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教案参考
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历史学才能实现。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的有关教案,欢迎查阅!
初中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初中历史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
活动过程:
一、我来说背景
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
二、我是商鞅
学生介绍商鞅
三、商鞅变法
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
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
1、分组讨论:
(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
(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
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3、学生讨论交流。(启示:任何变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我来评商鞅
课件出示:
司马迁说,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制,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苏轼说,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虽然使秦国骤然富强,并统一全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灭亡。
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评论?(小组讨论交流)
六、以史为鉴
1、提问: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统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创新进取精神
2、你能说说秦国由弱到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这些经验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吗?我们应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强国之路,我国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教育。)
七、课外探究
战国时期各国都纷纷变法,请你查一查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及其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提示: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等)
初中历史教案3
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2、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3、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资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的军事家。2、教学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思考引导法图示说明分析归纳比较六、教学用具课件图示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展示年代示意图)
公元前771年西周结束以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到洛邑,周王朝的历史得到继续,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相继争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周王朝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当时的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春秋之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战国争雄。
阅读教材资料,介绍这段时间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展示赏功宴乐铜壶)
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
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而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勾践所在的越国,虽然地盘不小,但其整实力较弱,在战国中期被楚国灭亡。
思考:如何理解“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
周王已无足轻重----说明周王室还存在,但王权衰落,实际已经成为小国。春秋时,各大国表面上还尊敬周王,但此时,大国已经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时绝不言王矣。
诸侯国也更少----诸侯国在西周中后期有几百个,春秋时期有140多个,战国初期减少到20多个,主要有七个(齐、楚、燕、韩、赵、魏、秦),它们长期左右形势的发展,其余如宋、卫、鲁、曾、邹等都是小国。战国后期,秦国势力强大。诸侯国的大量减少,说明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也说明当时的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方法:齐楚秦燕--东南西北赵魏韩---上中下.战国七雄简表---记住战国七雄的都城及新旧称呼,同时课件介绍当时都城的发展。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
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各自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他们的改革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队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变法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这也为他们在诸侯战争中取得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归纳战国时期的战争,他们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特点,请同学位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回答: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如下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武器改进,铁兵器出现(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兵器);
军队构成变化,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的兵种;(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骑兵和步兵图);攻防技术提高(都城和边境修建坚固的工事,课件展示各国修建的长城)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兵额增加—秦国带甲百万,魏国带甲36万,赵国数十万。长平之战,赵军被杀40多万,秦将王翦攻楚,带兵60万)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学生阅读了解)
围魏救赵(也称桂陵之战)十几年过去后,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时期最的军事家。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在今山东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田忌赛马)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国和秦国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三、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这种联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同学们自学张仪说楚。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学习测评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D)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B)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B)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4.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C)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5.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B)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6.“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B)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7.《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A)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争特点:
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三、合纵与连横
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苏秦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
初中历史教案4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始祖。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与实质。
2.培养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应正历史的基本方法。
3.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
1.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构成和实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学法指导】
独立预习,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合作讨论。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自主检测:
.1、远古时,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的___和___领导的两个部落十分有名。在东方,____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2、___战胜___以后,两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不断融合邻近的部落,构成后来___族的主干。
3、华夏族尊奉的祖先是___和___。
4、黄帝以后很久,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___、___、____,他们都是经过民主推选实现的,在历这一制度被称为“____”。其中在治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___。
二、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3、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才德D.门第
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
3、下列各项,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女娲B.黄帝C.炎帝D.禹
5.今天汉族的前身是()
A.蚩尤部落B.华夏族C.匈奴族D.东夷部落
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B.部落首领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
7.传说中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舜②尧③禹④黄帝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
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礼记•礼运篇》
(1)《礼记》中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
(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
(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并逐渐掌握方法。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课本p16学习测评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自觉预习,独立完成。
有疑惑一定要记下来。
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展示,(可以抽取一三五组到黑板前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二四六组准备评价,不参加展示的同学应认真倾听或认真观察展示情况,随时准备补充或更正,2、展示完毕后,进行互评(可以生生互评,组组互评,也可以师生共评。)
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育教案参考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教案参考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合集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 2020秋季开学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篇
★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 关于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合集总汇
★ 关于初中七年级《战国争雄》历史教案范文合集
★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