笑。)
(2)再读,理解词语
秋高气爽(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黄中透白 (成熟)(梨儿在秋天成熟,黄中透白,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秋白梨)
挂满(成熟 多)
点头微笑(可爱)想象一下秋白梨在对客人们说什么?
(3)欣赏读。
(三)整体感悟,朗读激情。(齐读第二段)
三、学习单元提示,梳理第二段(7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交流
3、小结学法。
四、总结全文(7分钟)
1、感情朗读全文,配乐
2、摘录词句,请大家拿出摘录本,把你喜欢的1-2句优美的.句子摘下来,然后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机动)
五、作业(1分钟)
江湾的秋白梨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家乡有什么特产呢?写一个片段介绍介绍家乡——嘉兴的特产(可以介绍它的生长过程,也可以介绍它的特点)
课间播放家乡特产的多媒体
附:板书设计
家乡的秋白梨
时 春天 梨花 雪白 银海 清香
间 初夏 青果 躲 像 美
顺 秋高气爽 成熟的秋白梨 黄中透白
序
时间------------写什么-----------怎样写
《秋》教案3
教学内容:
歌曲: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热情、愉快的心情、甜美而轻快的声音演唱《秋》,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教学重难点:
以热情、愉快的心情、甜美而轻快的声音演唱《秋》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礼物、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一年级歌曲[边唱边拍手做动作]
二、发声练习《火车开了》(注意口形和坐姿、声音要轻)
三、学唱歌曲
(一)初步感知过歌曲1、导入:我们的火车开到了美丽的大自然,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说的都美极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秋》,我们来听一听歌曲中的秋什么样?-出示歌词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感受?[初步感知主要体会歌曲请绪]-打书并纠正姿势
3、看书上图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的说,师鼓励:你们观察的真认真!教育学生学习松鼠喜鹊的爱劳动的好品质]-合上书
4、再听,把你听的感受用丰富的表情表现一下你对秋天的喜爱。[进一步感知]
(二)熟悉歌词
1、看歌谱读出节奏[一段:全体读,二段提示:圆的用两条红绳紧紧捆在了一起]
2、自己读词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3、随师按节奏读词[读出情感和音乐,吐字要清晰,声音要轻]
4、再听,讲解反复跳越记号,随录音小声唱一唱。
反复记号的作用:让学生看歌片听范唱说说反复记号的用法
[以上三遍听有目的的听,从听觉上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情绪、内容]
(三)学习歌词,纠正难点
1、随琴唱歌词
2、纠正不足
a、圆圆的:圆的用两条绳子紧紧的捆在一起师范唱
b、窝,一字多音
3、看到秋天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样,你能把你的高兴心情用轻快的歌声表现出来吗?
(四)巩固歌曲
1、用不同的拍手动作表现强弱-放录音,其他同学跟唱。
2、秋天不仅是多彩的,而且声音也是多样的我们用打击乐器的不同声音为秋天增色-放录音
3、轮唱练习a教待重唱部分b师与第一部分生轮唱c讲轮唱d师指挥轮唱
4、表演歌曲
(1)歌曲中还描绘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将这几个动物的动作做一做。
(2)都描绘了哪的景色?(东西南北四个山坡的景色)都描绘了什么?[出示图及字提示学生歌词]启发同学们背唱歌曲。
四、今天我把秋天给你们带来了,想不想看一看?-录像展示[用美的词语描绘秋天]
五、启发学生画一幅关于秋天的画,下节课展示
六、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听秋的音乐下课
《秋》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
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体特点。
自主鉴赏文章的抒情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品析文章重点段落,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自己赏析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提高自我语言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文章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
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反复朗读法、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生活经验上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给这些景图拟小标题。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文本,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数”字写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
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作业:
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秋》教案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 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 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教学设计
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秋》教案6
活动目标:
1、认识格子画,初步了解格子画的制作方法。
2、能用胶带分割出大小不同的格子,并用颜料进行装饰。
3、感受格子画的美,体验格子装饰的趣味性。
4、感受作品的美感。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电脑、投影仪、自制成品包一个、半成品一个、幼儿完成的作品5幅;视频:制作全过程;背景音乐、走秀音乐。
2、自制纸袋、黄色纸片、细透明胶带、剪刀、人手一份;自制颜料桶6个、桌布6块、废纸盘12个;画笔、各色颜料若干。
3、幼儿有使用颜料和胶带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挎着成品进场)师:小朋友们,来的路上听大家都在夸我的`包,看来大家都很喜欢,那你们喜欢它什么呢?(引导幼儿说颜色、线条,教师随即总结。)
二、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1、师:告诉你们哦,其实这个包包是老师自己做的哦!你们猜是怎么做的?
