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条路最长》教案(通用7篇)
《哪条路最长》教案(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哪条路最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哪条路最长》教案 1
活动背景:
《门前的路》是幼儿最熟悉又喜爱的题材,商店、学校、书摊、车辆……,每天经过都会有新的发现,但是,说到要画出这些题材幼儿却时常犯难,那些千姿很多程式化的图式时常妨碍幼儿的创造和想象。
本次活动就是引导幼儿摆脱符号式的笼统绘画,从观察比较客观对象的基本外形与差别入手,关注每一个物体的诸多细节,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绘画方式,充分自己的周围环境的认识与体验。
活动目标:
1、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有兴趣地表达个人的感受。
2、初步尝试运用图形组合的方式表现客观事物的基本部分与主要特征。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活动准备:
1、围绕“门前的路”,发动幼儿做各种路边的收集,
2、欣赏画面:周围的小区
3、各种图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长方形,以及图形组合成的`房屋、车辆。
4、长条形浅色色纸、各种图形色纸、记号笔、报纸、蜡笔,浆糊。
活动过程:
一、图形变变变
1、在一条路上长着一个大园和一个小园,它们会是什么?
2、小小园添上花瓣、花茎和叶子,就是一朵小小的花,大大的园添上树干和叶子,就是棵树。(请幼儿参与添画)
3、当然,路上不可能只有一朵花,树也有很多。
4、很多人都想造房子在这里生活,房子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竖起来变成高高的房子,横过来变成宽宽的房子。
5、房子想找漂亮的图形做屋顶,许多图形都来报名,(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梯形……)能不能把它们都用上。
6、高高的房子变成了住宅楼,宽宽的房子变成了商店、医院和学校。
7、嘀嘀嘀,什么开来了?卡车为大家送来的货物,卡车是哪些图形拼成的呢》用图形拼的卡车证实一下。
8、原来这是一条热闹的路
二、拼拼画画
1、你家的路有这样热闹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2、用拼拼画画的方法来画一画自己家门前的路。
3、房子可以有不同的屋顶,树也可以有不同的树冠,当然还有其他的东西,只要用图形拼一拼,社么都可以画出来。
4、画好了,画上一条线,表示你可以怎么走,在线上铺上报纸,就会变成一条弯弯曲曲、更漂亮的路。
5、说说这条路的名字,请老师写上。
三、大路连小路和朋友的图连一下,看一看哪条路能走得通。还能找到其他方法使更多的路连起来吗?连得有多长。
活动延伸:
玩一玩走走跳跳看朋友的游戏,有没有办法用最近的办法走到朋友的家门口。
反思:
1、本次活动是一个整合活动,再简单的几何图形上装饰,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2、活动中,通过讲一讲,想一想,画一画等环节。幼儿兴趣极高,能大胆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涂色,活动效果不错。
3、对颜色的认识可能有点儿过细,个别幼儿拿油画棒的姿势还需要加强教育。
4、在活动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大部分幼儿能够掌握了涂色的基本方法。
《哪条路最长》教案 2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
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讲述测量的结果,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长短,什么样的种子量出来的次数少?什么样的种子量出来的次数多?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白云豆长量出来的次数少,花生米种子短量出来的次数多。
4、教师小结:测量物品时,物品的长度与测量的工具有关,量具越长(越大)测得次数少,量具越短(越小)测得次数越多。
析:本环节是将活动的难点进行分散教学
三、延伸活动:
幼儿利用其他的东西去量班上的别的物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无论是教材的选择、目标的制定和教具、学具的准备都能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将枯燥无趣的测量活动,以孩子们感兴趣的“种子”为载体,来让幼儿学习测量,同时,教师的循序渐进,由用一种种子测量铅笔长度,引升为两种种子测量,从而让幼儿在测量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在活动延伸时,教师还能恰到好处地引出“替换”,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对数学的一些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当然,在活动中量具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物品,教师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发挥该教育契机的作用;孩子们能够在游戏中发现“一粒白云豆可以换三粒花生米”、“不能按个的大小换,应按种子的多少来换”等等,这些闪光点和教育契机我们应如何把握都是我们今后探讨、研究的方向。
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理解测量物品的长短与量具有关,再进一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发现测量物品的长短与量具的关系。的平台,同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不断的操作、不断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积累经验,自己发现怎样测量才能把铅笔的大致长度量出来。与幼儿探索测量铅笔的方法,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自然测量的方法
《哪条路最长》教案 3
活动目标:
1、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探索比较路线长短的方法,正确判断路线的长短。
2、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数字印章,印泥,记录单,用四种不同颜色不同数量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而成的路线模型。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小班的弟弟妹妹想找一条最长的路线进行跑步比赛’可是你们眼前的几条路线都是弯弯曲曲的,哪条路线是最长的呢?他们犯难了。小朋友,你们能帮他们找出这条最长路线吗?
