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
本学期担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以下是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四、用扎实双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的写字课非常好,每天让学生练十分钟的字。使学生从小养成练字的好习惯。一般字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并有一定的速度,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有的利于学习、工作和交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觉得更全面的知识。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诅咒、珍藏、指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琴声的语句。
2、联系“我”的感受,品读描写老妇人语言的语句,感受她的美好心灵。
3、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令“我“终生受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引入
1、揭示课题
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我和一位老教授之间的感人故事,谁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3、复习对“我”和“唯一的听众”的了解
过渡: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
◆交流
◆板书: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
“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
◆交流
◆板书:热爱音乐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理解“音乐白痴”
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词卡:音乐白痴)说明他们觉得——(生:我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
4、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
师:昨天我们已经查过字典,谁来说说“指点”是什么意思?
(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5、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今天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二、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1、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我发现这四句大家都找到了,看看是不是?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可是还有一句很多同学都漏掉了,有谁找到了?
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为什么你认为这句也是老教授说的话?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2、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就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
(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
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
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3、理解第一个“秘密”
自从和老人初次相遇之后,我的心里便珍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4、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1)第一句
◆引读:
我每天都会如约来到林中,面对着耳聋的听众拉起难听的琴声,而她总不忘说——
◆指导读句
老人的这句话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呢?
自己练、指名读
2)第二句
◆引读: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有一天——
◆再来一次,要让听的人深受鼓舞。
三、学习第9节,感受“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理解“指点”,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1、老教授的话有没有令我发生变化呢?自由读第9节,结合重点句子说说。
◆交流,出示: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
(充满自信)
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认真练习)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大长琴艺)
2、联系老教授的话进一步体会“指点”的方式
1)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
2)联系老教授的话说说她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
交流,板书:
耳聋赞美
3)深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体会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
☆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
老教授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她却失去了(必须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做)
☆小结:
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
(在“聋”上加上双引号。)
◆师生配合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虽然老人是——(引读板书: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学生说话)
3、理解第二个“秘密”
4、联系下文体会珍藏的方式
◆读读第12节,你觉得我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秘密珍藏在心里?
(不道破,每天拉最好听的曲子给老人听。)
5、引读第12节
于是,——,每天都这样坚持着,我渐渐找到了音乐的感觉——(音乐起)我和老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到老人——(透过老人的这些动作和表情,猜猜她此刻是什么心情?——而此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她的——)后来——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读老人的5句话
我总会想她对我起用心良苦的指点,记得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的回忆。
2、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奏家,但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每天清晨里“我”——(再读课题)
板书: 指点
唯一的听众 “我”
美好的心灵 (装耳“聋”赞美)
音乐学院最有声望是教授 热爱音乐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面对成百上千观众演奏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3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r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4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品味用词用语的妙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些要求,在本节课的设计环节中,我紧紧围绕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为线索,从相识到相知到分别,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闰土的深厚感情,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闰土他们在海边……他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捏、扭、胯……”等12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理解“郑重、允许、束缚”等词语。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
3、学会作者的外貌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了解他的作品吗?
(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学习过的《三味书屋》,他的小说《故乡》《朝花夕拾》《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的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孔乙已》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看来同学们对鲁迅还真有一些了解,那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吗?他也和我们同学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也有让他难忘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鲁迅的儿时伙伴,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预习问题,在书中找出答案,并做好批注。
三、自主读书,小组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扫除字词障碍,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决。
2、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
⑴、闰土长什么样?
⑵、讲了有关和他的几件事?
⑶、闰土性格有什么特点?
3、整理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全班共同探讨。
四、汇报交流,小组探究
1、生字卡片出示词语、生字(采用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
2、汇报小组解决的问题
3、提出没解决的问题,教师归纳,准备讲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课堂练习,巩固双基
1、形近字组词
扭()舀()拜()劲()厨钮()稻()湃()颈()橱
2、多音字chu
畜xu
3、加拼音
Yufz
允许厨房束缚贼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拜的右半部有四横,捏中右上角是曰,缚中右上甫没有钩。
4、自读课文,对于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扁,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和作者一起加快美好的童年。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㈠、学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1、读读第一自然段,并从中体会闰土的性格。
⑴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动词、画外貌描写。
⑵体会捏字的准确(用换拿把的方式)
⑶图文结合,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并指导背诵。品读用词的准确,画面的完美。(板书勇敢,捏,刺)
2、再快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揣摩写作方法
⑴画段落,读出来
⑵理清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脸-头-颈)
⑶体会性格特点(怕羞)
3、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⑴练习
⑵交流
㈡、深入了解作者与闰土的有趣的事,体验情感。
1、说说作者和闰土之间的交谈中,闰土给作者讲了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⑴自己找画,写出体会(批注)
⑵小组交流,整理提高
⑶全班交流,体验情感
答题要点:
①雪地捕鸟,扫,支,撒,拉
②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
③月光下看瓜刺猹:捏
④沙地看跳鱼
2、指导朗读
闰土在讲解这些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结合你生活中为小伙伴讲见闻时的感受来读这一部分,读出闰土当时的语气。
3、过渡
闰土这作者讲了那么多稀奇的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稀奇的,此时如果你就是鲁迅,听到闰土的讲解,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反复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⑵读出感悟,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无知。
⑶指导朗读
(结合班级开展的与农村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在农村小朋友的所做所讲,自己的收获来进一步体会虽是少爷,但远不及一个农村孩子的见识多,感叹自己的无知,一只井底之蛙的窘境)
⑷齐读这段话,体会作者情感。
㈢、图文结合说话别
1、看书中插图,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来想象,离别时,作者和闰土间的话别场面。
⑴同桌分角色饰演闰土和鲁迅,创造情境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⑵选取小组代表全班朗读,(配《送别》音乐,衬托当时场景)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书中两个儿时伙伴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不免伤感,怎耐天下无不散筵席,作者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那你们希不希望他们再见面?