2、师:你们说对了吗?丁老师班级的小朋友看了一段小电影就明白了,我们也来看一看吧!
3、教师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4、师:哦!原来是这样的!谁看懂了?先要做什么?
5、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制作过程:
(1)贴胶带(先横后竖、先贴黄纸片→桌上固定→抹平→贴黄纸片→剪断、欣赏其他幼儿的设计发现用胶带贴出的线条以及颜色上的讲究)
(2)上色(强调毛笔的使用方法)
(3)撕胶带(先竖后横,按住胶带扭一扭)
6、师:有的小朋友已经等不及了,四个一组去试一试吧!
三、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分材料--布置展台
2、教师指导(重点:能力弱的幼儿)
四、讲评:
1、师:哇!这么多时尚的包包,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从颜色和格局看)
2、师:是的!这些包包各有特色,那就让我们来一场时尚包包秀吧!(走秀)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秋》教案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散文诗中水果娃娃的高兴的心情,并能创造性地学习散文诗。
2、引导幼儿在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诵散文诗。
3、学习仿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
活动准备:
歌曲《秋天多么美》;与散文诗内容相符的图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听歌曲:《秋天多么美》,幼儿自由表演。
2、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美不美?为什么说秋天美?(引导幼儿说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3、秋天这么美呀,是因为有秋爷爷,秋爷爷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看(出示与散文诗内容相符的图画),秋爷爷又来到了哪里了?水果娃娃们高兴吗?他们是怎么高兴的?(请小朋友们学学各种水果高兴的样子)
4、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小朋友想听吗?——播放散文诗录音(或老师有表情地朗诵)。
5、请小朋友说说各种水果娃娃们高兴的样子(尽量按照散文诗里的句子)。为什么山楂娃娃点亮小红灯,柿子娃娃挂起大灯笼?帮助幼儿体会山楂、柿子对秋爷爷的爱心。
6、果园里还有什么水果娃娃(其他的植物也可以),你能说一说它是怎么欢迎秋爷爷的吗?(请幼儿自由创编散文诗)
7、请小朋友画一画各种水果娃娃的高兴劲儿(或自己创编的.散文诗内容)。
8、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才能长的高,才能身体棒,是吗?除了多吃蔬菜和水果外,小朋友们还要怎样?(引导幼儿说出锻炼身体)
9、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块儿到外面去活动活动吧。——听音乐(秋天多么美)走出室外。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还加入了科学领域的序数,利用孩子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秋天的水果,认识秋天的美好。并发展了幼儿的多方面特长,给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活动中,我还延伸了品德教育,孩子们很高兴地讲到了自己如何帮助爷爷奶奶,从而引导幼儿懂得关心和爱护老人,教育他们要有同情心。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孩子们竟然告诉我坏人可不能帮,我真的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他们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通过活动孩子还知道了多吃蔬菜、水果身体棒。
这次活动不仅仅使幼儿学到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而且学到了许许多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秋》教案8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的色彩和秋收的景象,学习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替换诗歌中的水果,进行简单的仿编。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样的?秋天有哪些水果?这些水果又是什么颜色的?
2、学习诗歌
(1) 师:老师把小朋友讲的这些水果,编成了一首美丽的诗歌,在这美丽的画报里呢!
