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

发布者:倚窗望月 时间:2022-11-15 11:30

心理辅导是指情感导师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1

教学目标:

1、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

2、调整应考心态,学会在考试中调节自己的应考焦虑情绪,掌握应付紧张 的方法,提高应考质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水平。

3、提高抗焦虑能力,分析不良应考心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排解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技巧。

2、不良应考心态的形成原因。

3、比较几种常见的应考心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 幻灯展示游戏规则: 击鼓拼图

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手动拼图150秒,电脑拼图180秒); ② 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其余同学只能语言提醒,不能动手拼图; ③ 拼图完成后,拼图的同学马上起立示意;

在模拟情境中,让学生感觉紧张的感觉,用鼓声是加强紧张的氛围。

2、 分享感受

鼓励学生说出拼图时的感受或身体出现的症状,并表明这对这个拼图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在鼓点越来越密集的情况下。)(教师也可讲述游戏中的发现,但以学生不能说出的前提下的引导)

说出亲身体验,明确感受。

3、 情结延展:

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你还有类似的感觉?症状?(比赛、考试等)

引出课题,学生自主感受考试前的不同心理。

二、活动:感受考试

1、 小组讨论,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情绪,想法。回顾体验自己以前考试时曾经出现的 1 内心感受及生理特点,谈一谈不同应考心态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考试效率的影响。(对比平常做题)

2、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常见的几种考试心态。

1)平和心态——平常心对待没有特别的紧张感(适度焦虑); 2)消沉心态——对待考试漠不关心(无焦虑、低焦虑); 3)焦虑心态——担心、害怕、恐慌(过度焦虑)。

3、课件展示

⑴:不良应考心态形成的原因:

①自身的个性特征:如缺乏自信和毅力,平时学习没有恒心等。 ②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只怕重复失败。 ③对自己学习水平估计过低,而自我期望又过高。 ④过分看重考试结果对自己的意义。 ⑤来自外部过重的学习压力。 ⑥易受他人消极评价的影响。 ⑵平和的应考心态形成的原因:

①良好的自身个性特征:如自信、有恒心、有毅力。 ②有合适的期望目标。 ③给自己适度加压。 ④正确对待考试结果。 ⑤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⑥不受他人消极评价的影响。

4、明确不良心态带来的后果。

学生自主探讨考试各种心态的反应,深刻体会考试焦虑带来的影响。

三、展示焦虑与绩效的关系

提倡适度焦虑:那么,是不是一点焦虑也没有,就能考出水平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焦虑曲线图:

适度的焦虑是学习绩效最好的体现;过度或无焦虑都不利于学习。 科学认识焦虑,不做无谓的紧张 活动:引入故事,深化理解。

猴子摘桃的故事

猴子

目标

过程

结果

A

低矮的果树、伸手可及的桃子

轻而易举吃了很多

撑得拉肚子,再也不想吃了

先吃低位置的果子,

B

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有力气时再跳一跳,

吃到好桃子

吃更高位置的果子

跳了无数遍,

C

最高、最鲜美的桃子

越跳越饿、

饿极了,还是吃不到

越跳越没有力气

谁能说说是什么造成了三只猴子的不同结果?

(是不同的期望目标。)恰当的期望、合适的目标,才能以平和的心境学习和应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力,

深化理解其中一项:期望值对结果的影响 四:寻找金点子

小组讨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考试压力和焦虑。

1、 学生小组活动,寻找解决不良应考心态的方法,主动探究应考技巧,争取以平和的心态迎接不久就要到来的期末考试。

2、总结归纳,现场演练(课件出示): 化解不良应考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A、 认知调整。

树立信心,消除消沉心理,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取代消极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可以做到!”。

(学生现场演练:举起拳头,大喊“我能行!”) B、化解焦虑。

(1)学会面对:正确认识考试,学会与压力共处,带着压力学习,不害怕压力,可以淡化焦虑与恐惧。

(2)深呼吸放松法:闭眼、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1”,再缓缓呼出,如此这般重复几次,直到放松。(背景轻音乐)

(师生共同活动:现场进行“深呼吸放松法”训练)

3 (3)肌肉放松法:依次活动手部、腿部、肩部等各关节和肌肉,直至放松。 (师生活动:围成一圈,顺时针走两圈,后一位同学轻拍前面同学的后背。向后转,逆时针走两圈,后一位学生轻拍前面同学的后背。循环进行,直至放松。回到自己的座位。)

(4)合理宣泄法:产生焦虑时,参加体育运动、找人倾诉交流、大声歌唱等。 结合自身的感受,有意识的认识不足及养成正面面对问题的心理趋势。 介绍相关的放松方法,从平常入手,养成心理习惯,正确对待考试

4、注意事项

(1)制定学习与休息计划:放假休息在家,一定要有科学的作息计划,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尤其不要养成“猫头鹰”式的生活方式,要适量运动,可以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适量午休,不要超过一小时。

(2)学习方法:以基础复习、目录复习为主,其中“过电影”的方法可以多采用。

(3)加强营养:注重早餐的营养,考试当天早餐不要过饱,多喝水。如果说当天考试早晨起来有点头脑不太清醒的话,可以喝一杯浓茶或者是咖啡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现场模拟 带着微笑进考场。

让那位刚才很紧张的同学演练一下,好不好? (现在,还紧张吗?)

