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案(通用9篇)

发布者:火狐媚影 时间:2024-8-4 10:39

超重和失重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超重和失重教案(通用9篇)

超重和失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

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

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的产生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超重和失重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坐电梯的时候,电梯突然上升和下降有什么感觉?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感觉“变轻”或“变重”了呢?这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超重与失重》有关,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定性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书本定性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感受不同状态下(静止;缓缓向上、向下移动书本;突然竖直向上、向下移动书本)书对手掌的压力的.大小。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手掌受到的压力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感受。

2.定量研究

引导学生定量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钩码。

(2)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缓慢上移、下移。

(3)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突然竖直上移、下移。

学生总结,教师进行归纳:缓缓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几乎无变化;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大;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小;

3.分析论证

结合上面两个实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并做出总结:

(1)静止和匀速上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2)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T变大,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超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3)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T变小,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失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的现象叫做失重。

教师加以补充:在失重的状态下,如果,则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称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解释上课开始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2.作业:思考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哪些物理现象不会发生。

四、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叫超重;叫失重;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运用科学规律合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超重现象、条件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难点: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的错误观念,以及由于感性认识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航天视频或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升降)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2.建立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弹簧秤和钩码,让学生观察静止时和上下晃动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强调重力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对接触物的拉力或压力。

3.实验探究:

播放电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作出猜想。

设计表格记录电梯不同运动情况下的超重或失重现象,鼓励学生用实物投影共享实验结果。

4.分析归纳:

请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结果,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归纳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当加速度a方向向上时,发生超重现象;当加速度a方向向下时,发生失重现象。

5.理论分析: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验结论,指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深化理解。

6.联系生活: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本质,以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超重和失重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解释生活中一些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超重和失重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过程,体会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理世界的奇妙,探索自然规律的愉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难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与学生一起做纸带拉钩码实验,产生超重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超重和失重。

2.建立概念:

通过对小实验中纸带进行受力分析,引出超重的概念,继而延伸出失重的概念。强调超重和失重并非指物体质量发生的变化。

3.实验探究:

观看电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作出猜想。

使用模拟电梯、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探究表格。

4.分析归纳:

请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结果,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归纳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超重和失重只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与速度方向无关。

5.理论分析: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验结论,深化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6.联系生活: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如过山车、蹦极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小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课前小实验中纸带会断的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超重和失重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运用科学规律合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超重现象、条件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难点: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的错误观念,以及由于感性认识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航天视频或日常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升降、过山车等),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2.建立概念

实验演示:使用弹簧秤和钩码,让学生观察静止时和上下晃动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强调重力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对接触物的拉力或压力。

3.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学生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使其上下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加速度方向向上或向下)。

4.理论分析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验结论,指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深化理解。

5.联系生活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本质及其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钩码、纸带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与教案一相同,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有趣的'实验(如“神奇的水瓶”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概念建立

结合实验现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强调重力未变,变化的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3.猜想与假设

播放电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作出猜想。

4.实验设计与探究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模拟电梯、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工具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与加速度方向有关)。

5.理论验证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实验结论进行理论验证,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

6.总结与应用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课前小实验中纸带会断的原因。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模拟电梯、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纸带、钩码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解释生活中一些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超重和失重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过程。

体会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理世界的奇妙,探索自然规律的愉悦。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难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实验、讨论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钩码、纸带、数据采集器、模拟电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与学生一起做纸带拉钩码实验,产生超重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建立概念

通过对小实验中纸带进行受力分析,引出超重的.概念,继而延伸出失重的概念。

3.实验探究

猜想:观看电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作出猜想。

实验:使用模拟电梯和数据采集器进行实验,记录电梯上行或下行过程中传感器所受拉力的实时数据,完成实验

超重和失重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运用科学规律合理地解释身边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超重现象、条件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难点: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的错误观念,以及由于感性认识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难。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体重计

自制超重与失重演示仪

钩码、纸带、弹簧测力计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航天视频,引入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2.实验演示

实验一:弹簧秤下面挂钩码,教师演示实验,确认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然后教师向下拉钩码,使钩码上下晃动,观察示数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拉力变化并非由于重力变化。

实验二:准备体重计,找学生站体重计上,确认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教师提问:压力能变吗?然后让学生体验不同运动状态下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3.概念建立

给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强调重力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对接触物的拉力或压力。

4.分组实验与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下挂钩码上下运动时的示数变化,并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当加速度a方向向上时,发生超重现象;当加速度a方向向下时,发生失重现象。

5.理论分析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加速度a向上时,F-mg=ma,F=mg+ma>mg,超重现象。

加速度a向下时,mg-F=ma,F=mg-ma

当a=g时,F=0,为完全失重现象。

6.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实例,如电梯升降、过山车等,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超重和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课前小实验中纸带会断的原因。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