(2)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投影仪上的图片,朗诵诗歌,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感知诗歌的内容。
(3)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朗诵诗歌。
3、进一步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1) 师:在秋天的画报里有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 教师帮幼儿理解,并学说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
(3) 教师:是谁钻进了果园,为什么说风娃娃在翻着彩色的画报呢?
(4)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诵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
(1)师:秋天的树林里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启发幼儿替换诗歌中的水果的'名称。
附诗歌: 秋的画报
黄澄澄的梨,
红彤彤的枣,
金灿灿的苹果,
亮晶晶的葡萄,
风娃娃钻进树林,
在翻着――
彩色的画报。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诗歌《秋的画报》内容清新简短,它用鲜艳的色彩和好吃的水果来描述秋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彩的秋天。它以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到让幼儿感受到了秋天特有的美,感受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秋》教案9
一、开启诗
师:早上好,同学们!
生:季老师,早上好!
师: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变成七彩的朗诵?
生:我会把每一片灿烂的朝霞,变成书本的芬芳。
师:诗歌会让你们深深地陶醉。
生:诗歌会让我们深深地陶醉。
师生:让我们用美妙的诗歌开启生命的黎明!
二、新授诗
1.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诗歌《秋火》,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9世纪后半叶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金银岛》《卡特丽娜》等。
史蒂文森的诗歌格律是十分严谨的。诗行有长有短,音步有多有少,一般都押尾韵,但时有变化。诗歌本身兼具文字的形式美和音韵的和谐美。这也是史蒂文森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2.初读诗歌
师:请你们试着读一读?
3.再读诗歌
(1)男女生合作读一遍。(第一小节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齐读,注意控制朗诵的语气语调。)
(2)齐读小诗
夏天的花朵凋零了。但,秋天来临了,秋日的篝火也升起来了,红色的篝火像花儿一样耀眼。夏天有盛开的花朵,秋天有热烈的篝火。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色,也有不同的乐趣。
4.感悟诗意
(1)师生合作读,再次领悟。
篝火还会飘往哪里?
(飘进热闹的牧场、飘向寂静的原野)
(2)夏天过去了,夏天的花朵凋谢了;秋在大家的眼中,通常都是萧条荒凉的,但是秋也有它热情的一面,红色的篝火还在燃烧!
(3)一年四季中,秋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收获,意味着希望。)
(4)集体诵诗。
5.引发深思
春天的`你啊,你现在要开出什么花,在夏天里长出什么叶,在秋天里结出什么果呢?你会让你人生的四季,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光彩吗?你现在正在怎么做呢?
亲爱的孩子们,时光的日历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去迎接这美好的一天吧!
三、结束语
享受着阳光,让我们结束今天的晨诵!
《秋》教案10
一、教材、学情分析
《秋词》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作者刘禹锡。本单元主题是秋日撷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感情读文,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
(四)展示评价:
一读:
在学生自读展示2-3遍后的基础上泛读
明确听读要求
指名学生或小组朗读
二读:
出示幻灯片检验学生掌握字词情况
三读:
出示“意象”释义幻灯片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悟作者情感
适时出示本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带感情朗读
播放视频录音两遍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题
字音,重点字义,作者简况(见幻灯片)
二.达标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板书设计:
秋词
刘禹锡
颂秋激越向上
感怀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力求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突出板书画龙点睛的作用。)
《秋》教案11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 导入新课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 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 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
三、 整体感知
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 朗读品味、鉴赏评价
1、生:味 找出原句划出。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
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
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根据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给人清朗的感觉;听鸽声,这是以动衬静,还有静对着喇叭花,这都突出静;悲凉体现在破屋、破壁腰、破败。喜欢牵牛花还是蓝色的,花底下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也突出了悲凉。
师进一步启发:作者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悲伤吗?
