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发布者:金华大帅 时间:2022-11-15 11:26

经济改革(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国际音标:[pʲɪrʲɪˈstrojkə])是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1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5、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①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__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原因:“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并且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第(2)问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3)认识要体现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要协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发展的“加快发展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3分)(3)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2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2.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4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l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l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l 3)农业的相对落后;

l 4)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4.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l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l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l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四.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六.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 社会主义向。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4、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思维导图及表格等信息技术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