现场感受,真切体会简单微笑的魅力。 教师寄语:发放《考试焦虑自测量表》

总而言之,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考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我想对每位参加考试的同学说一句话:成绩较好的同学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应考;成绩较差的同学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这样才能考好。请记住,在勤奋努力的同时,多一点方法,多一点自信,你才会走上辉煌的成功之路。

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2

(一)克拉克现象:

所谓“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罗·克拉克是60年代世界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然而,正是这位出类拔萃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1964、1968)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仅获得过一枚铜牌。并且,在两届奥运会年他的成绩都大大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因此,克拉克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失败者”,研究者也借用“克拉克现象”来研究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

研究表明:历届奥运会比赛中有 l/3以上的世界实力者与克拉克一样未登上奥运会领奖台。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共识: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中,最有希望获取冠军的选手约有70%左右能够实现,另有30%左右的选手必然要被淘汰。

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世界性大赛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一批势均力敌的争夺者,绝对的优势已十分罕见。尤其是短距离的竞速项目,有时用百分之一秒的电动计时仍难以判定胜负。因此,赛场上竞技能力发挥的好坏常常成为制胜的关键。关于“克拉克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我国优秀选手参加奥运会“克拉克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临场应变调控能力差、技战术稳定性不高、赛前训练负荷掌握不好、赛前训练内容安排不当、运动性伤病这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位的原因是:大赛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等等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致。有学者认为“在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不好的运动员中,由于心理方面准备不足造成的失败约占70%,因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失败仅占20%”。由此可见,竞赛中的心理素质对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优胜的影响非常大。

对此,我们认为可行的对策如下:

1、参赛经验少可能是影响比赛发挥的因素,但事实上没有几个选手能多次参加奥运会。因此,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会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并主动在赛前训练中去学习、解决和适应。

2、“应变能力差、心理失常”的原因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考场如赛场,不少考生也有类似现象。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这种情况被称为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竞技综合征”。

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分析,上述现象的本质是考生存在心理障碍,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差,不能在考试期间进行心理调节。主要原因是考生期望值过高,而又缺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恐失败,患得患失,压力过大。结果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症状随之而生。

克服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首先要增强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其次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考试的具体运作过程,而不去多考虑考试的结果。第三要注意多用正确和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在出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最后,考前合理安排生活,考试时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带上平日喜爱而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用具等,这些虽属细节问题,却有利于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可能出现的“克拉克现象”。

(二)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

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不少考生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由于高原期存在,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又不能正确对待与克服,负面的心态影响了他的复习。

“高原现象”多种原因造成

其实,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考生要针对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有些考生出现高原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因此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也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就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卷子,精力集中,心平气和做老师布置的东西,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高原现象”不必惊慌失措

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高考复习高原现象的时候惊慌失措,又要买这个又要买那个,往往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消除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心态,有助于孩子平稳地走出高原期。

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参加过高考的同学在高考前复习中几乎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众所周知,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它们的难度和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高原现象”呢?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不大,则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

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一环节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10天,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是高考题,或是教学质量先进地区的大型考试用题)。之所以以7天为一个训练阶段,是因为时间过短,则难以奏效,而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之所以以综合题进行自测,是为了避免因搁置太久而在其它各点上出现遗忘或倒退的现象。

由于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笔者已连续六年执教毕业班,一直指导学生在考前运用此种方法复习,效果非常显著,大家不妨一试。

(三)心理饱和

你有“心理饱和”现象吗?

“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将精加人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 “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钮扣,也用扳手去拧。又如:一位领导参加书法大展,工作人员请他题字,他信手写下“同意”二字。这虽属笑话,却也是心理饱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 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流产。

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简而言之,他们干腻了。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不过,它并非不治之症。比如,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对于心理饱和,我们应有清醒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并时时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一经遇上它,要沉着,莫惊慌,要善于知己知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让它远离我们的正常生活。

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情绪对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教育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

2、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学会欣赏自我和悦纳自我,树立别人行,我也能行的思想。

二、教学准备

准备活动中所要用的各种情景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不会感情用事,今天我们学习树立自信心,做情绪的主人。

(二)学习如何控制倾情绪

A、关成的学习成绩退步了,应该如何对待?

B、小花是怎么对待跳绳失利的?

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2)议一议

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A、宣泄法。 B、转移法。 C将心比心。 D、挫折不一定都是坏事。

3、活动明理

师:王小燕爱生气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生气影响身体健康。

生:生气容易使人得病。

生:生气容易影响同学关系。

议论时,如果时间允许,可多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三)学会树立自信心

1、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张海迪是怎样克服困难,成为作家的故事,明确告诉学生是自信心的力量!