生:作者悲凉但不悲伤,原文有证据:“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我们能够想象到作者欣赏并陶醉在这悲凉的美中。这是一种人生享受。这是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我们都很向往这种境界。
师:一组同学感受得很深刻,郁达夫遇到你这样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气。(学生笑)
4、第三组同学不服气,直接站起来驳斥第一组:
我们组认为第三段远远不如第四段好。我们先给大家读一遍,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生读得非常缓慢,充满深情。全班鼓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作者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朵,他偏偏喜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凉味出来了。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这样的句子感受细腻,语言精美,所以我们认为这段比上一段更能体现郁达夫的秋味---清、静、悲凉。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段最能表现秋天那种落寞的美。(生热烈鼓掌)
师:郁达夫又多了几位知音,你们能从抓景物特征入手,品味本文精致细腻的语言美,审美情趣颇高。不过,第四段还有一个精致细腻的景,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扫帚留下来的一条条的丝纹,作者观察相当得细腻。
师启发:扫地有声音吗,为什么还要说静?你能想象那种情景吗?
生:以动衬静。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师:这位同学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这么美的文章全让他吃透了,第四段确实太美了,好,五分钟背下。
生背诵。
5、齐读610段,体会第八九段“了”、“啊”的读法,腔调一定拖长,要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悠闲味。
6、师:艺术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致的美。这篇文章通过精致细腻的语言,将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思考: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过渡到13段南国的秋)
师启发:那么南国的秋有何特点?
生:慢、润、淡、多雨少风。
师:最后再次提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起何作用?(讨论)
生:比喻、对比。作用:呼应前文;比喻新鲜妥帖
师明确:从饮食文化入手,用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北国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国米酒酿造黄酒味润,馍馍比稀饭味深,大螃蟹比鲈鱼味浓,骆驼比黄犬味长,这种比喻真是让我们垂涎三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师:如此美味的秋,作者对此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
生:颂秋,一曲悲凉的颂秋,虽然本文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但这才是作者心中最美的秋味,悲凉就是秋的正味,生机勃勃是美,悲凉也是美,欣赏秋的衰败,并不悲苦,反而是人生一大享受,
资料共享平台
7、小结:今天,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回味无穷;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韵味十足;还仿佛看到香山的红叶,缓缓得向我们飘来。就让我们捡起它作为岁月珍贵的书签,永留记忆深处。(边小结边板书,打开多媒体,一片飘的树叶)
板书设计:一片香山树叶,叶中心是味悲凉味,叶角上依次为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
五、 实践创新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根据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天净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例文: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
衰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故都人在独叹。
六、教后反思
这篇美文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精致细腻的悲凉美,而在郁达夫的眼中悲凉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美,成了本课重点鉴赏的内容。欣赏生命的欣欣向荣是美,欣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也是一种美。让学生明白郁达夫的悲凉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积极享受,可以喝茶欣赏来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这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为降低难度,我设计几个问题,从“味”入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他们去感受这种精致细腻的悲凉美,由疏疏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墙。这种衰败,正是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学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点点就是成功。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开拓了,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这样的美文如果匆匆而过,分分层次,未免太可惜了,枉费一篇美文,也枉费了编者连续选入教材作为经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秋》教案12
(1)作者笔下写了故都的秋哪些典型景致?请选取最能体现秋味的景致进行鉴赏。(小组讨论)
二、中观设计(“瞻前顾后”,整体关照,体会文章写法)
(2)作者是如何写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三、宏观设计 (深味文化,知人论世,感悟秋士情怀)
(3)文章最后作者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那人那世: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留学日本,在日本呆了9年。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创作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其旧体诗存世近500首,其自言“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并学习绘画,笔墨简淡,尤爱朱耷山水花鸟。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8月16日,应《人间世》社编辑催稿, 17日晨起,写了《故都的秋》。
(1)参考答案: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果(秋枣)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视觉角度写花色,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有宁静、深远、素雅、纯静、清丽之美。又以尖细且长的草进行反衬,写意笔墨,寥寥几笔,意蕴无穷。牵牛花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表达作者内心的闲适和对故都之景的赞叹喜爱,而牵牛花(朝荣),早上开花晚上凋谢,淡雅之美背后是生命短暂的淡淡的伤感。
场面描写句子改为“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碗浓茶,院子里坐,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行不行?
