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15篇

发布者:永爱善良小天使 时间:2023-2-11 00:33

语文教案范文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范文15篇

语文教案范文1

(五年级下册2单元第五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三)过程和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童年这首诗。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作者介绍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2)识字

牧:mù,“牛”撇要短,竖长而挺拔。组词:牧童、牧场、放牧

蓑:suō,中间横左右出头,下部笔画舒展,下部是衰,不是哀。

组词:蓑衣、蓑笠

(3)课文详解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弄”:逗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量,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越野里的草地上。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的写了下来,却让读者不仅浮想联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4)主题思想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

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牧童》这首诗,说说整体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6)从《牧童》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与恬静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学习第二首诗。

(1)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诚斋集》

(2)识字

篙:gā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头,上下结构,组词:长篙 棹:zhào,船桨。木字旁,左右结构,组词:棹夫

遮:zhē,掩盖。“庶”写紧凑,四点相协调,组词:遮盖、遮挡

(3)课文详解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怪生:怪不得)

这里省略了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主题思想

《舟过安仁》描写了两个无忧无虑的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展示了儿童特

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了他们的聪明伶俐。

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感受意境 。

1.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一)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二)识字

醉 :zùi,左右同宽,“酉”写的略长。组词:醉酒、陶醉

媚:mèi,左窄右宽,“眉”字撇写的舒展些。组词:明媚、献媚

(三)释题

1.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词,诗歌的一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即曲调。清平乐(yuè)即是词的词牌名。

2.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感受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相媚好”:这里指相互逗趣、取乐)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亡赖,同无赖,指顽皮淘气。)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二)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三)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语文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朗读法 讨论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二、激趣导入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

三、探究感悟:

(一)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找直接写北京胡同的文段。

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生:默读文字,谈自己的

(二)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生:写了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

师: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但在文中却还写到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请问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种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首先,家乡同北京一样,也有着“苍凉的历史”,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给了作者许多共同的感受。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长,但没有在四合院里住过,她那种“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写出家乡的小巷带有的尘埃气息的旧事,才能表达出像作者这样的.都市人“回归从前的愿望”。 3 师:文章除了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哪种呢?

生:议论。

师:请学生讨论评价认为精彩的议论文段。

师:重点讲解作者所认为的“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生:“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你觉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呢? 生:自由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师: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现有必要吗?

生:思考、论论、回答

师:这些议论性段落穿插于记叙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夹续夹议的结构,不仅把文章中对家乡小巷的描写与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化了对胡同的叙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迁移:

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

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四合院 路边的树 晾衣绳

北京的胡同 推车卖货的老人 车铃声

炒菜作饭的响动及其香味

树下聊天的人 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 韧性

路边的树

卖冰棒的老奶奶 家乡的小巷 买糖果、积糖纸

槐树铁丝上变换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语文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读文和搜集的资料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指南针),对了,谁知道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

师:那你知道吗?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天然的指南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初次读文可要读准字音啊!

2、自由读读得那么认真,谁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找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行吗?你们想怎么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问: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生汇报,师板书)。

3、他们俩合作读得那么愉快,其他你们呢读得怎么样,想不想试试,和你的同桌合作读一读,不管谁读时,另一个同学都要仔细听,帮他纠正读得不准的音和读不通顺的句子。

问:刚才你的小伙伴帮助你纠正了哪个音,哪句话。

4、看来同学们读得认真,听的仔细,表现这么好,我给你们请来了几位客人,看看你们还认不认识,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一个,加点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指名汇报)

盏:文中说谁是盏指路灯(课件),读读这句话,想想把什么比作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呢?

5、你们可真行,这么知的时候里不但认识了这么多字,还会用它们,现在就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先读一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后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三、细读、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指名说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安慰迷路的人呢?

2、有了你的安慰迷路的人一定不会慌张,况且大自然还有那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怎样利用它们来辨别方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小节,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想把这部分内容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一边想选择一种自己比较熟悉或最喜欢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向大家介绍。

(1)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谁想扮演这个忠实的`向导太阳,再读读这个小节,其他同学看屏幕。

(2)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看,北极星是盏,它永远,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3)问:要是碰上了阴雨天,太阳和北极星又不能来帮忙,这回怎么办哪?(指名读)(课件)合作读

(枝叶稠的是指哪面)?

(4)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问: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

师:你们清楚了吗,沟渠里的积雪北面向阳,所以化得快。

过渡: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找几个小朋友读读25小节,把它们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吧!(指4个同学读)

3、老师知道你们也是乐于观察,愿意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同学,你们一定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吧!能给大家讲讲吗?