2、 议一议

师:小龟丁丁为什么开始不敢爬坡?

生:过低估计自己、自卑心理作祟、怕自己笨手笨脚,被人笑话

师:后来,丁丁怎么做的?成功了没有?

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在龟爷爷的帮助下,大胆地尝试;他不怕困难,大胆去做。

师:你知道丁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的孩子。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在做事之前,就认为自己不行,是自卑的表现;后来他做了勇敢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是自信的表现。

指点迷津:我们应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四) 总结全课:可请同学归纳总结,使同学们看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自信。

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4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六、活动目的:端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七、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良好的状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三)、分析现状及原因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一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但是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级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就在这种.种追求中,会产生种.种困惑。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如,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对初中生的认识滞后的情况。在一些问题上,初中生渐渐不再把父母和老师当作,而开始能够客观的评价他们了。由于成人对初中生和初中生对自己的认识上的差异,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初中生出现强烈的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也叫做第二反抗期。初中生的反抗心理的特点是:1、态度强硬,举止粗鲁;2、漠不关心,冷漠相对;3、反抗的迁移性,即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成人团体中某一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

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3、勇敢和怯懦并存;4、高傲和自卑并存;5、否定而又眷恋童年。

6,对未来开始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发觉自己小学时的想法理想很天真,自己现在的情况无法达成而全盘否定,导致理想轰然倒塌,失去了对学习生活的目标而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四)、学生举例发言

在学习上很是苦恼,总为学习上的事烦心,以前成绩很好,可现在很差。我感觉我现在是一无是处,学习不行,运动不行,也没什么爱好。我现在很是苦闷,我已经很用心了,为什么我的成绩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要学的这么累,为什么每次考试感到都倍受打击。功课开始落下,因此而逐渐讨厌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这是你心理正逐渐成熟的一个表征,也就是说你会为你小学时的行为感到天真说明你长大了。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开始慢慢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好的,在这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得看你怎么去对待。首先摆正心态,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过去的无法改变,你大可以理解成过去的一切都是为现在的你做铺垫!)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与自己实际确定目标,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给自己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提示自己不是一无是处,每天进步一点,循序渐进。

(五)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1、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

2、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说话等。

3、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4、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

(六)、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 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 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 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 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7、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8、 再给自己一点爱

9、 分散你的注意力

10、 改变你的行为

11、 了解自己的极限

12、 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13、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14、 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5、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6、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7、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8、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9、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高三考前心理辅导主题班会教案5

一、辅导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克服对期末考试的恐惧、担心和种.种顾虑,鼓舞信心,建立良好的心态。

2、帮助学生掌握情科学复习迎考的方法和策略。

二、辅导活动对象:初一(2)班全体学生

三、辅导活动准备

了解辅导班级情况,概括该班学生面对期中考试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复习迎考中的实际困难;

四、辅导活动过程:

一、故事:羿射不中

后羿是个神箭手,箭无虚发,但是有一天,夏王指着一块一迟见方、射心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你射中了,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了十分紧张,结果呼吸急促不能控制,屡射不中。夏王就问这是为什么?有人答道,情绪波动影响了他的射技,万金厚赏造成了他的失误。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存在着患得患失的杂念,就难以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本领。自己有一定实力,只要心里状态正常就能考出好成绩。二缺乏信心、紧张怯场或受患得患失的干扰,结果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二、影响考试的因素是什么?

硬件: 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应有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软件:考试前和考试中的心态 怎样调整考试前的心态呢?

三、考前做好三件事:

1、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参加问体活动。

2、主要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

3、抓住最佳记忆时间

记忆力最好的是早晨起床后半小时,晚上睡觉前半小时。

4、心平气和,防止烦躁。

考前有些紧张担心在所难免,考前有些适当焦虑也是好事,能发掘你的智力和潜力,但是如果太过于焦虑烦躁就会影响考试。

5、正确评价自己,增强信心。 讲述猴子摘桃子的故事。

猴子 目标 过程 结果

A 低,伸手可及的桃子 吃了很多 撑得拉肚子

B 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先吃低的,有力气时 吃到好桃子

跳一跳,吃更高的

C 最高,最鲜美的桃子 越跳越饿 桃子还是吃不到 启示:

是不同的期望目标,适当的期望,合适的目标,才能以平和的心境学习和适应考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潜力,正确的评估自己,只要达到了自己的能力所及的目标就是成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四、考试中应注意什么 (1)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控制考试节奏,防止易题不做。 (3)遇到不会的怎么办?

(及时调整心态)不要一题不会影响全科。

(4)为什么会想不起来?(先不想,过了一会儿再想)

1、我已经准备很充分,一定可以好好表现一番。

2、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

3、紧张是正常的,没关系,做个深呼吸。

4、考试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送给学生的名言:

一个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