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1
一、教学内容:P48~P4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进乡村”这一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这一数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学具、教具准备: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
1、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看到了什么?
2、分小组交流一下,说说这些地方各在小桥的什么方向?
3、说说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线
4、找到淘气与笑笑,说说他俩的位置,猜猜他们可能到哪去。
5、说说他们会走什么样的路线?
6、分小组,每个小朋友提1个数学问题
7、请其他同学回答
8、全班交流,指名回答问题
(二)小结
今天的'活动,让同学们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领学生走进果园
1、学生观察图,说说自己在果园中看到什么?
2、说说准备怎样装车?
3、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5、笑笑问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6、去过果园,让我们去鸡场看一看吧。
7、在鸡场里看到什么信息?
公鸡120只,母鸡1040只,产蛋记录表
8、根据你看到的信息提出一些问题
9、四人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
10、鸡产21、22、23、24日一共产蛋多少只?
908+1002+890+980=?(存入问题银行)
11、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120+1040=?(存入问题银行)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解决问题也不错。其中有两个问题我们无法解决,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解决问题。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85÷930÷727÷864÷9
2、用脱式计算
46-5×9(14+11)÷5
=46-45=25÷5
=1=5
81÷9+1463÷(6+3)
=9+14=63÷9
=23=7
56÷8+7764÷(18-10)
=7+77=64÷8
=84=8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3
体现新课标思想: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的实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组织学生测量长度,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的米、厘米以及有关线段的认识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长度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增加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课前进行有关方面情况的了解,精心做好课上得组织工作,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填好统计表后,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了,也认识了线段,今天就要考验考验你们,看你们对于学过的知识是不是掌握了。
二、准备活动。
(一)自愿结合成组。(每组自己确定要测量的内容)
(二)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准备的测量工具是否准备齐。
(三)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统计表,小组一起把统计表的表头填写完整。
三、实践活动。
(一)小组之间互相商量,进行分工。
(二)到各自要测量的目的地进行测量。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剪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小人、半个小人的错误画法;整副的2个、4个、8个小人;一张彩纸;《某班剪纸欣赏》。
学具:剪刀;每人一张小纸;信封里:每人三张大纸;两人一张示范图案。
教学过程:
课前:媒体欣赏《中国剪纸艺术》(重复播放)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剪纸作品。你以前剪过吗?剪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看,你剪了什么?(问3个学生)
二、探究新知
A.单一对称小人的剪法。
师:这里有个小人,你会剪吗?该怎么剪?
(媒体出示单一对称小人的剪纸,叫2个学生说。)
(师边小结边媒体演示:纸对折,画好半个小人)
师:刚才小朋友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分成了这样的……两块(慢,让学生跟说),在其中一块上像这样(演示:画半个小人)画上半个小人,剪下来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师:拿好桌上的纸,做好准备。(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哦,听老师的口令。)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剪,教师边巡视边选择几个学生作品,再一次性投影出作品进行讲评。)
讲评:
师:这是几个小朋友刚才剪的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让2生自由说)
师:有的剪的很成功,有的有些缺点。但是,他们都剪出了完整的小人。
(慢)为什么只画半个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呢?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原来,是对称的原因啊。是不是只画半个,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呢?为什么?
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老师把它剪下来,你们看。
(边说边演示教具:错误画法导致剪出不完整的小人)
师:怎么这样了?
(让一个学生对师演示的发表看法)
师:(切换到媒体上的半个小人),在画半个小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这一边(鼠标指一指)相当于这个轴对称小人的什么?(生说出对称轴则不问。)
师小结:(教具出示半个小人)看来,我们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折成了这样的两块,再其中一块上找准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这边(手指)画上半个小人。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
(师把教具贴于黑板)
B.多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的剪法。
1.尝试讨论:
师:老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你知道剪出什么了吗?看,老师剪出了2个、4个、8个,甚至更多的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黑板整副出示教具:2个、4个、8个的小人)
师:你会吗?有什么方法?