2、想象练习
多年以后,鲁迅再见闰土时,他的外貌什么样?语言是什么?
(学生再次练习外貌描写,再次进行语言训练)
3、呈现结果,还原现实
其实,多年以后,闰土和鲁迅真的见面了?什么样呢?请看文章,(介绍多年后鲁迅见面闰土的文章)
㈣、总结全文
虽然成年后的闰土与儿时的差别很大,但这就是生活,一个未知数,但少年闰土的形象永远是那么清新、隽永,他的形象让一代代的小伙伴追寻,这都得意于鲁迅这位文豪的妙笔生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写作方法,通过几件事及形象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的小伙伴也能在你的笔中永远活泼、可爱。
六、板书设计
20少年闰土
讲捕鸟:支、撒、拉聪明
闰土:捡贝壳红、绿……五色的贝壳能干
讲刺猹:捏、刺勇敢
讲跳鱼:青蛙似的脚见多识广
资料: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旅游经历入手,然后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风光和课文内容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张家界和索溪峪的资料,课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主题:感受自然
题目:
演讲者:
得分:
评价:
三.检查预习:
1、判断下列注音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画“√”,错的打“×”。 suǒ xī gǔ duàn bì xuán yá jìng huà
索溪峪( )断壁悬崖( )净化( ) bǎi zhàng yá ping ping zhí tiào tiáo pí
百丈峡( )怦怦直跳( )调皮( )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
3、听写:雕琢倩影崛起赌气同胞荡涤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亭亭玉立窈窕淑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四、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美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珍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你的感受。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
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五.自主学习设计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6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詹天佑》或查找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2、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些任务?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3、揭示课题:詹天佑(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课文:
⑴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⑵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需提醒大家。
⑶交流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需提醒大家注意。
2、再读课文:
⑴用“读了课文,我知道詹天佑xxx。”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⑵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3、图文结合,简介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人自己建造京张铁路。)
三、了解背景,研读体会
1、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交流时可参考以下句式:“当我读到xxxxxx时,我感到xxxxxx。因为xxxxxx。”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①指名几位学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从“刚……就……”,“阻挠”等词体会帝国主义的霸道、张狂。)
②师补充:
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家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③感情朗读。
⑵“他们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①指名交流感受。(帝国主义狂妄自大。)
②“要挟”是什么意思?
(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帝国主义者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我国答应他们的要求?(帝国主义这利用我国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技术薄弱的弱点,强迫我国答应由他们修筑京张铁路。)
⑶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①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帝国主义者看不起中国工程师,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②引导学生扣住“笑话”“轻蔑”“还没有出世”等词理解。
⑷“原来,从南口以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①指名交流感受。(由于环境太恶劣,修筑铁路非常困难。)
②出示地形地貌图,指导感情朗读。
3、刚才交流的内容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都是詹天佑修筑铁路以前的事。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小结课文,激趣存疑
1、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设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2.00)
1、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2、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发出了战斗的呼号、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这的首歌曲《保卫黄河》------------------(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首先请同学们把课上这首《保卫黄河》认真欣赏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噢~~~~~~~~(播放范唱)(1.30)问题一: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齐唱与轮唱
4、齐唱与轮唱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5、齐唱与轮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是你听了音乐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画面?)
听一遍一次回答三个问题,好像很难,那我们再听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唱与二部轮唱,二部轮唱时,男声先进的还是女声先进的?
