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通用6篇)

发布者:江天一览 时间:2023-12-13 12:35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通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通用6篇)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1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2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 (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 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 (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 (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 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 (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3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

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4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②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伤仲永》

例:谨食之,时而献焉。(到时候)《捕蛇者说》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向西)《登泰山记》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在外边)

《陈涉世家》

例: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在右边;在左边)《核舟记》

【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列论战》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

例:可烧而走也。(使逃跑)《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种用法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陈涉世家》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为哀叹)《阿房宫赋》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

◎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5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6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举出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例子。

①秋天到了,一树金黄随风飘落,漫天飞舞。

句中“金黄”是形容词,在句中却作了名词,即“金黄色的树叶”。

如果有什么事,你就微信我一下。

“微信”是一款即时聊天软件,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即“发微信”。

我们认为,词类活用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在不造新词的情况下,使语言简略而更便于交流。比如①。另一方面,词类活用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用词法,它打破了词类使用的常规界限,从而是句子富有一种浓郁文学色彩,因为也就和修辞联系起来。比如②。

词类活用会突破常规的语法规则,看似不合理,但是细思之下,它一不影响正常的交流,二形式上新颖奇巧,也就为人们自然而然接受。

举个例子,有个老外在中国居住多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是一个中国通。我们就可以说他:

③这个老外很中国。

这里“中国”本是名词,是不能受程度的副词“很”修饰的,但是这里因为“中国”活用作形容词“通晓中国文化的”,是没有错误的。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改变词性和意义的用词现象。这里“临时”一词就是说在常态下,该词的词性及意义是固定的,只是临时充当活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词类活用,我们还必须了解兼类这一概念。兼类就是一个词同时兼有多种词性。兼类是词义构成常见形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凡一个事物有名,就是名词。围绕这个事物,会有发出或承受的动作,就是动词。而事物往往具有各自的特点性状,就是形容词了。

一个词语往往兼具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比如:雨,名词是雨水(滴),动词是下(雨),形容词是众多,(如:星陨如雨)。再如:老,是老人,名词。对于老人我们要尊敬,就是动词。老人是年老的',就是形容词。

我们不应把兼类和活用混为一谈,关键就是看这个词是否是临时性的改变词性和意义。如果只是临时充当就是活用,如果是一种常态,就是兼类。

接下来,我们来说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先看例子。

④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是刀刃的意思,这里“刃”意为“用武器杀死”,临时改变了词性,变成了动词。就是词类活用。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是方位名词“南方,南面”,这里意为“向南飞”,临时活用作动词,就是词类活用。

这里给我们一个提示,当我们看到一个词的常用义放在句中无法讲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出现。

我们接着来看例句:

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大学》)

句中第一个“恶”读wù,厌恶,动词。第二个读è,难闻的,形容词。第一个“好”读hào,喜好,动词。第二个“好”,读hǎo,名词。这里的“恶”与“好”都是词的兼类现象,我们不能把它们理解成词类活用。

有时,区分一个词是否是词类活用,并不容易。比如: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有人认为句中的“军”,本是是名词军队,临时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意为“驻扎”。而在先秦的文献中我们大量看到“军”作“驻扎”意义用的句子。从造字的角度看,军是战车围绕军队形成营垒的形象,本就是“驻扎”的意思。因此,此处并不是词类活用。

这样,我们要想去判断某词是否是词类活用时,并不简单。需要我们去穷尽含有该词出现的时期范围内的所有文献,对其义项的使用情况作出统计,看义项之间的使用情况来决定。如果某一义项只是临时使用,出现的频率很低,才可以视之为词类活用,这就涉及到统计概率的问题。我们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是我们并没有逐一去详尽的统计。另一个是凭经验,想当然就认为某词是词类活用。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当我们说某词活用时,前提是某词是何意义及何种词性,这里就有一个古今异同。

我们先看例句。

⑧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兵,在这里是“刺杀”义,是动词。“兵”古代常用义是“兵器”,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基本义)是“士兵”,那我们应理解为“兵”原作名词,意为兵器(不是“士兵”义)。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为“刺杀”。

我们看到,随着词类活用使用的频繁,临时义就会进入常用义,进而变成词的兼类。对于这个词来说,它应该有一个临界点,就是说在临界点时这个词既是活用,又是兼类,这是最难断定的。活用和兼类的确在这里混淆了,理论上就是这样。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