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外世交历史局面文化教案优秀范文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冷战中的对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希望你们能喜欢,
精选中外世交历史局面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yuezhan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十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精选中外世交历史局面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二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zhengzhidongdai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精选中外世交历史局面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
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丘吉尔“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46年3月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在美国小城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次演说很快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那么,什么是冷战?它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给刚刚和平的世界带来了什么?
【展示目标】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自主预习】
独立完成“知识梳理”。 同桌之间通对答案。提出疑问。
【合作探究】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2)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2、表现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fangong、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liuxue86.com
二、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