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齐唱雄壮有力,轮唱轻快活泼。
那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雄壮有力的齐唱,表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必胜的信心。轻快活泼的轮唱,表现我们的游击队员灵活的打击敌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们也受到了在那艰苦的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的感觉是什么?(昂扬、激动、热血沸腾,真想怎么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
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学会好不好?-------那看课本-------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指挥图是怎样的?学唱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分好声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齐唱与二部轮唱唱曲。那男同学志女同学分开,各自作为一个声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们先来解决一下个别旋律的问题,请认真欣赏歌曲,把自己认为困难的旋律作个标记,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强调一下几个地方:前附点八分与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变化(齐唱与轮唱时的变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师指挥,跟范唱练习(挑一个到两个指挥好的学生上台一起指挥)---------教师指挥,跟伴奏练-------期间可选出两位或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练习轮唱。
简单的相互交流,练习最后一遍,进行表扬。(至此用32分钟)
三、拓展
《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保卫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会请几个同学你唱一下的,认真听噢)
2、通过欣赏这首钢琴协奏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请你谈一下(硝烟弥漫、战马奔腾的战场,游击健儿英勇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7.00)那同学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什么不一样?合唱曲特点:声乐曲(由人来演唱)、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协奏曲特点:器乐曲(由乐器来演奏)、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合唱曲,能更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协奏曲,表达感情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小节
同学们,《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8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9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课文插图,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所描绘的景象。
4、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5、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古诗所蕴涵的“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设计理念:
1、赋予文本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基于《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而且都是七言绝句,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所以我将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为重点,并在教学时有意让学生明白学古诗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在第二课时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方法教学《观书有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限度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学习成功体验后,会喜欢上古典诗文,从而喜欢上古典文学,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阅读品位。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以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主,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学《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有四大版块组成:一是紧扣词语,读通古诗;二是读明诗理,指导运用;三是读出诗情,再现情景;四是背诵古诗,总结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受到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又在课外学会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大家背诵自己喜欢一首的古诗。
2、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瑰宝,那么唐诗就是这个瑰宝中最闪亮的一颗!这是因为它不仅给我们营造了美的意境,还因为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启示!能把你从所学诗中的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吗?(随意指名回答自己的收获)
3、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不仅记住了诗,更主要是因为你们还读懂了诗人。相信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收获!
4、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课文插图,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告诉大家,图中的老者是陆游,他旁边的孩子是他的儿子。
5、你对陆游知道多少?
是啊!从第一单元《示儿》一诗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表现他忧国忧民的伟大诗篇,那么,作为父亲,今天他又会向我们展现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插图旁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紧扣词语,读通古诗
1、读通诗题
要想知道,图中所讲的故事,还得从题目着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2、读顺诗句
陆游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从诗句中寻找答案。
①自由读诗句,学会诗中的生字。
②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停顿,诗的韵味。
3、读懂诗意
①学习理解第一、二两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始:才
②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③学习理解第三、四两句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4、再读深化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根据小组代表的讲解,对发言同学纠正,帮助其他同学加深理解记忆。
5、背诵古诗
设计游戏,一名学生讲自己喜欢一句诗意,其他学生背诵它送对应的诗句。(顺序可以打乱)
三遍过后,指名学生背诵
三、读明诗理,指导运用
1、你从陆游教育儿子的话中得到了什么收获?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做如下预设:
①要学习古人学习时的刻苦精神
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的确,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②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④小组代表交流,老师相机引导
总结: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注重实践。(板书)
2、梳理所得
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我想,你的脑海此时一定会浮现很多成语、名言或者故事吧!可以在书上空白处写一写。
交流总结:
①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
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②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讨论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名言,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③出示成语“纸上谈兵”
小组讨论赵括为什么会失败?
由此可见,诗中揭示的不仅仅是读书道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呢!
引导学生明白: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④介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成功范例,如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故事,技术高超的医生等。
四、读出诗情,再现情景
1、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2、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像这样说明一个道理的诗,它和我们通常学得写景抒情诗是不同的,我们称它为说理诗。
在这简单的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看来,为了儿子子聿,大诗人陆游可真是用心良苦啊!想想看,陆游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儿子子聿说呢?(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女生读、男生读。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插图所描绘的故事
4.写一写
有两个个孩子,都读六年级,一个姓张,叫张三,另一个姓李,叫李四。张三呢,他总是觉得学习太苦,太枯燥了,于是整天贪玩,成绩一落千丈。而李四呢,他觉得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所以他只顾读书,从不参加班队活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你能够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所积累到的成语、名言和故事,好好的劝说他们一番吗?请你以“张三呀,……”或者“李四啊,……”作为开头写一段话。(在两个人中,可任选择其一写一写。)
五、背诵古诗,总结学法
1、陆游在诗中教育儿子的道理,对我们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让我们把这首诗记在心中吧!
自由背,小组背,指名背,集体背。
2、这节课大家学得比较好!你从这节课中除了陆游教育儿子的道理外还有什么收获呢?
