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发布者:最后的骑士 时间:2022-12-20 03:50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它是()小数,循环节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2、83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这节课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本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在数的方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小数、分数等。在形的方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利用图形研究数,寻找数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学生对线围成的基本图形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点阵中的几何图形,只有点,没有线,学生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和延伸,这对学生来说会感觉比较陌生。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学过找规律填数,二年级学过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学过探索图形的规律。因此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而这节课完全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极为抽象,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会感觉有点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磁扣等。

教法学法:

1、教师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式探究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有不同的发现。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

2、学生学习方法:大胆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规律,充分感受美图美思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课题

1、展示图片,(投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师:是呀,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点,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许许多多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点阵。

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并且发现了有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阵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探求规律

1、出示正方形点阵,探索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A、第一个规律。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指名读)

(1)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2)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同意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点阵不能看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圆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其实第一个点阵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是吗?

师: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2: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更快一些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横着看,每行有2个点,有2行,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每行有3个点,有3行,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每行有4个点,有4行,共有4×4=16个点。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正方形点阵的规律了吗?点阵的序号与它的点的个数算式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点阵的序号,那么正方形点阵点的个数是多少呢?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根据你们的发现画出第5个点阵呢?(学生画,指名说,教师投影显示)

师:第6个呢、第7个第100个点阵的点的个数都能瞬间求出来。也就是说:“是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板书)

师:如果一个点阵它有81个点,它应该是第几个点阵?每行有几个点?每列有几个点?

(这个画点阵的过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由数——形的转换。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B、第2个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横着数和竖着数)

正方形点阵还有没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与序号有关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投影)

观察并思考

(1)分别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点的个数。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第1个:1=1

第2个:1+2+1=4

第3个:1+2+3+2+1=9

第4个:1+2+3+4+3+2+1=16

第N个:1+2+3+N++3+2+1

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师小结:“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

刚才是横竖数,“第几个点阵就是几乘几”。

C、第3个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点阵中的两个规律,这些点阵中还有其它的规律吗?还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老师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用五条折线划分,这样划分后,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我们把第1个折现内的点看成第一个点阵,该用什么算式表示?其他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师:(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

师:第1个点阵是1,第2个点阵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多3个,第3个点阵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

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

第几个点阵,就是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这3种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论都与它的序号有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再研究点阵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跟它的序号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更简单。

(在这里,教师不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刚才发现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的规律,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完全平方数。)

刚才这3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你更喜欢哪一种?那么我们再研究正方形点阵的时候,用哪一种更简便?但点阵是丰富的,多变的,不仅只有正方形点阵,还有其他图形的点阵。这时,我们就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多想一些方法来研究它们与序号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兴趣再研究其他图形的点阵?

(在刚才的新课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牛刀小试

1.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试一试第1题)师:你们能用刚学过的几种方法中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竖排×横排:1×2,2×3,3×4,4×5 师:与它们的序号有什么关系?都是序号和它后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

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2.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有什么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加到几。)

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生思考,指名说。(投影显示)

四、兴趣优在:(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练一练)

第2题: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师:这道题就象梅花桩,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

生:3个。

师:指第二个,共走了几个梅花,增加几个桩?

生:7个,增加了4个。

师:指第三个,共走了几个梅花桩,又增加了几个桩?

生:13个,又增加了6个。

师:如果再往下走,你们想想会再多走几个桩,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

生:交流,探索总结规律

(这一题与前几个题区别很大,前几题的点阵可以看作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一题点阵图不规则,要画出下一个图形,既要抓住数量的变化,又要抓住形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

五、知识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点阵图片。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点阵的知识?(座位、站排做操、楼房的窗子等。

师:点阵不只是点,很多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看成点阵。

投影跳棋、围棋、十字绣、花坛里的鲜花、水晶灯等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没有收获,哪些收获?

七、课后操作

自创新的点阵图,并说出点阵规律。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对这些分数逐步归纳内化,从而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它们的'意义及特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分饼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估一估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画一画,体验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辅以教具演示及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表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饼方法,充分体验分饼策略的多样化,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分组进行分饼活动,从课前预设到学生应会通过预习及课上其他组同学的汇报感受不同的分饼方法及相应分数的产生,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彩色笔、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生1: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呆头呆脑,十分可爱。

生2: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实在。

生3: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能降妖除魔。

生4:我最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师傅。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些是观世音菩萨帮他们解决的。今天,咱们也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有关“分饼”的问题。(板书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一个接近学生喜好的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帮唐僧师徒解决“分饼”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紧扣主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饼,质疑。

唐僧遇到的问题:唐僧有8张一样大的饼(课件出示8张饼和唐僧的头像),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呢?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学生列式,课件出示算式)

师:沙僧也遇到一个问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课件出示1张饼和沙僧的头像)

预设生: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折叠再折叠,每人分得1份。(课件演示动画,呈现把1张饼切成大小一样的4份,每人1份)

师:现在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把5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课件出示5张饼和猪八戒的头像)

2.探究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方法。

(1)估一估。

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饼的方法。

以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分一分。

(3)汇报结果。

老师请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边做边说。(实物投影展示)

方法一: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每人分到张,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第4张饼,第5张饼。最后每人分到5个张,即张。

方法二:把5张饼重叠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5张饼的,就是张。

方法三:先分4张饼,每人1张,再分剩下的1张饼,把剩下的这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即分到张,合在一起是1张又张。

(4)质疑。

师:从图上看,每人分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这可不是1张饼的,而是5张饼的;也就是说,的整体“1”是5张饼,不是1张饼。5张饼的等于1张饼的,所以,5张饼的也是张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示不同的方法,经历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明确带分数的读写法。

(1)带分数的写法。

师:1张又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

师演示其写法:先写整数1,表示1张饼,再紧挨着整数写分数,分数线要与整数中间对齐,表示张饼。可以写作:1。

(2)带分数的读法。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4.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师:(指着两组圆片)这两组圆片分得一样多吗?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与呢?这两个分数相等吗?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交流,师点出分数的名称。

生1:的分子小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举例)

生2:的分子大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举例)

生3:1是整数加真分数。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带分数?举例)

5.探究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师: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请将它们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02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