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0篇)

发布者:上下五千年 时间:2024-8-10 04:54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0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 76-(28+20)

52-4×6 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2)同学们栽了4行果树,每行6棵。有15棵是杏树,剩下的是桃树。栽了多少棵桃树?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 (2)9×5+9

(3)5+1×9 (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人?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100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猜一猜"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2、过程方法:通过"猜一猜"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通过"猜一猜"等系列活动,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关键:

创设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展台、蓝花、红花、红门票 、蓝门票 、动物图、奖品

学具准备:

红门票、 蓝门票、信封、动物图

课前活动:

猜猜老师姓什么?学生盲目猜---给出提示"我可能姓陈,也可能姓黄。"---我不姓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吗?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想和我们一起去?看,她们来了。(出示图片)你们能分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吗?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游戏一:

1、做出判断

师: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妹妹。"(课件播放声音)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了吗? 学生汇报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这样猜?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姐妹俩其中一人的话,猜出了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下面我们就和姐妹俩一起去动物园做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板书:猜一猜

游戏二:

(1)、该从哪条路走?

(课件呈示:姐妹俩去动物园的'路上碰到了困难,前面出现了两条路。)

师:走着走着,姐妹俩遇到了困难,前面有两条路(左边一条,右边一条) ,其中有一条是通往动物园的,他们该往哪条路走呢?

学生猜测、交流、评价,认识到无法确定往哪条路走。

师:正当他们为难的时候,小精灵来帮他们了。它给了这样的提示。(课件出示:右边的路不是去动物园)

师:现在你能告诉她们该往哪条路走吗?为什么?(学生汇报)

在学生畅说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双胞胎从左边的路前往动物园。

游戏三:

1、手里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门票?

师:她们来到动物园门口,到售票口买票进园。瞧,这里有两种门票:红色票 蓝色票

2、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票玩"猜一猜"的游戏。

师把红、蓝颜色门票藏在手中,向前举起一只手说:"我的左手藏的不是红色的票,大家能猜出我两只手里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门票吗?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汇报

教师展示手中的门票,验证。掌声送给他

4、师评价:"你不但猜得准确,而且说得清楚,真不错!大家把掌声送给了你,老师也想送你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在黑板上有两朵花,红花和黄花,老师要奖给你的不是黄色,那是什么颜色的呢?"

学生上黑板取,老师问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同桌合作,拿出课前教师提供的两种颜色门票,一人问,一人猜,进行猜测活动。

游戏四:

1、师:其实根据"不是"来判断区分两种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见,下面大家来猜一猜双胞胎姐妹的一些事情:

妈妈给双胞胎姐妹起了好听的名字:欢欢和迎迎。姐姐不叫迎迎,那叫……

迎迎的自行车车胎坏了,不是前轮,那是……(生:后轮)

2、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一人举例提问,另一人猜测。

3、小结:如果事情有两种可能,我们就能根据"……不是……"来进行猜测,不是这种情形,就是那种情形。

课间操:根据教师的提示,师生一起做课间律动游戏:

呀,动物园真大啊。我们一起休息一会儿。做个操。全班一起来。师生边做边说: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什么肩?摸摸你的耳朵,不是右耳朵,那是什么耳朵?踢踢你的脚,不是左脚,那是什么脚?……

游戏五:

1、师:姐妹俩进了动物园,先来到兽园,看,兽园的房子可真有趣,有蘑菇房、青菜房、南瓜房。猜猜老虎、熊猫、大象分别住在哪个房子里?

(课件出示:分别住着老虎、熊猫、猴子的3个园子。其中有两只动物各说了一句话。)

大象说:"我住的是蘑菇房。"

老虎说:"我不是住在南瓜房?"

师:根据其中两只动物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大家能猜出三只动物分别住在几号园子里吗?