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认识诗人
②读通古诗
③理解诗意
④领悟道理
⑤指导生活
⑥背诵再现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背诵并默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2、预习《观书有感》
七、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山雨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3、情感与态度:走进文字,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背下来。
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在阅读提示中,你读懂了什么?(名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板书:雨来———雨中———雨后)
三、自主学习深入感悟。
跟着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课文中去,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自由读)
谁愿意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雨来时的景象吗?学生朗读1一4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看看雨中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要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展现出来哟。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神奇、动听、悠扬等。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我能感受到同学们对这曲歌谣的喜爱?为什么说这是一曲无字的歌谣呢?
师过渡:因为这曲歌谣是大自然这为神奇的音乐家谱写而成的,再听
(2)(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我觉得咱们应该一起演奏这首曲子怎么样?(师生共读)
山中,除了岩石、树叶、绿草,还会有哪些奇妙无比的琴键?你愿意成为哪个琴键?(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快把它们成为琴键吧,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
(点课件)(雨声里,山中的每一朵小花、每一根松针、每一块鹅卵石、每一棵灌木丛————)
师过渡:一路走来,我们都在用心倾听雨声,我们的眼睛又看到了什么?
(3)(点课件)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师过渡:我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学生再读。
师过渡: 此时,我们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能会背更好,让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一起读)
师过渡: 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5、雨后。
(1)(点课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雨后的景象可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幽静)
(点课件)听 鸟声 水珠的叮咚声
我有疑问,这部分既然是些雨后山之幽静的,为何要写鸟儿的啼啭,水珠的叮咚呢?
(点课件)出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就向我们传达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这种写作法就是以动衬静,以后在我们的写作中要掌握运用哟!
四、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我们跟着作者赵丽宏,听雨声、观林色、品山静。走着走着,山雨已浸入的我们的心中,对山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我们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点击课件)(资料)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出示课件读)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朗读课文中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受到美的熏陶,积累语言。
4.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介绍画作。
教学重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统一要求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资料;CIA课件、画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多媒体出示):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文中虽然没有生字,但对于“悄、捉摸,颊”这几个字,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必要强调。“肖、矜、”等字是渗透性识字,学生只要借助拼音认识即可。】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而言,教学要整体求略,部分求精,求精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本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描写画作的部分,也就是文章 5、 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要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文前连接语中的问题,以此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课文,感受画作的魅力。学习时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理解。】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注意作者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3)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画面采撷了多种美的元素,集美、智慧、永恒三位为一体,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和神秘感】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设计意图:文中有许多描写反映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进行全员交流,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鼓励上课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充分发言,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更高的效率。】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积累文中语言。
1.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课文5、6、7自然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直接描写画作的5、6、7自然段,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师:假如中法两国经过多次交涉,这幅画能在宁夏展出,在我们的上课现场展出,由你来担任画作解说员,把这幅画作介绍给同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口头练说。
提示学生介绍的方法——可以整体介绍画作,可以介绍画作的部分内容,还可以介绍关于画作的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本堂课的教学把落脚点放在介绍画作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学到的表达方法观察方法进行运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七)布置作业(三选一)。
1.搜集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有关资料,欣赏画作。
2.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
3.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由易到难,学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作业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教后记
这是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课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整篇文章文笔精练,文字浅显流畅。
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照图画,了解赴约的盛况,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课文时,我还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多音字,关注比喻句的辨析,学习用“有时……有时……有时……”这样的排比句式造句等等。
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再想想又改改,然后再听听看看,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拿到大家面前献丑!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同事善意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由于老师的紧张,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完美的过程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反应,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虽然追求完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2、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3、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教学重点:
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是啊,从我们迈入初中的大门,著名的作家赵丽宏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过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呢?(生作答)嗯,同学们读过的好书真不少,也看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热爱文学的人。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被誉为“男孩子必读”的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去漂流,去感受主人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目标定向
1、交流故事中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2、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3、学习优秀品质,做自立、自信、自强少年。
三、预习检测
1、对于这本名著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正在读。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于这本名著,你有多少了解?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四、合作探究
大家对于名著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下对于一篇近17万字的长篇小说,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读?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这本名著的?
2、请小组合作,交流读书心得,谈谈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总结(板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在自己感兴趣或能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做标签,把它记录下来。
五、个性展示
我们都知道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去感受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好。
1、那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出的三个精彩情节中,选取你喜欢的一个,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六、悟生活整合提升
1、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才能读好一部名著,老师总结了下,把其中的部分要点编成一首打油诗,共大家参考。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确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
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气氛的回忆。)
2、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
(1)把自然段标出来。
(2)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________的春节,)
2、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边看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活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汇报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在这一个多月中作者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活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十月十九
3、分清文章详略
老舍老生写了七天的风俗,在这七天风俗中,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三、深入详写片断,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老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