原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节奏舒缓,吻合闲适心境。前边已经是整句了,整散结合。形容词更能体现意境的疏朗清淡和高远空阔。改后都是短句,急促强烈,与风格不符。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听觉、嗅觉角度写其柔软、美好、清静,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作者回到故都心境的宁静和安适。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既有视觉感受又带有主观心理感受,落蕊有一种生命调零的意味,落寞则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是一种对生命衰亡的情趣体味,清闲之中又有悲凉。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深沉的地方”从槐蕊中一叶知秋,文人悲秋情怀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生发了落寞之感。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来一阵凉风……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对秋雨来时进行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从“凉风”的触觉、“息列索落”的听觉、“太阳”“天青”的视觉多感官写秋雨,将天气转凉、善变写得饶有趣味,轻松明快。
雨后都市闲人的对话场景从侧面描写秋凉,突出其细节描写的动作和语言。“天可真凉了”字念的很高,拖的很长,还有念错的歧韵。质朴浓郁的方言,带有京韵京腔,有着生活的情致和趣味,暗含对故都深沉的眷恋。“咬”“立”“微叹”等动作描写尽显闲适之态,更亲近真实,具有生活气息,也是作者意欲像他们一样悠闲之意
用词:赏析“一层秋雨一层凉”中的“层”换成“阵”好不好?
“层”似乎更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层层堆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凉的深重。秋风秋雨愁煞人,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也有一丝作者对天气转凉的无奈。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写最普通、平凡的景致,“嘶叫”“衰弱”“残声”从听觉角度描写,昭示一种生命的晚景,让人不胜唏嘘,与落蕊的落寞相似,作者看到的“悲凉”一脉相承,对生命感悟的雅趣和景致的烟火气融为一体。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西北风就要起来了”,比喻写枣子饱满圆润的形状,是作者对奇景的赞叹、喜爱。以枣子颜色的变化写北国之秋的变化,把枣子生长的过程看做秋天由始到终的过程。繁华将近是落寞,草木繁盛后自然开始衰亡,秋天结实后秋风再起,又一个生命轮回开始,透露出悲凉意味。
(2)作者是如何写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表层意蕴:南北之秋对比,写南国之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赏玩不到十足”,对比秋的意境姿态;“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荔枝湾的残荷”等景点名胜的自然景观与秋蝉、牵牛花、秋蕊等北国之秋最平凡的景致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黄犬之于骆驼”将南北秋味作喻对比,四组比喻构成排比,写出南方的秋温润明快,北方的秋味悲凉厚重,突出南国秋味和秋色不如北国之秋浓烈、透彻,北国的秋味更有作者喜欢的清凉意味。
北国之秋浓重的清凉更符合作者的心境。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
1.“悲凉”有郁达夫鲜明的个人印记,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个人性格有关系。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三十年代白色恐怖下被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2.“悲凉”更烙有时代的印记,是社会的悲凉,三十年代,国家破落,社会生气不足,百姓无限悲凉,文人雅士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低迷消沉,郁达夫只能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虽暂得恬静、悠闲,而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而是充满矛盾和苦闷。
3. 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作者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审美情趣审美爱好就自然的表现出对悲秋的欣赏偏好,呈现出一种悲凉之美。
三、宏观设计 (深味文化,知人论世,感悟秋士情怀)
(3)文章最后作者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1.这两篇文章中作者以秋为引,借草木摧折有感于宦海沉浮、感叹人生艰辛不易,都是暮年仍不得志的“秋士”之感。作者以古人自比,借两人暗指自己身处悲凉而不得志。秋士际遇与作者革命战士身份吻合,更有情感共鸣。他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口诛笔伐却被迫辗转流离,文学理想、革命使命无法实现。
2.文人 “秋士”自有悲秋情结,更有对秋的情趣和深沉之感。《赤壁赋》中苏东坡超脱旷达,乐观豪迈。而作者所写故都秋景寂寥却不甚落寞、悲凉却不甚惨淡,有一种静谧和空寂的美,有一种内在的质朴美,是文人士大夫的美学之秋,也正是这种秋士风范的气概所在,悲而能壮,哀而不伤,作者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唱出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3.作者心目中的秋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传承,看到古人悲秋情怀,以古人为先导,与古人心心相通情感相系,再悲的秋也能度过。
4.故都的秋,不仅是实体的秋,更是心灵上的对故乡、对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回归。
《秋》教案13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
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图、《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
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
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
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
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佛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秋》教案14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秋》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
《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
