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1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 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 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 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李连杰、施瓦辛格、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 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 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备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 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2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位于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上承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即百家争鸣的萌芽时期,下启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百家争鸣结束,儒家思想确立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本课教材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20道选择题,3道简答题。山东4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1.(2012·山东文综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
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 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
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
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
环节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
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
1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
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
2, 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3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