4、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你想不想把它们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告诉其他人呢?(出示课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接着这段话告诉人们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还能利用什么怎样分辩方向先自己练着说一说,一会进行汇报。

5、正因为我们掌握了利用这些天然的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方法,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告诉我们生齐读。

四、总结

是啊!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需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语文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 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子。会写新偏旁“羊”和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三个小孩忘我、 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通过前后两次游戏的对比,并结合读中感悟,揭示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用的瓶子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板题质疑。

1、师: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请举手,并举出具体 的事例。

2、请三个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做枯井逃生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借机导入,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环节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1、自由读。注意读音、语气、停顿。

2、同桌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朗读展示。检查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2、合作讨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 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个游戏结束后美国教育家为什么那么激动,而且称赞这三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想,从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感悟三个孩子所具有的爱心和忘我、无畏的品格。)

3、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要人物的动作、 神态,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表述时能够更具体。)

四、汇报交流,尝试表演。

1、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聪明是什么”。

2、表演改编的课本剧。 (本环节通过表演,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点后,进一步 理解课文主旨。)

五、扩展延伸,加深感悟。

1、游戏拼图。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想象,动手拼图,然后展示。

2、说说你与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 而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六、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学生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2、师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再做游戏成功那当然是意料 之中的事,但很多时候大灾大难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像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的老师是聪明的,他用大爱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谓。英雄林昊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捍卫了班长的职责。聪明的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聪明人吗?”

语文教案范文5

教学主题:语海畅游、读读猜猜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动物、猜字谜等形式进行识字。

2.通过对比形近字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生字。

3.通过猜谜语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照样子说一说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内容分析

“语文百花园四”的“语海畅游”和“读读猜猜”两个栏目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动物、猜字谜等进行多渠道识字;通过对比形近字让学生复习前班学过的生字;通过猜谜语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照样子说一说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学重点是:(1)“我爱识字”——动物园。(2)“比一比”。教学难点是:第二题“比一比”。

三、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在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和方法,掌握了熟字增减笔画识字的方法,本课巩固识字方法;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丰富、富有想象的特点,本课安排了猜谜语活动,包括字谜和物谜。

四、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在“乐中学,趣中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百花园中玩一玩,你们想去吗?这个百花园的名字叫“语文百花园”。(出示课件——一个百花园,拱形门上写着“语文百花园”)百花园中的知识可丰富了,相信同学们在里面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

点评:导入有新意,把学习当作去“百花园里玩一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参观“动物园”。(学习语海畅游第一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动物园”。(师:瞧!这是百花园中的“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多了,你认识它们吗?)

2.指名说。(在说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3.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图下面的词语,边读边找出图中对应的动物。

4.同桌合作,一人读词语,一个指对应的动物。

5.分别去掉图及生字上面的拼音,四人小组互读这些词语,不会读的向同学请教。

6.看图贴字:出示一幅“动物园”图,让学生抽认词语卡片,然后贴到图上相应的动物身上。

7.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语来说一句话。

8.师小结。(出示课件:一只小青蛙一边跳一边说“你们真棒!”)

点评: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很有创意,分别命名为“参观动物园”“逛游识字园”“勇闯猜谜宫”“漫步句子林”,变学为玩,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充分利用图画,让学生认识动物,读准字音,通过动眼、动口、动手等多项活动进行结合识字。

三、逛游“识字园”。(学习语海畅游第二题)

1.师引入:参观完动物园,咱们继续往前走吧!哟,前面就是识字园了,咱们进去逛逛吧!(出示多媒体画面——“识字园”。)

2.出示要对比的各组字,自己先读一读,比一比。

3.同桌互相说一说各组字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说说各组字有什么不同。

5.指导学生用“了——子”、“人——个”这两组字分别组词。

6.学生拿出字卡,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组词,互相纠正组错的词,有不懂的向同学请教。

7.师检查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组词的字,然后小结。(出示课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识字园”上说:“你们的识字顶呱呱!”)