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到动的观感变化的描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对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出的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可请学生用诗意的散文语言予以描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作为最能传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传达浓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同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及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等,进一步去感受,不断提升自己炼意、构思、感悟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画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本曲的认识和感悟。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同学间交流、合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该部分呈现了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此曲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白朴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
2.课外积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课外交流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摘录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适当的分析。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积累,拓展视野,增强语文的自学能力。
思路点拨
在本曲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相似的文本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如写秋的诗词作品,及散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在进行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鉴别中,进行高强度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训练。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选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境将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
练习举隅
1.比较阅读: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的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朴:作为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的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之一,白朴也有大量的杂剧作品,课外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秋》教案16
活动目标
能以拓印的手法展示秋树的美。
让幼儿感受到秋季,了解秋季的特点及秋季中树的变化。
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能力,从活动中感知树叶的无私精神。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感受作品的.美感。
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以拓印的手法来完成作品。
难点:了解树木一年四季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树叶 颜料 画纸 课件(秋树、秋景、开场音乐、背景音乐)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幼儿律动随音乐《跟我去郊游》进入班级,“小朋友们,我们的大本营到了,休息一下来欣赏我们在旅途中拍的美景好不好呀?”
二、欣赏
展示课件(秋树、秋天的景观)
三、说一说
老师指向课件(秋树、秋天的景色)
提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是什么季节?
3、树的外衣怎么是花的了?和夏天的一样吗?
幼儿听问题看课件来说一说
老师指向正在落叶的图片问“树叶娃娃怎么了?它们都去哪了?”幼儿想一想回答。老师补充“对了,树叶娃娃很勇敢,被秋风刮到了四面八方也不怕,它们变成很好的肥料,树妈妈到了明年的春天还会穿上漂亮的外衣。今天我们班级有好多树妈妈没有树叶娃娃,小朋友想不想用你们的爱心把树叶娃娃送到树妈妈的怀里啊”
四、做一做
老师示范拓印画,讲明拓印手法。
幼儿小组操作,老师指导并插放背景音乐。
五、展评作品
幼儿展开想象给自己小组作品起名。并粘贴上墙。
活动延伸小朋友们,树叶都落没了,到了冬天它会不会感觉到冷吗?小朋友想一想,我等着你们的答案噢!
小结我们的树妈妈被小朋友不用画笔就打扮的这么漂亮,小朋友们,只要你肯动脑筋,还有很多方法哟。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增强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幼儿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的特点是把秋树扮成童话的色彩,幼儿更加愿意去接纳。
《秋》教案1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读准、读好课文。
教具准备:
有关课件、录音机、枫叶若干片、头饰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3、语文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情入境
1、[多媒体出示]一棵火红的枫树,枫树上有六片枫树叶分别写着“好、友、心、生、村、全”六个生字。
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叶娃娃,她们今天 又来看我们了,大家高兴吗?
师:你们今天还认识她们吧?和她们打个招呼吧!
(生齐读生字两遍)
师:说说你们记住她们名字的好办法。
[多媒体出示]学生认读一个,枫叶飘落一张。
师: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指名说。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秋姑娘都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了 什么 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秋姑娘的信》
[多媒体出示]课题、秋色图
〈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们一定和老师一样,急着想知道答案,那么让我 们一 起去看个究竟吧!
