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设计(通用13篇)

发布者:华夏之泪 时间:2024-8-11 02:55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通用13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3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一灯明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一灯明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4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

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

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7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会认“促、忆”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播放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提问:在这样的季节里,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初读古诗(7 分钟)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促、挑”等字的读音。

理解诗意(15 分钟)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描绘的情景。

体会情感(10 分钟)

提问: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

让学生带着思乡之情再次朗读古诗。

指导书写(5 分钟)

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书写要点。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

搜集其他描写秋天或思乡的古诗,读一读。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感悟诗句的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3 分钟)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赞美秋天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初读感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促、篱、挑”等字。

学生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精读理解(15 分钟)

出示古诗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等词句。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情感体会(10 分钟)

思考:诗人在夜晚看到这些景象,心里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拓展延伸(5 分钟)

介绍叶绍翁的生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天和思乡的古诗。

五、作业布置

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积累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秋夜的音频,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听到这段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生字学习(7 分钟)

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学生书写练习。

诗意解读(15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教师逐句讲解,重点解释“萧萧”“挑”“促织”等词语。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探究(10 分钟)

小组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背诵《夜书所见》。

画一幅你心目中的秋夜图。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会认“促、忆”等 7 个生字,会写“促、深”等 10 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以及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谈话导入:同学们,当夜幕降临,你们在做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讲解生字的`结构、部首和书写要点。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5 分钟)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教师讲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四)精读古诗,体会情感(10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梧桐叶、秋风: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拓展(7 分钟)

总结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不够充分,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含义。

感受诗人在秋夜所见所感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

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秋夜的视频,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提问: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介绍诗人叶绍翁。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指名读,正音。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15 分钟)

学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理解“萧萧”“客情”的意思。

想象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受。

学习“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挑促织”“篱落”的意思。

想象儿童挑促织的情景,思考诗人为何看到此景会触动思乡之情。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小组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夜的景物和儿童玩耍的情景,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让学生回忆自己思乡的经历,谈谈感受。

推荐几首思乡主题的古诗,让学生课后阅读。

(七)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古诗。

画一幅《夜书所见》的图画,并配上诗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古诗,但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感受。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人由孤独到看到儿童玩耍时的一丝欣慰的情感变化。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

领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3 分钟)

背诵学过的思乡古诗,如《静夜思》。

引出新课《夜书所见》。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教师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指导“促、挑”的读音。

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0 分钟)

学习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理解“萧萧”“寒声”“客情”的意思。

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读出孤独、凄凉之感。

学习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挑促织”“篱落”的意思。

想象儿童挑促织的画面,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朗读指导,读出由孤独到欣慰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升华,领悟写法(10 分钟)

总结诗人的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的?

教师讲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阅读(5 分钟)

展示几首借景抒情的古诗,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默写《夜书所见》。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升,但在课堂上还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