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

发布者:泰山顶上 时间:2024-10-26 22:49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质和初步认识气体。使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的过程,获得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给足球、篮球充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了解空气后到使用空气,引出压缩空气的特点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课时主要是研究被压缩的空气,了解它的特点,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打足气的足球,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然地进入到对空气的探究中,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篮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更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部分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对篮球气的足与不足与篮球弹性的好与不好的感知,对空气的性质产生各种猜想,对压缩空气有一个模糊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用注射器做定量实验,探究出注射器里具体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定量,当松开压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内的压缩空气要回到自由的状态,就产生了弹力,把活塞弹到接近原来的位置,让学生从实验中具体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出发,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敢于创新的胆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现象,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了解压缩空气的特点,并能谈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材料与教具

贝克汉姆精彩进球片段、篮球(气足、不足的各一个)、打气筒、注射器、练习纸、吸管、马铃薯、“被压缩空气”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探究的环境,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认识,并能解释自己的猜想。

而学生则是在一个积极探究的环境中大胆地假设,通过协作,共同观察现象,动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到对压缩空气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合理的解释,谈谈在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贝克汉姆的精彩进球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运动员踢足球做个感性认识,为后面探讨空气性质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个片段的观看,来组织学生课前的情绪。当然我并没有统一组织,而是在学生陆续到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

在观看后通过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

(1)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为什么?

(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

(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

(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

(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2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一课,"空气"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物质,空气可以压缩;有弹性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在探索这两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当学生认识了这两个新知识后,又很容易发现原来在生活和生产中早已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利用为人类服务呢?这又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新课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制造"出,从他们制造出的后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凭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出有弹性这一新的性质。最后,结合他们已熟悉的现象,发掘他们的创造思维,提出的创新应用。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有弹性;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有弹性的性质。

教学材料与教具:

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cai软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用以掌握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

二、认定目标:

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

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导学达标

(1)让学生作几组实验:

实验1:压缩针管。

实验2:往皮球和轮胎中打气。

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发现什么现象?

3、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

4、学生在实验后对"空气可以压缩;有弹性"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cai课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

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cai课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空气的体积能被压缩;有弹性"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

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有弹性。

(2)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提示可以从要用打气筒或空气压缩机往密闭容器里送气的地方去想。)

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四、达标测评:

师演示辟拍枪、手喷的空气清新剂、手喷漆等让学生说说原理。在通过cai课件展示应用的新领域,启发学生提出创新的应用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给与鼓励性的评价。

五、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上网浏览查阅,继续研究提出更多的利用的创新方案。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进一步提高对实验中某一现象提出自己推测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3、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1、猜谜引入:“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通过活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进行“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的活动(材料准备:每个小组有一杯水,每个学生有一个注射器)。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注射器中装了水,堵住出口,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如果装的是空气呢?

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压缩,而空气可以被压缩。

3、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4、正式向学生介绍注射器这一生活常见的物品,因为在以后的很多探究活动中都会使用到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拍球比赛活动,引领学生做出假设。

1、进行拍球比赛,引导失败的学生找原因。

2、启发学生提出假设:球能弹起,手感受到的弹力可能是压缩空气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1、教师:用你们手中的注射器说服我,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2、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寻找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表述和记录。

设计意图: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和弹力。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汇总小结,课后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解决了对“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疑问,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

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上,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小学科学《被压缩的空气》教案4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课前活动“拍球比赛”,引发问题,聚焦课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拓展活动:通过图片,让学生利用知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通过枪的演示制作,让学生能明白枪也是利用空气压缩的原理,巩固新知。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3.学生对空气压缩是微粒间距变小的缘故有一定了解。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明白通过实验才能获得结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枪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

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拍排球比赛

给排球打气,出现“气变多,球不大”的现象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产生疑惑,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给球打气了,球为什么没有变大呢?

2.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

引出课题。

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18分钟)

1、介绍注射器结构。

出示第一张注射器图片。

提问:图上的这个叫什么?(预测:注射器)

注射器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活塞和针筒。针筒上有什么呢?(预测:刻度)

2、学生思考并讨论注射器的操作。

提问:如何用注射器验证空气容易被压缩?

小组组内讨论交流,初步了解注射器的基本操作,为后面通过微课方式学习操作方法做准备。

微课播放,学生学习操作方法。

3、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4、学生实验。互动合作,感受空气、水是否能被压缩。

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

1.学生交流反馈。

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

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师通过贴图方式,再将整个压缩、扩张过程回顾一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提问:空气是由空气微粒组成的,我们如果用一个个○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向下压时,微粒会怎么变化?向上拉时,又会发生怎么的变化呢?

3.分发实验单,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预设:数量改变、间距改变)

5.播放视频,纠正学生观点。

四、拓展:知识应用(预设4分钟)

1、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充气游泳池、救援充气垫)

2、空气压缩枪制作。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