点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识字。通过读一读、比一比辨别形近字,运用字卡进行小组交流组词,纠正错字,教学扎实有效。

四、勇闯“猜谜宫”。

(一)学习语海畅游第三题。

1.师引入: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猜谜宫”。)

2.出示课本第三题的图。并听录音,猜出其中的字谜。

3.自由找伙伴说一说自己搜集的字谜,猜一猜。

4.全班交流猜字谜。

5.做猜字谜游戏——摘苹果。(出示课件:一棵苹果树,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上写的字谜有“一头大一头小”“不上不下”“大一点”“一人”“二人”“两棵树”“十撇”“口中口”等。学生每答对一个字谜。鼠标点击苹果,苹果就会下落。)

(二)学习读读猜猜。

1.学生自读谜语。

2.指名读谜语,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学生说出谜底。

4.教师补充三则谜语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

鼻子像钩子,

耳朵像扇子,

四肢像柱子,

身体像房子。

(猜一种动物)

水儿见我皱眉,

树儿见我点头,

花儿见我弯腰,

云儿见我逃走。

(猜一种自然现象)

像糖不是糖,

有圆也有方,

帮你改错字,

自己不怕脏。

(猜一种文具)

5.教师小结。

点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猜谜”的活用,使古板的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放飞想像,启迪思维。

五、漫步“句子林”。(学习语海畅游第四题)

1.教师引入并出示课件——“句子林”,齐读题目的要求。

2.齐读例句:爸爸看书,妈妈看书,我也看书。

3.出示课文中要求补充说的句子:

爸爸,妈妈,我也,我。

4.同桌互说句子,互相纠正。

5.指名说。

6.补充练习:学会了,学会了。

点评:学习规范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照样子说话,让学生充分地说,是训练学习说话能力。

六、教师总结。

今天,同学们游览了语文百花园,收获真不少。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新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语文百花园中的小主人,收获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识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识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

2.小学生富有想象力,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谜活动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很有效的方法,可鼓励学生在课余举行一些生动有趣的猜谜活动。

语文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欣赏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范文7

知识技能:

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光辉、水天一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聚好的语段。

3.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识,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

感情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的写作次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 具:

图片、或相应的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金碧辉煌 回廊环绕 三层三檐 水天一色 碧波万顷

一、导入

读了这些词,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这就是江南第一楼的美丽景色。

板书课题齐读:27、江南第一楼

释题:“第一”是什么意思?

师: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呢?它有何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岳阳楼,去饱览它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指名说中心句,板书:浩瀚的洞庭 壮美的楼阁 不朽的诗文 动人的传说

3、齐读中心句,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可以加上关联词。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浩瀚的洞庭、动人的传说。

三、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去看看,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理解“品”字形,请学生画一画。

1、楼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来说说?(壮美) 从哪些词你体会到了岳阳楼的壮美?(飞檐高高翘起)

师: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庄重而精致。

2、阳楼不仅外观壮美,更让世人惊叹的是它的内部结构,整座楼,没有一根钉子,一块砖。

出示课件:

3、指导读

四、指导学生自由学课文

师:老师带着你们欣赏了壮美的楼阁,走进岳阳楼的大门你会看到什么,老师想请一位小导游来为我们介绍。

不朽的诗文:

提到岳阳楼就会想起一个人——范仲淹,简介范仲淹: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虽然仕途坎坷,受到同僚的排挤,但他始终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北宋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重修岳阳楼,并请他的好友范仲淹写下千了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文章气势磅礴,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嵩高人格的文化积淀,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齐读,背诵

师:《岳阳楼记》为岳阳楼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此岳阳楼声名鹊起,名扬天下。

4、历代文人骚客经过岳阳楼都会留下传世名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面对浩瀚的洞庭湖写下了《望洞庭》

指名读古诗,齐读

浩瀚的洞庭

1、登上岳阳楼可以欣赏到什么美景呢?

师:站在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引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学生接读 洞庭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名读

3、出示课件欣赏

4、多美的洞庭湖我们再读读,配乐齐读。

师:浩瀚的洞庭湖为岳阳楼披上了一件秀丽的外衣。

动人的传说

1、指名介绍动人的传说

2、学习:翡翠似的小山,指君山

齐读这一句

3、哪几个词让你感动?

4、指名读这个动人的传说。

5、引导学生学习一个有关君山的传说。

五、小结写作方法

1、本文不但语言美,结构也美,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移步换景

2、布置作业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六、总结

欣赏了江南第一楼,你有什么感受?

师:虽然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从此你对岳阳楼不再陌生,它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它就是——江南第一楼岳阳楼。

语文教案范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背《登鹳雀楼》

2、今天我们要学习陈毅爷爷写的一首诗《青松》

3、板书课题

4、简介陈毅

二、初读指导

1、师范读

2、自由试读,画出生字词

3、出示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揭示生字:雪压挺且

(2)联系上下文,结合看插图,初步理解雪压挺的意思

(3)指名试读第一二句

4、出示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化是融化的意思

(2)待到的待读第四声,意思有A对待B招待C等待D需要E打算等,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中,待的意思是等待

(3)各自试读,指名朗读第三四句。

三、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2、你已经基本理解了意思还有谁能联系课文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来讲讲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四行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高洁是高尚、纯洁的意思,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2)这是不是仅仅指青松来说的?

