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华师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一起看看高中历史教案华师大!欢迎查阅!
高中历史教案华师大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五: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六: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高中历史教案华师大2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__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高中历史教案华师大3
1、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对抗战的危害;南京大屠杀(时间、经过、被杀人数)。 2、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以下几点:(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共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3)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来__的妄想,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使中国丢失了华北、 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4)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分析国民政府要抗战初期的功过,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看问题的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四)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杀。难点是:对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功与过的评价。二、教学教法:
高二历史说课稿神圣抗战的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纪录片片断、照片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简要地回顾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我东北、华北、华东的侵略活动,说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二)讲授新课:
一、以图说文,介绍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战的爆发。 在本目的讲解中,注意使用课本中的《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来说明卢沟桥在军事上重要地位。并结合课件,简要讲述事变的经过和二十九军将士英勇抵抗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二、联系旧知识,认识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的经过。 在讲述本目之前 ,应提醒学生注意标题中的“正式建立”这四个字,并引导学生回忆西安事变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的情况,然后分四步(即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结合课件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最后讲明其重大历史意义。三、讲、读、观察相结合,了解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战。 在讲述本目之前,应向学生说明抗战一开始就存在两个战场,即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本目讲的是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将在以后讲述。接着讲述日本在占领平津之后,制定了三个月__的狂妄战略计划,以使学生对日本的全面进攻有一个总的了解。面对日本的全面进攻,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比较努力地进行了抵抗,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结合课件,重点讲述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在讲述淞沪会战中,课文中的小字部份宝山县城姚子青营守城殉国和谢晋元团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应让学生认真阅读。注意:在讲述淞沪会战结束,南京失守后,将教材放在最后面的“南京大屠杀”一目作为一个小点提前讲述,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时间概念上的连续性。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并结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份,要求学生记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被杀人数,从而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以使学生牢记这一深仇大恨。 在讲述平型关大捷时,要求学生记忆时间、我方参战部队、歼敌人数和在抗战的地位(即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通过演示课件中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情况。同时提醒学生学生注意:尽管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但整个太原会战是失败了(为以后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 在讲述台儿庄战役时,要求学生记忆时间、中国军队指挥官、歼敌人数及在抗战的地位(即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通过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战的激烈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同时了解尽管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但整个徐州会战以失败而告终。 在讲述完武汉会战之后,引用毛泽东的话:“从一九三七七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那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军队和在战争中牺牲的官兵,都应受到崇敬和纪念。”对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作战情况作一个小结。 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队一度英勇抵抗,并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却不断丧师失地,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因为国民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具体分析:片面抗战路线即不发动群众,单独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因为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和人民是对立的。它害怕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因此不敢发动人民战争。最后指出片面抗战路线的严重危害:使中国丢掉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三)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小结及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时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