二、比较路线的长短
1、出示路线模型,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里一共有4条路线,每条路线的长度都不一样。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哪条路线最长?
2、引导幼儿说出各自的想法及判断的理由,并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
师:你认为哪条路线最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幼:绿色的路线最长,因为它最直。
师:直的路线就一定最长吗?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幼:蓝色的路线才是最长的,因为它弯得厉害。
师:为什么弯的路线一定是最长的呢?红色的路线也是弯弯的呀?幼:我觉得黄色的路线最长,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最长的路线只有一条。我们随便看、随便猜可不行,一定要想个办法把真正最长的那条路线找出来。大家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出哪条路线真的是最长的呢?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反应给予不同的引导。例如对于那些反应迅速、已经找到正确方法的幼儿,教师可暂时不作任何评价,而是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于那些面有难色、一时想不出办法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如,通过语言启发:“玩具身上的小孔能不能帮帮我们呢?”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
1、说明要求。
师:每组都有四个用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拼插玩具各自拼搭起来的路线模型,请小朋友按照记录单上的线段颜色,找到相应的路线模型,并比较它们的长短,把判断结果标记在与颜色对应的记录单上。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比较长短的方法,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四、活动评价
1、展示幼儿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的记录单表明哪条路线最长,哪条路线最短?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文、章出自老师教、案网"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2、引导幼儿集体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幼儿用点数玩具数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长短外,还可引导幼儿将玩具排直后直接比较,从而进一步验证运用数量多少比较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
3、提升与总结。
师:你们帮小班的弟弟妹妹解决了难题,他们很高兴。但他们还想问问你们,下次他们再遇到因形状不同而导致长短不同的路线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长短呢?
教师以弟弟妹妹的口吻向幼儿请教,一方面可以做到首尾呼应,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回顾与梳理活动的过程。
反思:
一、主题活动的来源中班幼儿对物体多少、长短的判断,往往会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弯弯曲曲的排列,整齐排列而且笔直的物体一定是更长的。针对幼儿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判断呢?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活动。
二、材料选择的原则在数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恰当与否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一般来说,幼儿是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获得相关经验的。因此,如果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能有效暴露幼儿某些认识的误区,又能在最后帮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那么,这样的材料就能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哪条路最长》教案 4
活动目标
1、感知绳子的不同长度,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2、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3、能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
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活动难点
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活动准备
1、绳子两组(参见:P26附一附二)
2、操作材料:第19页《比比谁的长》、第20页《远和近》的操作材料、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比较物体的长短
1、教师出示第一组的两根错开摆放的绳子,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猴有两根绳子,它准备用长绳子编一个大网兜,可是它现在分不清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并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的长短时,应将一头对齐比较。
师:你来试一试。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总结:比长短的时候要把两条绳放放平,然后一头对齐,看看另外一头哪根长?
3、教师出示第二组的两根打结的绳子,引导幼儿比较。
师:这里还有两根绳子,你能分清哪根长,哪根短吗?为什么?
4、教师将打结的绳子松开进行比较,验证幼儿的判断。
师;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幼儿想办法)
师:那我们来把绳子松开看一看,放平、对齐,哪根长?
5、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长短时,还要关注绳子的`弯曲程度。
师:所以绳子是不是看着哪根长就是哪根长?我们还要看一看绳子有没有弯曲着,弯曲的越是多,就越是长。
二、幼儿操作
1、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比比谁的长。
师:图上有谁?比一比,谁的尾巴最长、飘带最长、鼻子最长?请在相应的长短线旁贴上合适的标记。
2、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谁先吃到饼干。
师:三只老鼠偷吃饼干,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近,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远?请小朋友在正确的标记上画圆圈。
三、活动评价
1、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集体验证。
2、教师表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幼儿。
活动延伸:
1.数学区可以提供不同粗细的圆柱积木、不同长短的绳子,让幼儿自己把绳子绕在积木上,比较绕的圈数的多少,从而体验积木的粗细对绕绳子圈数的影响。
2.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如比较碗的大小、裤子的长短、椅子的高矮等。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哪条路最长》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直观地感知不同路线的长短差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2. 引导幼儿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路线的长度,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区分不同路线的长短。
让幼儿学会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如用小棒、积木等)测量路线长度,并理解测量结果所代表的意义。
2. 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测量时工具要首尾相接、摆放整齐,以及测量单位要统一等测量要点。
引导幼儿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并交流结果。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 不同形状和长度的彩色纸条若干(代表不同的路线)、小棒、积木、绳子等测量工具若干、记录纸、笔。
2.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不同长度的道路、桥梁等场景图片,以及简单的测量动画演示视频,帮助幼儿建立直观的长度概念和初步的测量印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分钟)
1.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长短不同的道路、桥梁等场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些路,哪条长哪条短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方法。
2. 教师拿出两条长短差异明显的彩色纸条(如一条长 20 厘米,一条长 10 厘米),展示给幼儿看,问:“这两条纸条就像两条路,哪条路更长呢?”引导幼儿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两条纸条的长短,并请个别幼儿上前指出较长的纸条,强化幼儿对长短概念的直观认识。
(二)基本部分(20 分钟)
1. 展示多条彩色纸条(3 - 4 条,长度分别为 15 厘米、25 厘米、30 厘米、18 厘米等,且形状略有不同,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告诉幼儿这些纸条代表不同的路,问:“现在有这么多路,你们能一下子看出哪条路最长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尝试比较。当幼儿发现用眼睛直接观察难以准确判断时,教师引出测量的方法:“当我们用眼睛看不太出来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工具来量一量,这样就能知道哪条路更长了。”