(3)小结:通过写青松来赞颂跟青松一样的人,要经得起恶劣环境的锻炼和考验

4、朗读全诗

5、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各自练说,同桌互说,指名当众讲诗的意思

四、课堂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和字,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且()()化()()

2、比较下面的两组字,再分别组词

且()花()青()睛()

直()化()情()晴()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化:左边是撇不是横

压:注意横的长短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且,第五笔的横最长

3、描红练习

二、朗读指导

1、指导停顿

2、小结:讨论停顿处理

3、研究基调:赞美青松

4、练习朗读,指读评议

三、背诵指导

1、熟读全诗,自己试背

2、练背指背

四、课堂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板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景(所见)不怕重压。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情(所想)高尚纯洁

语文教案范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3、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懂得热爱、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

了解鲤鱼溪的奇妙,体会村民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 (师指,生读课题)

2、师问:什么样的鲤鱼溪?为什么说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呢?你看到的鲤鱼溪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多)(板书) 哪个词更能体现出数量多呢?(六、七千)

2、在一条长一公里的小溪中,宽仅有两三米的小溪中,竟然游着六、七千条鲤鱼,多不多啊?(多)学生读。

3、你在这句话中,还能体会到什么?(颜色多)

4、这么多颜色,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鲤鱼溪呢?用一个词概括(板书:积累词语) 六七千条………。。这么多的鲤鱼,你有什么感受啊(美),读一读。

5、这条小溪这么与众不同,在这条清澈的小溪中,生活着六七千条鲤鱼,在阳光照耀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这种景象是多么的奇妙啊!(课件:鲤鱼溪图片)请你试着把这种美,这种奇妙读出来。

6、学生自读,指名读。

过渡:这条溪还有更奇妙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后回答:这条鲤鱼溪有什么奇妙之处?(课件:第二自然段内容)

2、还有不怕人的鲤鱼呢,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鲤鱼不怕人呢,请你快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3、随机处理“成群结队,游来游去,咬住,叼走、顽皮”等词语,(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在村民的面前,鲤鱼就象什么一样啊?(顽皮的小孩子)小鲤鱼在跟村民做什么呢?你在生活中喜欢跟谁开玩笑呢?说明鲤鱼跟村民就象亲人,朋友一样。他们从祖先一起生活,共同生活了7百年了。他们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景象呢,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好)师读,学生表演。

5、 在村民面前表现的`就象小孩子一样的鲤鱼还有什么不怕人的地方呢?找一找,读一读。(游客)

6、理解:驯顺。(板书 词语积累)如果你是小鲤鱼的话,当游客抚摸你时,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7、你想的真好,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在鲤鱼溪里面的小鲤鱼有时候被人抱起,它都不会逃走。多么可爱的鲤鱼啊?谁愿意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8、小鲤鱼在村民面前这样的淘气顽皮,在游客面前又这样的驯顺都说明小鲤鱼(不怕人)这些都是围绕着二自然段中的那句话写的啊?(溪中的鲤鱼不怕人)(课件:二段,重点句划线)我们就把这句话叫做这个自然段的重点句,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9、生活中竟然真有不怕人的鲤鱼,老师真喜欢它们,你们呢?(喜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好吗?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鲤鱼在村民面前的表现,女生读鲤鱼在游人面前的表现。

过渡: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不怕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学生自读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这个那句话写的?请你用曲线画下来。

2、请你读一读后面的句子,看一看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3、随机处理:公约、鱼坟等词语

4、为什么村民对鲤鱼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因为——,所以村民对鲤鱼的感情很深。)

5、人和鱼之间拥有这么美好的感情,多么奇妙啊,请你来读一读。

6、这篇课文学到这里,现在你能说说在福建省周宁县的鲤鱼溪为什么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了吗?(课件:因为——,所以是一条奇妙的鲤鱼溪)

三、拓展升华

(一) 学完着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村民,游客,小鲤鱼说些什么呢?教师追问你喜欢这里的鲤鱼吗?