2、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3、教师让学生评价,共享思维成果。

游戏六:

1、课件出示:我们继续往前走,快看,图书馆到了,很多同学在看动物图书,有三位同学在玩猜一猜的游戏。

动物们在举行跑步比赛。(多媒体展示动物们正在欢呼,解说员:三位选手加油啊!欢欢蹦蹦跳跳就是挤不进去,急死了!这时观众说:加油!加油!迎迎说:呀!狮子跑第2的。你知道比赛的先后顺序吗?)

2、尝试、操作。

学生拿出一号袋,要求:把三位选手的照片按你的判断结果摆放在跑道上。

3、你觉得是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4、多媒体:有这么多结果,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师:只知道一个信息能判断三位选手的名次了吗?你们能补充一个条件让人一下子判断出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吗?,师:现在能判断三位选手的名次了吗?调整一下

5、你们为什么都这么认为呢?

小结:判断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至少需要几条信息?

刚才我们猜测的是三种情况的,告诉我们了两条信息,其中有一条直接告诉我们,另外一条用"不是"不说的,我们猜测时可以先把直接告诉我们的放在一旁,再根据"不是"的那句话来推断另外两种情况。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猜猜手里藏的是什么动物卡片?

师:参观了海洋馆后,欢欢迎迎来到了动物园的礼品屋,看到了许多动物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些动物卡片请到教室里来了。下面我们用今天这节课的知识来玩一个猜动物卡片的游戏:

①、师生合作。请三个同学上台

②、生生合作。

2、活动二:

买玩具

出示一件玩具:

1、它的钱是由数字6和8组成的,它的个位上不是8,这个两位数是( )。

2、出示三件玩具,它们分别是32元 31元 30元

玩具老虎 玩具马 玩具小猴

售货员说 玩具马不是最贵的,玩具小猴30元

猜猜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开放性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小组设计的游戏。

五、全课总结。在动物园里你玩得开心吗 ?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中随时评出在本节课中表现最优秀的"小演员"、"小分析家"、"小设计师"、"游戏大王"……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通过用数来描述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教学难点: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具准备:

情景图、小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一]

继续提问:我们还可以怎么数?(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提问: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十]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提问: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板书[百]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请学生回忆并提问:刚才我们在900以后数的数是多少?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1000的呢?

(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2、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学生自己尝试拨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3、活动体验。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本笔记本]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

提问:这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牙签是1000根。

教师呈现1000根的牙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3)[出示一本书]

提问: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请你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4)生活中感知:

提问:

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我们班同学4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4、数数练习(一个一个地数):

(1)从195数到204。

(2)从407数到414。

(4)从989数到1000。

5、学习写数: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练习写数。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如果个别学生将八百零八写错,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八百零八里面有几个十,(一个十也没有),在十位上应该写几?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谈话: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

1、谈话:刚才我们在情境图上看到了很多的数,现在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吗?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6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 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老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1、识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老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老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2、填写复式统计表

老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老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老师:参加只数最多?参加只数最少?

老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老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老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老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老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设疑,引入情境。

两只小鸟为同一块金牌照相,为什么照的照片不一样呢?

2.揭题,导入新课。

引导启发,感悟出两只小鸟观察金牌的位置不同。

3.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观察教室图。

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那一面拍摄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组交流一下,反馈意见。

引导学生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出是站在教室的那一面进行拍摄的。

2.练习:哪张是从学校外面拍的?哪张是从学校里面拍的?你是从哪看出的?

指名回答。

3.指导观察,拍摄小猴。

出示小猴玩具,“你想不想给小猴拍照?”

教给观察的方法,生从一个位置观察小猴给小猴拍照。

出示从不同位置拍到的小猴照片,生说说自己在小猴的哪个位置?拍到的是哪张照片?

重点说说两个侧面的.小猴的不同(脸朝哪?尾巴朝哪?)

小组活动,交换位置,从不同位置观察小猴。

师:“通过给小猴4个不同位置的观察,你有什么体会?”

(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板书结论。

4.练习。

师: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4个同学用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你能说说四个小朋友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图吗?

3、奥运摄影师

观察奥运照片,判断摄影师的位置。

出示图片,生齐答。

四、课外拓展,激发热情。

欣赏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奥运会场馆的艺术美。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