2. 教师介绍测量工具(小棒、积木、绳子等),并示范用小棒测量其中一条纸条(直线形)的长度:将小棒一端对齐纸条的一端,然后沿着纸条依次摆放小棒,直到摆满纸条,数一下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并告诉幼儿:“这条纸条用了 5 根小棒,所以它的长度就是 5 个小棒那么长。”在示范过程中,强调测量时小棒要首尾相接、摆放整齐,让幼儿初步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3.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每组发放一套彩色纸条和测量工具,让幼儿选择一条纸条,合作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测量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引导幼儿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是否相同。例如,有的小组用小棒测量,有的小组用积木测量,然后一起讨论为什么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条纸条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因为虽然测量工具不同,但都是在测量纸条的长度,只是测量单位不同,而纸条的实际长度是固定的),帮助幼儿理解测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的本质。
(三)游戏部分(10 分钟)
1. 教师在教室地面上用彩色胶带贴出几条不同形状和长度的“路线”(如直线、折线、曲线等),并标上序号。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现在我们要变成小探险家,来比一比哪条路最长。每个小组轮流派一名代表,用小脚印贴纸(或其他标记物)沿着路线走,一边走一边数走了多少步,走得步数最多的路线就是最长的路。走的时候要沿着路线走,不能偏离哦。”
2. 各小组幼儿依次进行游戏,每组代表走完后,在记录板上记录下所走路线的序号和步数。全部小组完成后,一起比较各条路线的步数,找出步数最多的路线,即最长的路。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这条路线步数最多呢?它和其他路线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路线长短的理解和比较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与竞争的乐趣。
(四)总结部分(5 分钟)
1. 请各小组幼儿代表分享自己小组在测量纸条和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如“我们发现用小棒测量的时候要排整齐,不然就不准确了”“我们走曲线的时候步数比走直线多,因为曲线弯弯曲曲的更长”等,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强化幼儿对测量方法和路线长短比较的认识。
2.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么比较哪条路最长。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用小棒、积木等工具来测量,还可以通过走一走、数一数的方法来知道路的长短。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工具要摆放好,测量单位要一样,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长短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比较哦,大家可以去找一找、试一试。”
六、教学延伸
1.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不同形状和长度的物体(如吸管、铅笔、丝带等)以及各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继续进行测量探索活动,巩固测量技能和对长短概念的理解。
2.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家里的一些物品(如桌子的长度、床的宽度等),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回园与同伴分享,进一步加强家园共育,将数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幼儿对路线长短的比较和测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导入环节,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和简单的纸条比较,成功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基本部分,幼儿在小组合作测量纸条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大部分幼儿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但仍有个别幼儿在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结果的记录上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个别指导。游戏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路线长短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总结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说明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测量单位统一概念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幼儿可能只是机械地进行测量操作,而对测量结果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环节,加强对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哪条路最长》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感知不同路线的长短差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2.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自然测量工具(如小棒、绳子等)进行测量,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探索周围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幼儿学会比较不同路线的长短。
2. 帮助幼儿掌握使用自然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1. 让幼儿理解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的一致性,以及测量单位的选择和使用。
2. 引导幼儿在测量过程中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比较。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 不同形状和长度的彩色纸条若干(代表不同的路线)。
2. 小棒、绳子、积木等自然测量工具若干。
3. 大的记录表一张,幼儿每人一张小记录表和一支笔。
4. 教学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路线场景(如公园小道、楼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分钟)
1. 播放教学课件,展示一些弯曲和笔直的路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哪条路线看起来长,哪条路线看起来短,为什么。
2. 教师拿出两条长短明显不同的彩色纸条,问幼儿:“小朋友们,看看这两条纸条,哪条长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长短。
(二)探索比较(12 分钟)
1. 教师展示多条不同形状和长度的彩色纸条(如直线、曲线、折线等),将它们贴在黑板上。
2. 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纸条,然后尝试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给纸条排队。
3. 幼儿操作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排序结果,并询问其他幼儿是否同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教师提问:“除了用眼睛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准确地知道这些纸条哪条最长呢?”引出测量的方法。
(三)学习测量(15 分钟)
1. 教师拿出小棒作为测量工具,向幼儿示范如何使用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将小棒的一端对准纸条的一端,然后沿着纸条依次摆放小棒,直到小棒的另一端到达纸条的另一端,数一下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强调测量时小棒要首尾相接,不能有空隙。
2. 给每个幼儿发放小棒和一条彩色纸条,让幼儿自己尝试用小棒测量纸条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小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幼儿的测量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
3. 测量完成后,教师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用了几根小棒?”引导幼儿再次明确测量的方法和过程。
(四)分组测量与比较(10 分钟)
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绳子、积木等)和多条彩色纸条。
2. 教师提出任务:“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用小组里的工具测量这些纸条,看看哪条纸条最长,并且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们比较一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
3. 幼儿分组进行测量、记录和讨论,教师巡回参与各小组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和合作。
4. 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和比较情况,教师在大记录表上进行汇总记录,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小组对同一条纸条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以及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8 分钟)