(二)总结

世世代代生活在鲤鱼溪的村民他们勤劳善良,他们就象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着小鲤鱼,我们就应该象他们一样把动物也当成亲人、朋友,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奇妙的世界,奇妙的鲤鱼溪。

语文教案范文10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语文教案范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给老师以掌声,给听课老师掌声,以表示欢迎,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2、正是同学们的掌声,使一个女孩改变了,这个不幸却又幸运的女孩是谁?(英子)

二、文本对话,感受掌声魅力

1、请轻读掌声前的部分,画出有关句子和词语,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抓住重点词句)

(1)、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开

(2)、英子立刻把头低下

(3)、英子犹豫……

2、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心理会怎么想?

3、你们心目中的'英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课文怎么写?

4、是什么力量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改变?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

5、采访同学们,你为什么给英子送去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6、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此时她一摇一晃走下讲台,这与刚才走上讲台感觉一样吗?如果你是英子,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如果没有__________ ,我就_________ 。

因为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 。

三、总结升华

四、课外延伸

1、上中学后,英子来信了,快来读读,从信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给英子回信

3、老师赠言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爱的名言

2、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范文12

教材分析:《练习6》安排了五个项目,重点是语文与生活(内容是有趣的倒顺词)和口语交际(内容是说出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两部分。

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磅礴力量。

2.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2. 培养学生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从名言中受到教育。

第一课时(灵活可以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倒顺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磅礴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1.相声《有趣的倒顺词》录音。2.准备好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新词。我们来听一段相声

(2)教师播放《有趣的倒顺词》,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article/(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一对倒顺词。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到的倒顺词。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3)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学生对照题中的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3)先集体练读,同桌练背,再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着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觉。

(3)拓展。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诗篇,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练习6,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练习6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范文13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语文教案范文14

教学内容:

关心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及作息时间,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把自己想说的话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了解父母的工作,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亲情”这一单元,使我们感到亲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那作为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对父母的工作和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将自己了解的在班上进行交流,并写下来。

二 互相交流,感受父母的辛劳

1 同桌交流所了解的信息。

2 指名全班交流,老师点拨。

三 指导写文

1 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2 师指导:充分利用手上收集到的资料,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

要求:语句要流畅,内容要真实。

四 老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 学生打草稿。

二 师巡视并单独指导。

语文教案范文15

教学目标 :

1.认识6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3.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难点 :

1.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音节:

2.读字卡片:

二、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北京动物园门口图。你们看这是哪儿呀!老师今天带你们到动物园看一看好吗?电脑出示6种小动物。你们看看有几种小动物呀!他们都是谁呀?板书: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它们来到一起想玩儿一个“”的游戏。这几个小动物是怎样的,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小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把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的两个学生轮流读,相互正音。

4.教师出示卡片,检查6个生字和9个会认字的字音认读情况。对于学生难读准的`“长”、“伞”、“短、兔、松、鼠”的音,应多读,重点指导。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大家看看这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

2.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己出声读读这两段,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问号。

师讲:第一自然段中的每句话最后都是这样的标点符号“?”(板书)。这个标点叫问号。凡是句尾有问号的句子就表示问话,读的时候语调上扬,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3)指导读第一段。

①教师范读第一段。

②学生自己练习读。

③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④指名读。

(4)指导读第二段,电脑出示猴子图、兔子图、松鼠图。

①请一名同学读第一段,读出问话的语气。

②请大家看图回答,语调要读得平缓,肯定。

③同桌同学对读,一人问,一人答。

④猴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长

⑤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短

⑥让学生知道“长和短”是意思相反的词。

⑦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呀?像什么呀?

⑧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好像”一词是怎样理解的?(就是打比方的意思。是说松鼠的尾巴和打开的伞有些相似。)板书:像一把伞。

(5)背诵第一、二段

①同桌同学读第一、二段的问答句。

②指名一组同学对读,学生评读。

③看板书自己练习背诵。

④同桌背,指名背诵。

3.学习第三、四段。

(1)自己出声读读第三、四段。

(2)第三段提出什么问题?第四段又是怎样回答的?(出示公鸡图、鸭子图、孔雀图)同桌同学一问一答。

(3)请一组同学一问一答,其他同学评读。

(4)看图说说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弯,扁,好看

(5)师问:鸭子的尾巴扁,“扁”是指什么?(是指鸭子尾巴的形状是扁的。)

(6)自己看板书练习背诵。

(7)同桌互背。

4.练习背诵全文。

(1)同桌同学互背,一人背问句,一人背答句,然后交换背。

(2)请一组同学对背。

5.说说这6种小动物有什么特点?电脑先出示没有尾巴的6种小动物,然后在图下出示6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拖动电脑鼠标,做给动物找尾巴的游戏,调动学习积极性。

附:板书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