师:多折几下,真能剪出这样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请四人小组长发一张纸给你的组员。准备好了吗?(有几个小朋友还没准备好哦,赶紧了。)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2.展示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剪出手拉手的小人请举举手。
很多人都成功了。表扬一下自己。
不过,刚才老师还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剪成这样了,有的剪成这样,还有这样的。(媒体逐个出示错误剪法)
师:怎么会剪成这样?我们来帮他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剪出正确的手拉手的小人?
(手指黑板上的几串小人,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
师: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讨论后,叫一个小组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们组有什么好办法?这里有张纸,你们可以边说边示范。
(生说)
师:其他人有补充吗?
师拿纸演示并小结:看来,我们还是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这边画上半个小人,手不仅要画到边,还要剪到边。这样,才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C.找规律
1.学生操作: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用正确的方法来剪一剪,好吗?小组长再发一张彩纸给你的组员。开始动手吧!(生剪,师巡视。)
2.反馈:
师:剪成功的举举手。你剪了几个?你呢?
师:为什么小人的个数会不一样?小人个数和什么有关呢
和折的次数有关。
师:折的次数越多,纸被分成的.块数也就越多。看来,小人个数和折成的块数有关。
(师投影一串小人)
(1)师演示数:我们看看这串小人,它被折成了几块?剪出了几个小人?
(和生一起数)
(2)学生数:你会数了嘛?把你剪的所有小人摊在桌上,数一数,折成了几块?有几个小人?
(让生自由数)
(3)反馈填表:我们一起来填好这张表。
媒体出示表格:
(学生说,教师填好表格,最后一栏用“……”。)
3.揭示规律:
师: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剪出4个小人,就要把纸折成几块?
师:把纸折成16块,就能剪出几个小人?
师小结: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剪出的小人个数总是折成块数的一半。
三、总结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从剪纸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根据图形的对称,把纸多折几下,只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一边画上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四、运用拓展
1.师激趣:我们知道了怎么剪,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除了剪小人,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还能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图案。让我们像电脑一样,做个《剪纸欣赏》,好不好?我要把你们一串串漂亮的作品贴在这张纸上。
师:你们想剪什么?
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几个漂亮的示范图案(媒体逐个出示示范图案),小组长的信封里也有,同桌两人拼一张。动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小朋友先想好剪什么?剪几个?要剪这样的几个图案要把纸折成几块呢?想好了吗?开始动手吧。
2.学生动手剪多个并排排列的图案,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
师逐个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粘贴到铅画纸上。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准确区分这些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正确辨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图形特征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卡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多媒体课件、钉子板、橡皮筋、七巧板等。
学生准备:直尺、剪刀、彩纸、胶水。
五、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包含各种生活中常见图形的动画视频,如高楼大厦(长方形、正方形)、交通标志(三角形)、车轮(圆)等。
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形状呀?”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图形。
探索新知(15分钟)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卡片,让学生直观观察它们的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用三角板测量角,总结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
让学生用手指沿着三角形的边和角摸一摸,感受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圆的形状,讲解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没有角。
实践操作(15分钟)
小组活动一:让学生用钉子板和橡皮筋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小组活动二: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要求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的图形,并向小组同学介绍自己拼的图案中都有哪些图形。
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如判断图形、数一数图形的个数等。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课堂总结(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图形,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呀?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总结图形的特征。
作业布置(2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和家长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参与度,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难度。
《实践活动》二年级数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购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能在实际购物情境中正确使用人民币。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模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多媒体课件、模拟商店的道具(商品、价格标签)。
学生准备: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提问:“小朋友们,在超市里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呀?”引导学生回答出人民币。
展示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认识人民币的主题。
探究新知(12分钟)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教师依次展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5分、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图案、大小等特征。
学习人民币的单位及换算,通过课件演示和实物操作,让学生明白1元=10角,1角=10分,如用10个1角硬币换1个1元硬币。
实践活动(15分钟)
模拟购物:在教室设置一个模拟商店,摆放各种商品,并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分组进行购物活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收银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顾客”用自己准备的零花钱购买商品,“收银员”进行找零,要求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和交易。
小组讨论:购物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快速计算价格、怎样找零等,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教材上关于人民币换算和计算的练习题,如5元=( )角,30分=( )角等。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课堂总结(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是怎么换算的呢?”
强调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2分钟)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记录自己购买的商品和价格,以及支付和找零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
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换算和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