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通用14篇)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通用14篇)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六年级科学的第五课,这节课的是一节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织,指导学生的进行活动探究。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利用一个滑轮,绳子,支架把钩码充当的重物提升到高处。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以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再次通过滑轮来提升物体,感觉用哪个滑轮提升重物,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定滑轮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动滑轮轻松。那大家的感觉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然而然的引出验证滑轮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原先教材中,对于定滑轮实验的设计,教材是安排绳子每端各挂同样多的钩码。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而动滑轮实验的设计则是运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从思维的衔接上来说,在定滑轮实验安排用测力计测力,发现不省力。然后再测动滑轮发现读数小了,得出动滑轮是可以省力的。思维很顺畅,更利于理解和区别两种滑轮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测力计有误差,学生用的测力计测出定滑轮实验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定滑轮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轮的实验验证便由老师来演示,学生记录。虽然没让学生分组做定滑轮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分组做动滑轮的验证实验。由于改变教材中定滑轮实验的设计,利用弹簧秤测出定滑轮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3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激发学生探月兴趣,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所以教学时要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知以及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鉴于六年级学生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所以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有简单的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已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意识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他们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内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中秋月的视频。(出示不同风景区的月亮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美丽、诱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师:是呀!这么美丽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从而编制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师: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吴刚、玉兔吗?(没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来一场登月之旅。(板书:登月之旅)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远镜图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观月图)
师:他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月面图让学生说)。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适时让学生认识“月陆”、“月海”、“环形山”。(板书:环形山)
师:你能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吗?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
师:3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后来在地球上发现了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科学家们经过比较,在大约50年前,得出了新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板书:陨石撞击)
三、探究环形山形成的秘密
1、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师:看着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
生2:撞击的陨石哪去了?
生3: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板书:大小、深浅)
师:大家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生1: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生2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拟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陨石。
师: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为月球表面相对比较松软。
师: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生: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
生:因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较石子大小对环形山的影响。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做这个模拟实验。做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实验,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
(一),看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板书:陨石有关、大小)
师:你们觉得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那?
生3:环形山的.深浅可能会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生4:陨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击所形成的环形山就越深;陨石撞击月球的高度越小,环形山就越浅。
师: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玻璃球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玻璃球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请组长带领大家开始实验,并且完成“模拟环形山”实验记录表
(二)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板书: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师:如果我们想在地球上观察环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观察好?(生猜测)
师: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下面我们来做实验证明一下。
师:请组长拿出手电筒。用手电筒光直射“陨石坑”,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此时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请大家从侧面斜射“陨石坑”看看此时看到的“陨石坑”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陨石坑”的样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说,当阳光怎样照射月球时观察环形山好?(斜射)
师:对,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选择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这几天比较好。因为这几天阳光斜射月球,影子明显。
五、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实现了)
师: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谁吗?他是哪个国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
师: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罗登月》视频)
师:谁记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说的第一句话?
生: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出示这句话)
师:齐读。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师: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来说,他只不过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巨大突破,人类已经能从地球登上月球。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
师:当人类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人们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国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国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15年过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资料)
师:目前,嫦娥四号已经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棉花的种子已经在月球上发芽!
师: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有关“嫦娥四号”的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想法?
师: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飞天英雄杨利伟说,我国宇航员会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学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2030年,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学生说出准备的物品后要追问为什么要准备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气,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灯、无线电话)
师:你们考虑的真周到,相信你们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环形山 陨石撞击
大 小 大 小
陨石 (有关)
深浅 下落的高度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特别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特别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2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客人,两只青蛙也来凑热闹了,(点击幻灯片1 2只青蛙)一见这么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谁能帮帮它们找到既安全又舒适的`家?(请同学回答并上来贴青蛙图)
2、你为什么要这样选?
3、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师:提及青蛙呀,我有个问题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不同地方青蛙的颜色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借助P84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找找原因,并把你的研究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们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诉我,行吗?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随机出示第2张幻灯片 青蛙变化图)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黄青蛙和绿青蛙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几种狐狸吗?(出示幻灯片3 狐狸)
(2)观察图中这几种狐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这三只狐狸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猜测一下,它们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三种狐狸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资料(依次出示五带图—红狐—五带图—灰狐—五带图—北极狐)期间请三个同学读三只狐狸的资料。
(6)、刚才我们也看出来,北极狐的耳朵比其他两种狐狸小,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点击出示幻灯片生物学家 文字叙述部分)
(7)、为什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体型特征呢?
(再次出示五带图)
(8)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并汇报。
(9)、同学们都认为狐狸体形与它们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温度有关,北极狐的体型最有利于保温。那么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证明一下怎么样?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大一小两个瓶子,代表体形不同的两种狐狸。大的就代表(北极狐),小的就代表(红狐),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3
一、目标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猜测结果并进展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良并演奏简洁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根底学问。
4、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预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根底学问。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良并演奏简洁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醒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美丽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忙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醒“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艳羡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沟通。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供应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仿照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创造一种乐器。
教师展现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现: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洁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争论,预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争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否则,是不会胜利的。想一想,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争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忙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学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凹凸?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打算了制作的胜利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胜利?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假如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唯恐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猜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行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学问上的怀疑,盼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其次课时
一、制订规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构造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规划的根底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假如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列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争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现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一样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展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学问点的怀疑;有的步骤是具有共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预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共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板书下列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构造图
师:请同学们将预备制作的乐器画出构造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构造的样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