[多媒体出示]秋姑娘图,课文全文。
我们一起来听听播音员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好吗?
[播放录音朗读课文]
师:播音员叔叔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和叔叔比一比呢?请小朋 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表演朗读 等)。
生练读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和播音员叔叔比一比,怎么 样?
生齐读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说说秋姑娘 都给哪些小朋友写了信?
指名说
(师相机贴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的卡通图片)
师:我们能不能把秋姑娘的好朋友合成一句话来说?
[多媒体出示]
说话训练
、 、 、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指名回答
生齐读
师:秋姑娘给这么多的好朋友写了信,怎么送出去呢?需要 找 个邮 递员!老师现在愿意自告奋勇当邮递员,小朋友 们欢迎吗?
师:邮递员阿姨会根据你们的意愿,把信送到你们各学习小 组,不过送信前,阿姨要提几点要求:
1、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读一读信的内容;
2、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3、最后加上动作分角色演一演,可以先讨论再练习。
呆会阿姨对各小组的小朋友要进行评比,谁说得最好,演得最认真,秋姑娘还要发奖!
[多媒体出示]送信图
师分发枫叶形信件
(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交流、表演)
师:老师先请喜欢大雁的小朋友汇报一下小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大雁的信
(1)秋姑娘写给你的信上说了什么?
指名读(相机点拔:“多加小心”要读得重些)
(2)再指名读 (师贴枫叶图)
(3)还有谁要挑战刚才这位同学,认为自己比她读得更 好?
指名读
(4)秋姑娘为什么让大雁“路上多加小心”?
指名说
(5)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秋姑娘对大雁怎么样?
指名说
(6)请小朋友们用大姐姐般关心、体贴的语气来读这封 信。
(7)假如你是秋姑娘,他是大雁,你们互相会说什么? 请大 雁组的同学上台来演一演,怎么样?其他小朋 友认真 看,老师等会请你当评委来点评。
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
(8)请小评委点评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畅所欲言,交流看法。
师: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可等不及了,着急地说:“快, 快,看看秋姑娘给我们的信里说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的信
(1)小青蛙组的小朋友们,你们想怎么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指名读
比赛读
对比读 (师贴枫叶图)
(2)松鼠组的小朋友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是不是想上台演 一 演?
生上台表演。
师相机点拔:秋姑娘为什么叫松鼠准备充足的食品呢?
生自由回答。
师相机指导:从秋姑娘的叮嘱中可看出秋姑娘是一个多么 会关心、体贴朋友的大姐姐啊!谁能把秋姑娘演得更好?
生挑战表演 (师贴枫叶图)
(3)山村孩子组的小朋友们最有耐心了,你们准备怎么 展示自己?
生边朗读边表演 (师贴枫叶图)
(4)喜欢山村孩子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边读边演。
师:小朋友们,秋姑娘除了给这几个朋友写信,还会给谁写信 呢?写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
师:秋姑娘在秋风里,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咦,树上的枫叶都 到哪儿去了?
[多媒体出示]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1)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这两句话。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问一答朗读。
(3)指名读。
( 相机点拔:“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哈”要读出 轻松、愉快的语气。)
(4)再指名读,评议。
(5)同桌配合读。
(6)男、女对读。
(7)师、生合作读。
(8)齐读
师:秋姑娘关心、爱护我们,我们也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想对秋姑娘说些什么呢?可以夸夸 她,可以谢谢她,还可以和秋姑娘说说心里话呢!
全班交流。
师小结:秋姑娘对朋友的关心、体贴值得我们小朋友学习,以 后我 们对待朋友也要关心、体贴!
四:指导读全文
师:小朋友们都这么喜爱秋姑娘,那么,老师愿意用引读的方 式和小朋友们配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我们对秋姑 娘的喜爱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全文
师引读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谁写信?