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比较路线长短的方法(用眼睛观察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以及测量的要点(测量起点和终点要一致,测量工具要首尾相接,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等)。
2.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知道路线的长短呢?”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回答,如测量家里的房间大小、操场的跑道长度等。
3. 布置课后任务: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用自然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某个物品或空间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回园和小伙伴们分享。
六、教学延伸
1.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的自然测量工具和不同形状的物体,供幼儿继续进行测量探索活动。
2. 开展“小小测量员”的游戏活动,设置一些模拟的场景(如搭建的小房子、小花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比较路线长短和学习测量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通过直观的彩色纸条展示和教师的示范操作,幼儿能够较快地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并积极参与到测量活动中。在分组测量环节,幼儿们能够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经验和发现,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在测量时对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把握不够准确,记录结果时也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个别指导和练习。同时,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如增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测量对象,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哪条路最长》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感知不同路线的长短差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2. 引导幼儿尝试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长短,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幼儿学会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长短。
让幼儿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2. 难点
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测量工具的首尾相接、测量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的确定等。
引导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如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 不同长度的彩色纸条若干(代表不同的路线)、小棒、积木、回形针等测量工具若干。
2. 教学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路线场景,如公园小路、操场跑道等。
3.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包括不同长度的路线图和各种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分钟)
1. 播放教学课件,展示一些弯曲和笔直的路线场景,如盘山公路、城市街道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些路,它们一样长吗?哪条路看起来更长呢?”
2. 请幼儿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哪条路最长。
(二)探索部分(20 分钟)
1.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彩色纸条,将它们随意摆放成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波浪形、折线形、直线形等,放在黑板上。
2. 给每个幼儿发放一根小棒,引导幼儿尝试用小棒去测量这些“路线”的长度,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可以用小棒来量一量这些路,看看哪条路最长呢?在量的时候要注意小棒要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有空隙哦。”
3. 幼儿进行测量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小棒没有首尾相接、测量起点和终点不明确等,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测量结束后,邀请几位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量的,哪条路最长。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条“路线”的测量结果(用小棒的数量表示)。
5.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为什么我们量的是同一条路,但是结果却不一样呢?”引导幼儿思考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对结果的影响,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讨论部分(15 分钟)
1. 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中的不同长度的路线图,再次提问:“除了用小棒,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这些路线呢?”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材料中的积木、回形针等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 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每组选择一种测量工具对路线图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组幼儿的测量过程,鼓励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和发现。
3. 测量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测量结果,并介绍自己小组使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教师引导其他小组的幼儿认真倾听,并提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测量方法对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呢?”鼓励幼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小组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测量结果,提问:“为什么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条路线,结果会不一样呢?”帮助幼儿理解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会不同,但路线的实际长度是不变的。例如,用长的积木测量可能只需要几块,而用短的回形针测量则需要很多个。
(四)总结部分(5 分钟)
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长短的要点,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时要首尾相接、确定好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等。
2. 提问幼儿:“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在哪里用到测量路线长短的方法呢?”引导幼儿思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房间的长度、操场的周长等,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对幼儿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幼儿在测量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
(五)延伸部分(课后完成)
1. 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家里的一些物品或空间的长度,如桌子的边长、客厅的长度等,并记录测量结果,第二天回园与同伴分享。
2. 在数学区投放更多的测量工具和不同形状的路线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的测量方法,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如用脚步测量、用绳子测量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测量路线长短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操作和讨论中。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幼儿初步掌握了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长短的技能,并且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如意识到测量工具的长度会影响测量结果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个别幼儿在测量时仍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指导;在讨论环节,部分幼儿的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由于问题设置不够开放或引导方式不够恰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