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秦朝历史教案

发布者:淮南为桔 时间:2022-11-15 11:26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秦朝历史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高中秦朝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

高中秦朝历史教案2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二)能力目标:

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习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

九、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六合”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习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中国(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师:“秦王扫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师:秦王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p45,p65页材料多媒体,可以将此材料展示在多媒体上)

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顺应了,结束了,开创了。便于学生记住知识)

师:完成统一阶段我们需要记忆哪些知识呢?哪位同学总结一下?生回答。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朝完成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师过渡: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来巩固政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做法。

二、巩固统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师: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师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伴随着皇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开启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

大家看书,秦朝的中央机关的设置情况如何?

生看书66页回答。师:经过考虑,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课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师:“三公”分别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

师: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师过渡:有人帮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师: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请大家回忆我们以前讲过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与郡县制形成一种对比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中央郡在地方县里师展示(中央集权示意图)课件并解读:至此,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形成了,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谓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师:除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分成四个组,由四个组通过讨论合作得出结论。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经济组问题

情境资料:情景一:秦统一初“市场”上的情况:市场上有许多摊位,包括原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人。其中有拿刀币的,有拿铲币的,有拿铜币的,有拿贝币的……好多摊主在交换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乱。情景二:秦朝统一以后,在咸阳举行了一次“商贸会”,当时各地区的商人都来到咸阳。在“商贸会”上,由于各国度量不统一,在交换中出现许多差错。如买一尺布,到三个摊位就有三个尺度。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这种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发展?如果你作为秦始皇,你该如何做?再设想一下,这样做秦朝的发展前景如何?(结合课本66页第二自然段和67页第一自然段)师: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那么,秦始皇对文化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巩固其统治的情况如何?我们来看:

思想文化组问题

史料记载一: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马”和“安”字,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怎么解决呢?史料记载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了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以及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第二年,他发现有人暗中批评他,攻击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牵连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师: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焚书坑儒虽然一时巩固了统一,但是秦始皇这种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巩固自己边疆的呢?

军事问题组

师: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然后回答:1、秦是怎样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2、从地图找到长城的起止点?

3、你怎样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

师:的确,长城的修建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结:完成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简表。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探讨了他为实现和巩固统一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前,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修筑长城。

师总结: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第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朝着统一大

高中秦朝历史教案3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_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时间策略顺序意义长平之战

皇帝阳陵虎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李斯

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小篆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秦的统一在历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高中秦朝历史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秦朝暴 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 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 政;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的暴 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策略

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 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建立者秦王嬴政有这样一种想法:(PPT展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历史的发展与秦始皇的初衷是否一致?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梦回大秦帝国,一探其究竟,请同学们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那么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学习的夏商周,每个朝代都历经几百年)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让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

设计意图:用PPT展示上述两则史料,并且把“秦亡于政中的‘政’和“秦亡于暴 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中的‘暴 政和无道’”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更好的引出对秦的暴 政的学习。

师: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秦的暴 政”导致了秦的灭亡,那么秦的暴 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目(课本47页—48页),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标注出这个问题。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根据刚才的学习,看一下这几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秦暴 政的哪些方面?

PPT依次展示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从而导致了“男子力耕不足饷粮,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秦朝的刑法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处罚,而且一人有罪,家族邻居都要受牵连,每年被处以各类刑法的人多达100多万。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四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生:依次回答出答案──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 暴。

师:面对如此残 暴的统治,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有史料记载:(PPT展示以下内容)

天下苦秦久已。——《史记·陈涉世家》

丁男被甲,丁女传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意思就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劳役,百姓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走投无路,往往自 杀于路边的大树,相隔不远就可以见到一自 杀者。)

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面对如此“状况”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就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肯定有学生会说“起义,或_秦朝”之类的,这时老师应顺着学生的观点继续向下说。

师: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吗?当然不是,秦的暴 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等待时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

用PPT展示这次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大致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些主要字眼。并用PPT展示出相关问题,并配大泽乡起义图片。

学自主学习,同时在课本上标注相关问题。

(此时教师可适当地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个别学生做适当的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这里可以多找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展示,并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说的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出起义的原因──戍边遇雨误期要被处斩;同时给学生补充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这是中国历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 政树立了榜样。之后,根据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给学生简单归纳一个“范例”,即告诉学生学习农民起义或是一次战争时可以从原因、时间、地点、或双方、过程、结果及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为后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

陈胜,字涉,所以又叫陈涉。农民出身,少年的时候曾经在富人家里做佣工,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说:“以后如果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哟!”大家都觉得好笑:“咱们给别人种田,哪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点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麻雀怎么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后来他也用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PPT展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 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_秦的统治才是的希望与出路。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 政,而“遇雨误期”则是直接原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 潮。

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

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

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

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本49页中间自然段并作答。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强大的秦朝仅持续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这两大“功臣”由谁来“统治天下”呢?为此两人又进行了四年的帝位争夺战,历称为“楚汉之争”,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1.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

师:对,楚汉之争不再属于农民起义了,而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情感升华,以史为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强大的秦朝因暴 政而亡,楚汉之争项羽败刘邦胜这两件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

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快速记忆本课所学知识。

高中秦朝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此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秦朝,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商鞅变法的意义?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⑴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⑵主观条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赢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措施:

①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

②取消“逐客令”,搜罗任用外来人才;

③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2.统一的过程及措施

①灭六国:结合《秦灭六国形势示意图》,讲清: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

__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

都咸阳。

②平越族:

a.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

流域。他们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靠渔猎过活。

b.公元前2__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设置桂林、

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c.秦朝迁徙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

随之传人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d.在秦军攻打越族的时候,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秦政府派史禄负责开凿了灵

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

③击匈奴:结合《秦朝长城》讲清以下内容:

a.秦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

b.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c.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有的秦、赵、燕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

伸出去,西起临挑、东抵辽东。这道城防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

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历史上农牧分界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3.秦朝的疆域(对照《秦朝疆域》图)

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⑴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皇帝,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始皇帝”;

b.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

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c.影响: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

b.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这些机构负责管理百

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c.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

地方权力。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a.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同时也参照了东方六国的律令。

b.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④销毁天下兵器,迁徙六国富豪,其目的是防止百姓造反和六国贵族的反秦势力。

⑵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

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

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

②统一度量衡;

a.引导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

b.指出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

③统一货币;

a.引导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

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

b.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

的统一。

④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

a.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 6尺等于1. 5m),

史称“车同轨”。

b.“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⑶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即统一文字。

a.指出小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c.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a.主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客观消极影响: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

官吏)。

b.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⑴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⑵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

①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等;征发徭役,筑长城,开灵渠,

戍边塞,修驰道等。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②刑罚严酷。秦的刑罚名目繁多,对农民和奴隶往往轻罪重刑,从严惩处,一人犯罪,

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③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秦朝的田租、户赋要占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已是相当沉重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捐税,农民很难承受。

④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注意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①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

a.公元前2__年大泽乡起义;

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c.陈胜、吴广兵败被害;

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

②刘邦、项羽领导起义

a.公元前2__年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

b.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

c.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意义

①直接意义:

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c.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②间接意义:

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