信上写了什么呢?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这篇课文。相信你们 一定 行!
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内容,加入动作帮助记忆。
五、课外拓展延伸
师:在秋姑娘即将和我们告别之时,关心、爱护我们的秋姑娘 还为 我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
秋姑娘写完了信,冬姑娘就来了。小朋友,你们想想冬姑娘会 用什么写信?又会给谁写信呢?写些什么呢?
聪明的小朋友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可以把你想到的回去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想到的用画笔画出来,下节课展示给同学们看。
师:小朋友们,我们和秋姑娘道别吧!“秋姑娘,再见!”
[多媒体出示]秋姑娘图
字幕:秋姑娘 再见
《秋》教案18
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 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责任备课 修改案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
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
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
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
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责任备课 修改案
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
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
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 wéi hú zhuó fú yuē
诲 惟 鸿鹄 弓缴 弗 若曰
(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
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
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
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1.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责任备课 修改案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五、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附:板书设计
一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
弈秋善弈,诲二人弈 一人…… 曰:非然也。
《秋》教案19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钻、翻,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水果图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初步学习朗诵。
难点:理解动词和重叠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尝试诗歌创编。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个好看的画面,认真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播放PPT)
提问:(1)这是什么季节?(秋天)(2)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
2、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色彩美。
师:秋天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有黄色、有红色、有金色,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关于秋天的颜色的诗歌。(音乐:秋日的私语)
教师朗诵诗歌一遍。(音乐停)
3、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吧。(音乐:秋日私语)幼儿跟念。
提问:诗歌中所说的梨、枣、苹果是怎么样的?风娃娃又在干什么呢?
4、完整朗诵诗歌。
师:秋天多美啊,我们一起用很美的声音把诗歌朗诵一遍。
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和观看秋天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学习诗歌。
师:老师在教室的周围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图片,请小朋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水果,把手中的水果图片按照诗歌内容,边编诗歌,边贴到果树上,把你编的诗歌念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幼儿仿编,教师巡回指导。(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编的诗歌吧。
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图片粘帖,引导幼儿仿编诗中的其中一句。
5、活动结束。
《秋》教案20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的色彩和秋收的景象,学习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体验收获的喜悦心情。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替换诗歌中的水果,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3、能积极参与诗歌仿编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秋的画报》、水果图片、固体胶。
2、自制《秋的画报》供仿编使用。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出秋天的话题。
1、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来了,水果也丰收了,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呢?这些水果是什么颜色的?
2、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师幼共同学习诗歌《秋的画报》,感受诗歌的意境。
1、师:老师把小朋友讲的这些秋天的水果,编成了一首美丽的诗歌,小朋友想听一听吗?。
2、教师朗诵后提问: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请你用诗歌里的话说一说!XXX的梨、XXX的枣等。小朋友边回答教师边出示图谱,并帮助幼儿理解,学说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
3、小朋友看着图谱集体念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教师带领小朋友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诗歌里是谁钻进了树林?为什么说风娃娃在翻着彩色的画报?为什么把树林比作画报呢?(引导幼儿从树叶和水果的颜色说一说)
5、教师带领幼儿第二次共同朗诵诗歌。
6、师:咦,这么好听的诗歌,缺了什么呢?小朋友想一想,哦原来少了名字,我们一起帮它取一个好吗?(若干幼儿回答)
7、师:小朋友真聪明,取得名字很好听,老师这里有个更合适的名字“秋的画报”,小朋友一起念一遍。
8、教师给诗歌加上名字(出示字条)再次请幼儿完整地朗诵诗歌。
9、《秋的.画报》真美!谁能用好听的声音上来念一念呢?(请1—2位幼儿)
三、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
1、师:除了诗歌里说到的这些水果,在秋天的树林里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请小朋友从椅子底下拿出水果贴到“秋的画报”里)
2、启发幼儿替换诗歌中水果的名称,请1—2位幼儿上来念一下创编的诗歌。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有感情地朗诵仿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